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編譯陳貞元/報導】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Pope Benedict XVI)於去年12月31日過世,並於1月5日舉行葬禮,享耆壽95歲。研究教宗生前作品的天主教神學家指出,本篤十六世在2005年當選教宗之前,就已透過豐富的學術作品,為神學和天主教思想做出了重大貢獻。學者們也普遍認為他是20世紀最重要的神學家之一,其學術研究經得起時間考驗。
澳洲聖母大學(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Australia)神學教授、《拉辛格的信仰:本篤十六世的神學》(暫譯,Ratzinger's Faith: The Theology of Pope Benedict XVI)作者翠西.羅蘭(Tracey Rowland)表示,這位榮休教宗「擁有過人的智慧」。她說:「他對教會來說是一份偉大的禮物,我認為未來他將會成為教會的醫生;百年後,他將被視為是奠定神學復興基礎的人物。」
奠定神學復興基礎
原名約瑟夫.拉辛格(天主教譯為「若瑟.拉青格」,Joseph Ratzinger)的榮休教宗,在進入慕尼黑大學之前就已經飽讀經典,熟讀古希臘羅馬文學,並且熟稔希臘文、拉丁文和希伯來文。
羅蘭說道:「他繼承了德國傳統的良好教育、世界上最嚴格的學術要求,而他最終成為了最頂尖的西方傳統知識分子。」
拉辛格於1953年完成研究奧古斯丁(St. Augustine of Hippo)的論文;隨後他完成第二篇論文研究,研究對象為聖文德(St. Bonaventure),並以此獲得大學任教資格。據羅蘭所說,這兩位都是影響本篤十六世思想最深的人,奧古斯丁形塑了他教會學的觀點,而聖文德形塑了他對啟示的理解。
當時的拉辛格神父先後在四間大學教授神學。在1969至1977年間,於雷根斯堡大學(University of Regensburg)任教期間,他也擔任院長和副校長的職位,而後在1977年被按立為慕尼黑與福萊辛(Munich and Freising)教區總主教。
受過嚴格學術要求 生平著作等身
美國伊利諾州聖瑪麗湖大學(University of St Mary of the Lake/Mundelein Seminary)教義神學系主任埃默里.德.加爾(Emery de Gaál)神父表示,本篤十六世是奉獻畢生給學術研究的學者;他撰寫的神學文章、書籍、論文和書評等,加總起來超過1,600項。當中1968年出版的《基督教概論》(Introduction to Christianity)就被廣泛翻譯,並被視為傑作。1992年,他也在當時教宗若望保祿二世(Pope St. John Paul II)的授權下,負責編輯《天主教教理問答》(Catechism of the Catholic Church)一書,並在同年出版。
德加爾神父說:「本篤十六世是一位特別的教宗,沒有其他教宗像他一樣著作等身且觀點獨到。若要找其他同樣擁有敏銳觀點的教宗,就得追溯到六世紀的教宗葛利果一世(Pope Gregory I),或是五世紀的教宗聖良一世(Pope Leo I)。但是他們也沒有這麼多的著作。」
在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Second Vatican Council)期間,這位未來教宗就擔任神學顧問,並被認為是「改革派」神學家之一。他同樣是該屆會議於1965年所發行的神學期刊《會議》(Concilium)的撰稿人和編輯委員,其他編輯委員包括拉納(Karl Rahner)、施雷貝克(Edward Schillebeeckx)和孔漢思(Hans Küng)。1972年,拉辛格神父就和烏爾斯(Hans Urs)和德盧巴克(Henri de Lubac)共同創辦了另一本期刊《領主咏》(Communio)。
有些人認為他的神學觀點在1968年左右開始,由進步派轉變為保守派,當時因為越戰、性解放、馬克思主義的興起,和對西方傳統教育的抨擊,歐洲各大學校園都受到了強烈的文化衝擊。
曾言教會不是跟隨潮流的時裝店
然而羅蘭表示,「1960年代的海嘯」並沒有震撼到拉辛格神父,但他拒絕了某些教會領袖的「採納時代精神及嘗試行銷基督教」的立場。相反地,他認為教會並不是那種會隨著潮流而展示不同商品的「時裝店」(haberdashery shop)。
羅蘭說:「在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上,他雖然是改革小組的一員,但他從來都不是自由派的人。他支持改革是因為他並不支持十六世紀的巴洛克經院哲學(Baroque scholasticism)。他是更偏向教父學、聖奧古斯都學派的人。1960年代末期和1970年代初期是改革派的分水嶺。在那之後改革派分為兩派,其中一派對於道德觀和重組教會管理體系的立場變成高度自由派,而拉辛格神父從未有過這些念頭。」
德加爾神父表示,自由派、進步派、保守派或改革派這些貼在教宗身上的政治標籤,都不是正確的描述。因為在神的啟示中,「說到『保守派』或『自由派』都是一種諷刺……真的必須要了解神學、教理問答、經文的本質,才能發現所有信仰的信徒,無論單純複雜,都凌駕於這些標籤之上」。
天主教學者心目中的神學家
從1981年到當選教宗期間,拉辛格在聖座信理部擔任部長,當時身為樞機主教的他,極力捍衛教義;也因為這樣的公共形象,位於美國華府的美國天主教大學(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系統神學副教授克里斯多夫.羅迪(Christopher Ruddy)說,他在開始閱讀拉辛格的作品後感到相當驚艷,當中包括1990年底出版的自傳《里程碑》(Milestones)。
他說:「我發現這就是我心目中的神學家,他是一位很特別的人。」羅迪表示,拉辛格在2000年出版的著作《宗教禮儀的精神》(The Spirit of the Liturgy)很有可能成為他最具影響力的作品。該書完善了1918年郭蒂尼(Romano Guardini)的同名著作,該作者也是拉辛格景仰的牧師與神學家。
羅迪說:「該書表示,宗教禮儀並不是我們每天或每週在做的例行事項,而是我們必須用一生行之的事;我們受造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敬拜上帝、讚美祂,這樣才能成為完全的人、完全的生命。」
他也稱讚本篤十六世於2007年出版的三部曲著作《拿撒勒人耶穌》(天主教中譯本名:「納匝肋人耶穌」,Jesus von Nazareth)。他說:「這套書籍傳達出他信仰的不只是某種思想或實踐體系……而是真心想要見到上帝的面容。這套書是真正的信仰之作,對我啟發良多。」
前後兩位教宗的橋梁
談到本篤十六世在位時的總體情況,美國天主教大學(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教會法教授馬丁斯(Kurt Martens)認為,本篤十六世是若望保祿二世與2013年繼位的方濟各之間的橋梁。他說:「若望保祿二世是實作派,本篤十六世是思想家。方濟各則更傾向牧養。他對教會的概念較像是『戰地醫院』。我認為如果沒有前面兩位教宗,方濟各就無法做到這一點。」
德加爾神父表示,他期望在本篤十六世的著作從德語被翻譯為英語等其他語言後,世人能對他的學術研究更感興趣。他說:「當我們離本篤十六世在50、60、70年代及後來所著的作品愈遠,就愈能看出他的神學觀點是自成一格的,並且注定成為經典,因為它對每一代人都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