【本報主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7屆締約方會議(簡稱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7)於本月6至18日在埃及沙姆沙伊赫舉行;是全球規模最大、最重要的氣候相關會議。
本屆大會自許為「實踐的峰會」,要將去年在英國舉行的COP26中有關遏止甲烷排放、扭轉森林損失、金融部門淨零等承諾,進一步督促落實,並推動四大目標:減緩、調適、資金、合作。
全球碳排不減反增 要求加嚴承諾
然而,現實的情況卻十分嚴峻。首先以「減緩」的現況來說,世界氣象組織在10月26日發布《溫室氣體公報》,顯示大氣層的三種主要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的濃度在2021年達到歷年新高值。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緊接於27日發佈溫室氣體《排放差距報告》指出,2021年全球的溫室氣體總排放量(~560億噸的二氧化碳當量)也創下歷年紀錄。簡單的說,自1995年第一次締約方會議至今,全球的減碳工作都沒有成效。
不僅如此,彙整各國提交的碳減排計畫後發現,到203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反而比2010年的基準值還要增加10.6%,根本與《巴黎氣候協定》應開始減量的要求,背道而馳。依照目前的碳排放量,我們會在2030年左右突破《巴黎氣候協定》1.5℃的門檻,在本世紀中期越過2℃的控溫大限,並於世紀末升溫到2.8℃的境地。
所以,本次大會要求各國依據COP26的決議,提出加嚴的國家自訂減碳額度,並設立「提升減緩承諾與加速落實工作計畫」,致力彌補目標與行動的落差。
各國對氣候調適口號多於行動
接著是氣候的調適方面。今年世界各地都經歷了極端氣候變化帶來嚴峻的衝擊:非洲之角的長期乾旱,南亞前所未有的洪澇災害,北半球夏季的高溫酷熱,都顯示氣候的風險正在增加;不只衍生能源與糧食問題,更考驗人類防範災害的應變能力。
隨著全球氣候影響的加劇,各國必須對內強化落實因應的行動,對外大幅增加幫助脆弱國家和社區的援助。然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於11月3日發佈的《2022年適應差距報告》發現,全球有8成的國家都只有響亮的書面承諾,卻缺乏執行的資金與動能。該報告的結論是,各國都行動太少、進展太慢;如果執行力與資金再不做巨大的升級,最終國家的調適計畫,根本趕不上加速發生的氣候衝擊。
因此,本次大會就敦促各國,為了因應當前和未來的氣候風險,要盡快在本國及國際的氣候適應方案中,作出更周詳、更堅定的規劃與行動。
再看看資金的層面。2009年於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的COP15,已開發國家承諾每年要援助開發中國家1千億美元,以支持減緩與調適的行動,但這個承諾從未達標;在本次會議上,就要確保這1千億美元的援助未來都能年年確實到位。
除此以外,本屆大會在非洲舉辦的地理背景,以及2022年肆虐全球各地的災難,終於能將歷屆避而不談的「損失與損害」融資機制列入議程中,可說是一項意義重大的突破。
「損失與損害」的融資,主要在彌補開發中國家因極端氣候變化,所遭受國土與生態環境的傷害。就以天災不斷的非洲大陸來說,碳排放只占全球的4%,卻承受了氣候暖化造成的最大衝擊,令非洲人難以接受。已開發國家籌措給開發中國家的氣候資金,就是實踐公平正義,以富濟貧的必要作為。
抗暖化需全球共識跨域合作
最後來看國際合作的情況。氣候暖化的衝擊猶如面對一場慘烈的戰爭,需要有全球的共識,以及跨國、跨域(公、私部門與民間團體)的多方合作。除了資金的援助外,已開發國家還需要對開發中的國家,提供防災、減災的實質技術與調適策略的支持。
然而,看到全球碳排放量最大的中國大陸與美國正陷入白熱化的科技戰,歐盟與俄羅斯因為烏克蘭問題而進行的資源消耗戰,很難讓人期待世界各國真能攜手合作。
主耶穌基督曾告誡我們:「凡一國自相紛爭,就成為荒場;一城一家自相紛爭,必站立不住。」(馬太福音十二章25節)
氣候危機已到極嚴峻的時刻,時間已經不多了。全球唯有同心協力,才能打好這場攸關人類生死存亡的暖化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