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謝宜汝/高雄採訪報導】「我是一個基督徒,但我覺得教會生活不適合我、我不需要教會。」這是一位大學生的個案,也是現在許多年輕基督徒、第二代基督徒的想法。長期進行青少年關懷輔導,擅長以藝術療癒、園藝療癒幫助人們走出陰霾的小蘆葦藝術療癒工作室陳佩琪傳道受訪時表示。就她的觀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基督徒認為「自己不需要教會」。
由中華基督教福音協進會公布的《2022台灣教會普查報告》指出,全台教會在疫情期間聚會人數大幅降低,有30%基督徒消失了。究竟是疫情的關係,或是教會、會友的問題?特別是許多慣於使用網路的年輕人,疫情後更成為「教會的游牧民族」,聽網路講道、換教會成為稀鬆平常之事。
陳佩琪傳道表示,仔細分析這些青少年離開教會的心理,可以得到四個原因,包括:「教會風格不習慣」、「感受不到關懷」、「被冒犯就離開」、「屬靈生命沒有成長」等。
教會風格不習慣?不同的人讓教會完整
在「教會風格不習慣」的情境下,由於陳佩琪傳道同時也是MBTI「16型人格測驗」講師,在許多團契講座中,測試會友的MBTI時,發現教會90%的會友是感性特質的人,而理性特質的人不太容易去適應幾乎都是感性特質的會友的環境。陳佩琪傳道也觀察到第二代基督徒有很高的比例是理性特質的,若無法適應父母親的教會,與其永遠不去聚會,是否能鼓起勇氣去探索適合自己特質的教會並穩定委身呢?
「例如靈恩派教會比較感性,有些教會則是偏向理性,理性特質的人比較不習慣靈恩派教會。但是上帝創造每個人的個性都不一樣、每間教會的恩賜也不盡相同。其實無論什麼樣的教會,都同時需要感性和理性的人,在其中發揮功能,以致於能在關鍵時刻做出最正確的決策。」陳佩琪傳道認為,其實年輕人覺得「我不需要教會」,或許可以換個角度思考「教會需要我」。每個單位都需要不同的人,才能幫助組織完整。
接著是關於「感受不到關懷」的情境題。陳佩琪傳道相信很多年輕人、基督徒一開始對於教會的認識僅止於是一個「可以被關懷、被關愛的場合」。然而其實每個人的生命成長,都有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事和責任要做。
感受不到關懷?先明白生命發展階段
陳佩琪傳道表示,寫過許多心理治療教科書的傑出心理治療師Clara E. Hill,將助人技巧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探索階段、洞察階段、行動階段」。上帝在幫助人們生命改變時,似乎也很符合這個規律。
在第一階段「探索階段」,牧者和輔導,總是會投入無條件的關懷,以建立良好的互動和信任關係;接下來第二階段「洞察階段」,也就是指當一個人生命成熟時,會願意接受挑戰。當有人來找尋協助時,我們不是只是給他需要的東西就可以了,而是讓這個人願意行動,明白他的生命要開始願意改變;到了第三階段,也就是「行動階段」 這時候,人要做出改變的行動、決定,好讓他的生命能更加成熟、圓滿。
「第一階段的『無條件關懷』,是為了要鋪陳後面的生命狀態,讓這個人可以被改變、更健康。上帝也一直採用這樣的治療方式,有些人常常會覺得剛認識上帝時,他禱告什麼,上帝都給他。但是接下來上帝也會開始修剪我們,讓我們的生命成熟和改變。最終上帝呼召我們行動、執行大使命。」
陳佩琪傳道表示,當一個人「感受不到教會的關懷」時,不要急著論斷該教會,或是批評此人,而是要先探究他的生命階段到哪裡?人不能一直停留在被無條件的關懷階段;有些人不斷換教會是希望持續被關愛、被幫助,但是上帝也同時呼召他進入修剪和成長的階段,而不是一直處在被關懷的階段。
上帝不是要我們單純信耶穌而已,他還要我們成長、做出回應神的行動。上帝會藉著我們的行動來改變我們的生命,並改變這個世界,讓更多人因為我們願意順服神散發出來的馨香之氣,實現上帝的信實。
被冒犯就離開?思考冒犯者的意圖
在「被冒犯就離開」這個面向上,有主動去冒犯別人的人,以及承受冒犯的人這兩個角色。陳佩琪傳道表示,華人很討厭被挑戰,我們總是習慣表面和平,不喜歡踩別人的底線,然而上帝一定會讓我們經歷挑戰。一個真正認知到自己的軟弱、可以真實面對自己缺點的人,就可以承受被冒犯。
接下來是為什麼有人總是會去冒犯別人?若此人本身有「人格違常」,他就會不經意地亂攻擊別人。其實身為傳道人,也很容易被冒犯,也會有人對傳道人說:「今天的講道沒感覺、你講的我都聽不懂。」若一個人的內心因為倚靠神、夠強大,就不會在意那樣的冒犯;一個夠強大的人,會把冒犯放一邊,不要接下他人的攻擊,喜歡亂攻擊的人就會自討沒趣地離開。
然而如果一個人的意圖是善意的,我們就要重新思考,這個冒犯可能不是冒犯,反而可以帶來生命改變。
屬靈沒有成長?先檢視生命的聖靈九果
再來是覺得在教會「屬靈沒有成長」而換教會的情況。陳佩琪傳道表示,屬靈成長,是一種心靈的鍛鍊,在聖經裡面屬靈成長並不是知道一堆的聖經知識而已,而是要我們結出「屬靈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加拉太書五章22節)。
可以肯定的是,一個一直在換教會的人,他其實不會結出聖靈的果子,因為他會一直與眾人停留在第一階段的建立關係裡。當你真的委身在一個教會的時候,你一定會被挑戰,因為這就是跟人群相處最真實的一面。一個沒有辦法固定在一個教會的人,也有他在逃避的議題。永遠沒辦法進入下一階段,帶來生命改變、結出屬靈的果子,這絕非上帝的期待。
因此參加小組、團契生活可以視為信仰上的鍛鍊,當生命跟別人有深刻接觸時,比較容易產生改變的行動、結出聖靈的果子。小組是可以實踐的歷程,上帝讓我們留在教會,讓我們認識各種不同的人,有軟弱的、優秀的,大家一起被訓練和成長,一起結出聖靈的果子。
「我們不能腦袋空有知識,卻不去實踐。一個人的屬靈成長是自己的事,不能怪在牧師身上。試想,當有一天我們要面見上帝時,你總不能在上帝的面前說:『都是我們牧師的錯。』」陳佩琪傳道提到,假設一個人總是把問題推給別人,就代表他並沒有想要改變自己的生命。願更多人能勇於承擔挑戰、行出上帝的呼召。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