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謝宜汝/高雄採訪報導】2014年底,一隻被國際列為瀕臨滅絕的西伯利亞白鶴迷航基隆彭佳嶼,後來在金山清水濕地駐留近兩年。2021年,又有一隻西伯利亞白鶴抵達宜蘭,這兩次均造成國際轟動,吸引了各地民眾前來賞鳥。
2021年1月,宜蘭出現新紀錄種斑頭雁;同年3月,澳洲昆士蘭大學研究團隊繫放的瀕危水鳥──黦鷸,從澳洲飛了6,000多公里,抵達台灣後失聯,後來經確認在台南的學甲濕地上平安活動,讓台澳候鳥研究邁入新的里程碑。
「上帝創造台灣的地理位置真的很特別!我們位於南半球、北半球的中間,鄰近赤道,但又不那麼熱,我們的溫度適中、四面環海,因此成為候鳥很喜歡駐留的地方。不管是南半球到北半球的渡冬,或是北半球到南半球的度冬;候鳥們都會經過台灣,是很好的中繼站,也形成台灣的物種多樣化。然而隨著都市化、產業發展,台灣的物種多樣化正在消失,鳥類的數量更是銳減。」
在高雄市野鳥學會保育、研究調查鳥類,年資長達37年的資深鳥友李文心,同時也是高雄靈糧堂的小組長夫人。她表示,參與賞鳥活動的這些年來,看見台灣近年來在都市化、科技文明發展的影響之下,導致有許多鳥類的棲地遭到大規模破壞。
都市化造成棲地、物種大量流失
「『今日鳥類,明日人類。』若今日鳥類沒辦法生存,人類未來就沒辦法存活,大自然環境若充滿毒害,那麼不適合鳥類生存的世界,也不適合人類存活。我們當善盡上帝管家的責任。」
李文心語重心長地表示,保育與聖經是相契合的,在聖經裡我們可以看到上帝創造萬物的心意。「神說:『水要多多滋生有生命的物;要有雀鳥飛在地面以上,天空之中。』神就造出大魚和水中所滋生各樣有生命的動物,各從其類;又造出各樣飛鳥,各從其類。神看著是好的。」(創世記一章20-21節)可以看見上帝在創造天地萬物時,第五天造了鳥類,第六天才造人,人更應當要謙卑、順服、友愛大自然、做好上帝託付的管家的角色。
台灣是上帝珍貴的創造 當做好環境保護
近年來,在全台鳥會、鳥友、環保團體的串聯之下,無論是在復育棲地,還是在與產業發展兼融上,都有了長足的進步;更可貴的是,民眾的環保意識抬頭,人們也越來越知道保育鳥類的重要性。
李文心表示,高雄鳥會於1979年成立,她因著朋友推薦而開始參與賞鳥活動,並於1985年在墾丁「賞鷹」後便加入鳥會。她回憶當時還是台灣戒嚴時期,賞鳥並不容易,不但來到海邊要申請,更不可能站在海邊拿著望遠鏡東張西望,會被海防「關切」,因此賞鳥在當時還是小眾的活動。後來隨著台灣經濟發展,許多原本可以賞鳥的地方就突然被填平、蓋了房子,很多物種陸續消失,也因此鳥會從賞鳥活動轉型為棲地保育、生態推廣活動,每年常態性固定於秋季、春季進行「鳥口普查」,調查在大高雄地區有哪些鳥類及其數量。
發起搶救水雉、草鴞、黃鸝運動
1997年時,因發現全台水雉不到50隻,而發起「搶救水雉運動」。水雉是一種生活在菱角田、荷花田的鳥類;以前南部有很多水田、埤塘,但是隨著環境開發,水田消失、水雉無法生存。後來在台南的官田成立水雉保育區搶救水雉,一直到現在在洲仔濕地、美濃湖,也有水雉復育棲地,很有成效。
2010年,因一級瀕臨絕種保育鳥類「草鴞」,全台的數量正逐漸銳減,為了不讓「傳說中的猴面鷹」在這一代消失,高雄鳥會發起籌募「草鴞保育基金」,進行長期的野外調查和復育工作。同年更催生壽山自然公園,與高雄市政府、軍方合作,開始做壽山動植物、鳥類調查,同時也帶高雄市民進到壽山,認識與保護壽山動植物。
2011年,為瞭解二級珍貴稀有保育鳥類「黃鸝」的族群量與面臨的生存威脅,著手大高雄地區的調查計畫。透過不斷的生態監測、保育活動直到今年7月,普查紀錄達到115隻,族群數量首度突破百隻,創下歷年來新高,令人振奮!
