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容珍/台北報導】「AI自動化機器人,已經進入我們的生活,也是未來生活的趨勢!」智齡科技創辦人康仕仲教授受訪時表示,近一、兩年來AI科技發展非常快速,不論是晶片的研發、人才培育和教育,已經變成非常夯的科技,而且進入我們的生活中,更逐漸改變人類現在的工作、生活型態,我們要做好預備,也好好運用此科技來榮神益人。
談到AI運用,無所不在。他舉例,當他與美國的公司線上開會的時候,多一個網路機器人,開完會後,會議紀錄就已經寫好了。長期投入工程視覺化、自動化機器人和工程教育的康教授,看見台灣人口加速老化,即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決定將AI技術用在長照服務,簡化現在的工作,並且做好預測。
運用AI護理師、AI傷口辨識
曾任台大副教務長、台大土木系教授的康仕仲,曾被加拿大亞伯達大學網羅擔任新的建築、機器人跨領域研究中心主持人,之後他又回台大任教,並在台大人工智慧與機器人中心服務。他創辦的智齡科技是從台大衍伸成新創公司,獲得國發基金以及多家企業資金挹注,目前服務已超過500 間長照及日照機構、5萬名高齡者、5,000 位照護專業人士,處理千萬等級的照護資料。
康教授表示,護理師和照服員,在日常照護時,通常要花六成的時間在做紀錄、開會,以及與家人、醫師、受照顧者溝通和記錄等行政工作,這對AI正是很好的機會。譬如護理紀錄,之前每次為長者量血壓、體溫後,護理師會先抄在紙上,然後輸入電腦,再比對過去的資料,了解目前情況是否正常,前後可能要花1、20分鐘;但若透過AI技術,量完血壓、體溫之後,機器人在0.1秒內就可把所有的事情做完。這些瑣事過去要花很多時間,卻又很重要,機器人做的可能比護理人員做的紀錄快速又精準。
運用AI科技 更有效做紀錄
康教授還提到,過去長輩身上有傷口,護理師先拍照,然後將影像放在電腦裡,再用人工判讀大小、形狀、顏色和嚴重程度,但是透過「AI傷口辨識」可以協助快速辨別長輩傷口實際情形,精準回饋壓創傷的等級、顏色、形狀等,以利護理人員評估癒合時間,根據每一次傷口辨識,知道下一步怎麼做,或如何做進一步的照護。
他也表示,有時醫院護理師人手不足,或某些人員經驗不夠時,若有AI機器人協助,便能夠快速做出紀錄。對於長輩的複雜的疾病和藥物使用,AI在幾秒鐘就能比對大量資料給出結果,相較於專業人員「人工」進行,從閱讀藥品名稱、劑量到確認副作用等,有高幅度的效率提升。
一個長輩住進長照中心,可能過一、兩年後費用增加,需要先有財務規劃,而運用AI,也可以有精準的規劃。或許我們還很年輕,仍然可以預先做好規劃,自己需要預備多少退休金,可以做好預備?
康教授表示,以前我們可能需要專業人士,透過經驗累積才可以做的事情,但是人的經驗有限,有些人擅長癌症照顧,另有些人擅長中風後照顧,但是透過AI技術,即使沒有經驗的人,也可以做到預測和預備。
AI科技僅一成成功 關鍵在對人有幫助
他說,AI科技在學術界研究已有幾十年,但在產業發展,是近三年。他也坦言,有九成AI科技商業化都失敗,成功的僅佔10%以上,且以助人的AI為主,他又分兩部分:
一、幫助人的AI,使事情做得更快更好也更輕省。例如幫助護理師作紀錄更精準或量測生命徵象更快速,或是會議紀錄整理快速精準。AI也可以做類似助教的工作,幫助老師修改學生的作業,知道學生寫得如何,或幫助老師知道學生接下來要學習什麼?
二、了解顧客需求的AI。譬如,透過AI技術,媒體可以了解顧客想要看甚麼內容,或是常光顧的商家,可以猜到顧客想要購買的商品。患者看完病後,之後還要看那些病?做完護理工作,還要再做哪些?還有對於個人財務的預估。學生在修完這位老師的課之後,推估學生接下來應該修哪一位老師的課?
AI是輔助工具 無法取代常人應對
康教授表示,過去企業打很多廣告,或買大看板,讓所有人都看見,卻打不到客戶需求,但是透過廣告AI科技,根據每個人的臉書、LINE等各種媒體行為,猜測每個人的性格、喜好,就可以精準分眾,打進不同需求的人身上。
他說,比較不成功的AI機器人,大多是希望以AI機器人取代正常人。畢竟人還是希望與人相處。譬如,打電話到客服,很多是需要安撫情緒,兩成才是解決問題。因此,光是用客服機器人很難成功。但若以聊天機器人輔助客服,就有機會。美國一家壽險公司,運用客服機器人作為輔助工具,客服機器人不斷聽取客戶的意見,分析對方的喜怒哀樂情緒告知客服人員,客服人員再具體回答,讓客戶感到滿足、愉快。
康教授表示,AI已經深入個人的生活,從我們打開臉書,看到第一個朋友是誰,或是誰可看到我的留言,都是透過AI決定。若我們常常看某些廣告,或是購買某些書,臉書一定會推播更多相關的資料,也是AI的大數據演算出來。
本身是基督徒的康教授表示,從第一次工業革命改用機器,到現在第五次工業革命,大量運用科技、人工智慧、機器人技術、虛擬實境等等,使我們原本用「勞力」流汗才能餬口,到現代需要更多的「腦力」。
根據〈2022台灣企業AI趨勢報告〉,48.7%企業已經部署AI;此外,AI導入包括製造、醫療、交通、零售、農漁、防疫等領域,帶動多元創新服務,回應民眾對智慧生活的期待。政府也期待把AI應用於解決台灣面臨的勞動力短缺、高齡化社會及淨零碳排等重大挑戰,讓全民皆能受益於AI,
運用AI造福人類 做神喜悅的事
很多人擔心機器人盛行後,是否未來取代很多人的工作,使很多人失業?康教授認為,大量運用AI的優點,使人不用花很長時間工作,又有很大生產力,也就是每個單位的生產力變高。人會有更多時間,運用神所賜的智慧能力去探索與神之間的關係,創造更多的可能。
他說,AI畢竟是人所創造的工具,就像過去發明蒸汽機、電話⋯⋯一樣,過程中會有挑戰,「最重要的是使用的人,是拿來做榮耀神的事或不討神喜悅的事?」AI的發展已經無法回頭,對未來人類的生活和工作絕對影響很大。過去也有不少優秀的基督徒科學家的發明,造福人類。他個人投入AI技術,也想做「更容易失敗、更難的事情。」祈願在照顧「長輩」事上,能用神給他的專業服務更多的人,也更榮神益人。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