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羨曦
想到聖誕節,你心中浮現出什麼圖像呢?是油亮的冬青、豔麗的聖誕紅,或綴滿銀燈的綠杉樹?或許,你聞到盛宴的濃郁、肉桂的氳香,聽到教堂傳出的天籟樂音;也看到耶穌降生的擺設,在家中、在教堂前廳、在流傳的故事裡。
聖誕是報佳音的季節。在嚴冬中預告春天,在黑夜裡顯出明光;在失序中帶來重整,在層層冰封中,告訴你有個生命埋藏地底,即將萌芽而出。頌歌中的歡欣,不是膚淺的愉悅,而是在痛苦困境中,仍能經歷神的恩典與平安。
詩作安慰苦難心靈
十九世紀末的詩人安妮·詹森·弗林特(Annie Johnson Flint),她的生命故事,述說了神的豐盛恩典。或許安妮的名字並非盡人皆知,但她的詩作卻安慰了無數苦難中的心靈,其中最廣為流傳的,是〈神未曾應許〉(What God Hath Promised),及〈祂賜更多恩典〉(He giveth more grace)。
這些詩句,乃出自於一雙彎曲變形的手。安妮一生為關節炎所苦,她必須將筆夾在關節腫脹的扭曲指間,一筆一畫奮力地寫。她長年困於斗室,靠輪椅行動;然而,她的心卻不被四壁限制,她筆下的世界充滿了自然的繽紛、萬物的奇妙,以及對上帝的讚美及完全信靠。
聖誕夜的特別禮物
1866年的聖誕夜,安妮出生於美國紐澤西州的小鎮Vineland;詹森夫婦歡喜迎接這個神賜下的禮物。然而幸福的家庭卻在三年後突遇風暴。那晚安妮被帶到母親床邊,望著母親身旁的新生嬰孩,又望著她疲倦無力的面容,這是她對母親的最後印象。
詹森先生帶著兩個幼女,住進友人家中。當他自己的健康也出現問題時,安妮姊妹被安排由弗林特夫婦收養;兩年後,他即因病過世。
弗林特夫婦是信仰虔誠的基督徒,視兩位女孩為己出。他們悉心照顧安妮姊妹,在信仰、學業上供給她們良好的教育。他們並不富裕,但衣食無缺;他們訓練孩子勤奮節儉,親持家務。他們按所擁有的過生活,從不欠錢或借貸。這些都影響著安妮日後簡約獨立的美德。
安妮在愛中成長,是個樂觀勇敢、性格堅毅的女孩。她有著深色眼珠、淡褐皮膚、長黑捲髮。她溫和善良,充滿活力,在同學間得人喜愛。弗林特家早年長住鄉間,安妮經常在草原奔跑、進出樹林、觀看大自然,這都成為安妮詩作的素材;即使後來因病困在房室,她仍能從記憶中清楚看見神的奇妙創造。
她酷愛讀書,養父書房的豐厚藏書,為她提供了文學的滋養沃土。十多歲時她曾與摯友固定在週六聚集,有個雙人讀書會。她們朗誦喜愛的詩,並交換彼此的創作。她鍾愛音樂,善於彈琴,希望為自己的詩句譜上樂曲,化為對神的讚美歌詠。
天色不常藍的人生
然而這一切夢想,在安妮二十歲初時,因一連串的不幸而破滅了。安妮畢業後在學校教書,一年內發現罹患了嚴重的關節炎。僅僅兩年間,病情迅速發展,以致她無法步行,不得不辭去工作。而這時,養父母在幾個月內相繼過世;安妮姊妹再次成為孤兒,經濟來源也幾乎斷絕。
當醫生宣告,安妮的病況無法逆轉,只會越發嚴重,一輩子必須仰賴他人,這對她獨立自主的個性以及未完成的美夢,是個巨大打擊。不僅如此,她得在經濟上供應自己,包括日益加增的醫療費用。安妮在世上唯一的親人,是身體孱弱的妹妹;但她生活上已然自顧不暇,更遑論照顧安妮。
這就是後來安妮所說,她們到了生命中的「紅海處」。如同當初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逃離埃及時,來到紅海邊;前有汪洋大海,後有埃及追兵,他們無路可走,唯有仰望神的幫助。同樣地,安妮經歷了神如何帶領她,走過人看為不可能度過的困境。
關節炎侵蝕著安妮全身,她總是處於疼痛之中;漫漫日夜中,唯一能幫助安妮的,就是寫詩。不預期地,她的詩作提供了些許經濟來源,最初是她寫的《聖誕頌歌》被印製在卡片上,廣受好評;自此,她有了發表管道,並得到收入補貼生活所需。
接著,她的詩作經過藝術設計而結集成冊、一一發行。她的作品觸及廣大群眾,上千的讀者來鴻,湧入她居住的療養院,對這位困於四壁的女詩人,帶來莫大鼓勵。這也是安妮面向世界的窗口,提供安慰人心的機會。
然而,詩冊的銷售量不總是理想,她在經濟上的困難也跟著起起伏伏,但在這些試煉中,她學習完全倚靠神。她經常不知一天過後,隔天是否仍有供應;她說自己是「從手到口,僅僅維生」(live from hand to mouth),但她明白供應她的,並非自己的手或他人的手,而是上帝的手;因此,她從未缺乏。這些經歷,都成為她體會痛苦者,安慰受傷者的泉源。
將眼光引向至高之處
安妮的每一詩作,都充滿安慰鼓勵,將人的眼光,從地上的困苦,引往永恆的至高之處。神使用她為傳述恩典的使者,為死蔭幽谷中的人們,帶來神的應許與盼望。她曾說自己的詩作,常是因看到他人的苦,而引發心中的靈感。
然而,她寫出的信息,全來自於自己一步步匍匐的經歷。例如,安妮的詩作〈紅海處〉(The Red Sea Place),是當一位朋友寫信給她,說自己面臨很大的困難,找不到出路,也不知道向誰求救,請安妮為她禱告;於是,安妮寫了這首詩。而她能寫出這首詩,正因自己曾來到「紅海」邊,經歷了神的奇妙帶領:
你曾否來到生命的紅海處,
想盡辦法, 卻發現──
無出路、無退路、無他路,
只有往前 踏入滅頂之路?