人鳥方舟計畫 布袋鹽田濕地復育
「就算到了現在,依然在經濟、工業與保育中尋找兼備的方式。」李文心表示,最早有非常多的開發案在濕地和鹽灘地興建,也因此鳥友與環保團體不斷思考,要如何兼顧經濟和環保。
於是高雄鳥會從2019年開始,認養財政部國有財產署布袋鹽田土地91公頃;到了2022年,再擴大認養面積範圍達343公頃,希望透過認養土地,維護布袋鹽田生態系統、推動棲地改善;並藉由推廣教育等活動讓大眾認識這片全台度冬水鳥數量最多的棲地。透過「棲地經營管理」、「調查及巡守」、「改善基礎設施」、「推動公民參與及培力」四大項目,今年10月更以「因應氣候變遷下的人鳥方舟計畫──布袋鹽田濕地復育」,獲得第七屆綠獎生態保育領域計畫獎助的肯定。
李文心表示,連環保綠能都會與環境保護、鳥類復育產生衝擊,很多水田、埤塘改建太陽能板,造成鳥類棲地破壞,於是鳥會開始與能源公司合作,例如與韋能能源合作,將70%面積作為光電廠,保留30%作為生態保留區,已進行86次鳥類調查,記錄90種鳥類,包括黑面琵鷺等11種保育類野生動物。甚至連能源公司員工都漸漸了解鹽田濕地生態,並進行生態保留區環境調整(如調整水位、改變人工島高度等),期望打造候鳥喜愛的生態環境。
賞鳥是很好的屬靈操練
李文心表示,教會其實可以多帶信徒走出戶外賞鳥。她平常也會帶著小組員一同參與賞鳥活動。因為其實聖經裡面有非常多的鳥類,都是台灣可以見到的,是非常真實的屬靈操練。透過賞鳥更可以明白上帝造物時充滿愛的心意,進而謙卑,與神、與人、與萬物同行。
例如台灣人一般不喜歡烏鴉,但是烏鴉其實是很聰明、記憶力非常好的鳥類,因此烏鴉可以完成神的使命,叼餅幫助先知以利亞(參列王記上十七章6節)。
又如聖經裡提到一種鳥類「鸕鶿」,是摩西律法禁止食用的鳥,而就在高雄的鳳山水庫,每年都可以看到從大陸來的鸕鶿前來過冬,現在更是每天早上都可以看見鸕鶿整群,以人字形、一字型的飛行,非常壯觀。聖經裡還有鴟梟、鴟鴞,尤其草鴞是鳥會復育的項目;聖經中還有一種美麗的鳥叫「戴勝」,在金門可以看見。
還有每年9至10月赤腹鷹及灰面鵟鷹等各式鷹鷲類猛禽,會大量過境恆春半島,此時最適合去感受真實的「如鷹展翅上騰」,看見鷹是如何隨著氣流盤旋而上。
李文心表示,我們也常在聖經裡看到,上帝保護著我們,把我們藏在翅膀蔭下。在野外真的可以看到鳥媽媽是如何悉心照顧著鳥寶寶,看見鳥爸媽除了把寶寶保護在翅膀下方以外,還有一些鳥會背著小寶寶過河。李文心表示,從賞鳥的過程中,會讓人更加地謙卑、順服。
她盼望有更多的教會及其會友,可以一起參與賞鳥活動;藉由自然觀察、生態講座、校園扎根、據點推廣、生態旅遊等方式,親近大自然,認識神創造之愛,推動「人、鳥、環境」和諧共存的新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