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04 影響力聯盟

生氣!要懂暫停。父母能自制,孩子也才學得會

檢舉
果子傳媒 果子傳媒 追蹤
避免「原生家庭的痛」複製貼上,為人父母在教養上不只要管孩子,更要管好自己!懂得在怒氣迸發時,適時喊暫停,孩子也才能從中學會自制。

◎編輯整理 / 吳立民

談到親子教養,父母總是出於善意,希望矯正孩子的不當行為,期盼孩子能積極進取,成為更好的人。但有時父母沒拿捏好管教時機、態度又過份激動,導致怒氣迸發,非理性地朝孩子宣洩,這樣的管教方式不僅無法奏效,還適得其反。

當父母思緒清晰時,還能耐心溝通。但面對現實生活壓力,工作忙碌之餘、還得料理瑣碎家務,每天身心俱疲,難免會因急躁而口出惡言。在網路資訊充分的時代,儘管父母能多方搜尋相關資源支持,但不少人卻將焦點放在如何駕馭孩子,希望他們乖巧順服。其實,若能學習換位思考,反求諸自己,優先管控自身情緒,在教養上更能得心應手。

教養不只是規範孩子 父母也要學習合宜的回應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知名親子教養專家蘿拉.馬克罕博士(Dr. Laura Markham)在《與孩子的情緒對焦:做個平和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書中闡述自己的核心教養觀:父母應該拋棄高壓管教,深刻省察自己、培養高EQ,才能與孩子建立正向的親密關係。

教養的壓力沈重,父母要承擔每個管教指令對孩子生命所帶來的後果,不免感到焦慮。「要懂得管理自身的情緒與行為,才能成為平和的父母。」蘿拉.馬克罕博士強調,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無法輕易掌控與預測孩子的生命,但卻可以學習控制自己。親子教養是雙向道,不單只是規範孩子,為人父母也要學習觀察孩子的表現,合宜的回應孩子的需要。

避免「原生家庭的痛」複製貼上 教養也要自我省思

「首先,父母要探索自己的原點,回想幼年與父母的互動關係。」蘿拉.馬克罕博士指出,原生家庭的影響巨大,早年所承受的教養方式,往往深植於潛意識中。因此,面對孩子的情緒,父母直覺「反映」,以暴制暴,用憤怒對抗壓制;而非深思熟慮後的冷靜「反應」。

想成為平和、情緒穩定的父母嗎?首先要探索自我,審視童年是否曾經歷創傷,導致今日的想法與行為。又或者,當年父母的言行舉止,是否帶來負面影響?我們能藉此發掘蛛絲馬跡,找出問題根源,對症下藥。

生氣!要懂暫停 父母能自制、孩子也才學得會

生氣是人類生理反應,面對吼叫或侵犯,大腦的杏仁核會釋放腎上腺素與睪酮素,預備反擊。因此,父母要避免在憤怒時管教子女,避免流於情緒宣洩。教養過程中,父母要隨時審視自身情緒反應。舉例來說,如果自知工作疲累會跨越動怒紅線,就要迅速喊停,讓情緒深呼吸,緩解衝動。

暫停後,要有撤離情緒戰場的勇氣。離開,不是向孩子示弱,是引導他們理解事態嚴重,形塑自我控制能力。當然,面對稚齡幼子,就不宜轉身遠離,要保持在視線範圍內,避免孩子誤認遭受遺棄。喝斥,是最糟糕的管教手段,會拉高雙方對抗;親子要在冷靜中建立互信,啟動大腦學習中樞,在錯誤中學習教訓。

情緒暴走是孩子的求救訊號 同理他,你才能幫助他

孩子經常在無意中用情緒反應釋放求救訊號。滿江紅的成績單背後,隱藏的是他們努力卻無法達到自我期待的挫折感。孩子內心比父母更痛苦,而擔憂、恐懼與害怕,使他們在父母教訓前,選擇用憤怒轉移焦點,逃避責罵。

同理心,讓親子深度連結。身為父母,要時時省察自身情緒起伏,不被怒氣操控,適時暫停與離開,待平復情緒後,冷靜同理孩子當下心境。

當父母選擇用幫助取代責罵,口氣和緩地回到孩子面前時,將會看到孩子用柔和的表情回應,更敞開分享自己的感受。讓親子在這種平穩的氛圍內彼此交流,幫助孩子擁有成熟自律的生命,發展幸福人生所需的自信與韌性。

本文由 古典音樂台《愛的記事本》節目授權重新編輯整理 ~ 收聽本集內容   (果子傳媒提供)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

2024-11-02 基督教論壇報 / 雅歌閱讀
剛剛好
2024-11-02 基督教論壇報 / 雅歌閱讀
它帶給我的震撼與釋放無與倫比
2024-11-02 基督教論壇報 / 靈修禱告
【詩篇靈修】孤獨中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