那麼──
安靜信靠,等候救主,
直到黑夜懼怕 盡都消除,
待祂差遣狂風,聚水成壘,
並柔聲指示:「前行吧!我已開路!」
另一次,有位女士來訪,她疲憊、失望,向安妮傾訴心中苦楚。回到家後,她仍感到烏雲密布,沮喪鬱悶;她不明白神為何允許如此大的試煉臨到她。安妮以她彎曲糾結的手指,寫出這首著名詩作〈神未曾應許〉回應這位姊妹:
神未曾應許 天色常藍,
人生的旅途 花香常漫;
神未曾應許 常晴無雨,
常樂無痛苦 常安無虞。
神卻曾應許 生活有力,
行路有光亮,作工得息;
試煉得恩助,危難有賴,
無限的體諒,不止息的愛。
這首詩很快就從美國傳到英國,出版商又將它傳到德國,用美麗彩繪製成卡片,安慰鼓勵了許多心靈,直到現在仍是眾人鍾愛的詩歌。
天色並未常藍,正是安妮的生活寫照!她一生年日泰半處於烏雲風雨中,然而她在風雨之上看到了神。這首詩的中文名雖翻譯為「神未曾應許」,但英文詩名其實是「神曾應許」(What God Hath Promised);神未應許人生無虞,但祂確曾應許了面對困難的力量,以及勝過痛苦的恩典。
看見祂賜更多恩典
〈祂賜更多恩典〉是安妮另一首深觸人心的詩歌;它如天父永恆堅實的膀臂,扶持著灰心喪志的人們,在他們軟弱無助中,賜下更豐盛的恩典。
回想多年前首次聽到這詩歌的情景,那時我坐在起居室沙發上,窗外一片蕭瑟,映照我當時心境。青少年孩子的反叛風暴,席捲整個家庭;看著他們掙扎,我們憂心忡忡卻無能為力,經常陷入絕望深淵。那段時間,禱告是我的避難處所;我放著詩歌,安靜禱告,而這首詩歌一開始便抓住我心。我跟著歌詞哼唱:
當重擔加增,祂賜更多恩典,
當勞苦加重,祂賜更多力量;
苦難加添,祂憐憫亦加添,
試煉加倍,祂平安也加倍。
當我們力量已然用罄……
天父豐滿的恩典 正湧流進來。
祂愛永無限量,恩典取之不盡……
從耶穌極大的豐盛中,祂賜恩、再賜恩,祂不斷地賜恩!
詩歌反覆播放,歌詞迴旋低語:困難有多少,恩典就加倍賜下;當我走到盡頭,祂豐富的倉房,正向我開敞。雖然眼前黑暗迷茫,但引導的那位知道方向。我闔上眼,詩歌如暖流漫身,直到心中有了說不出的篤定。
在痛苦中領受神更豐富的恩典,是安妮的生命信息。在這聖誕季節,我想到這位傳述恩典的詩人;一生坎坷的她,以自身經歷的苦,淬煉出屬天佳音,她筆下的詩句,帶給人們超越黑暗的盼望。
這個盼望,是聖誕的意義:神來到世上,與我們同在;祂帶來恩典真光,照亮苦難黑夜,勝過罪惡深淵,引導我們走在平安的路上。
經文默想:「因我們神憐憫的心腸,叫清晨的日光從高天臨到我們,要照亮坐在黑暗中死蔭裡的人,把我們的腳引到平安的路上。」(路加福音一章78節)
(本文由創世紀文字培訓書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