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8 影響力聯盟

放手!不用一路牽著的孩子,才有能力與你一起前進

檢舉
果子傳媒 果子傳媒 追蹤
放手不等於離開,而是讓孩子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關係仍在,只是他不再需要你一路牽著,而是有能力與你一同前進!

◎記者蕭令婕 / 整理報導

「放手」是為人父母最需要精進的教養課題!前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分享,身為兩個女兒的媽媽,雖然想盡辦法不讓孩子受到傷害,但實際上能為孩子掌握的事卻非常有限。「我們不希望寶貝們受傷,但人生總有意外,那些膝蓋上的瘀青、崎嶇的道路和受傷的心都是生命的一部分!」

為人父母的你,時常擔心孩子的安危,而無法放心、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完成許多事嗎?當孩子漸漸長大時,你卻開始擔心孩子離家太遠,而容易受到傷害嗎?許多父母都對「放手」二字感到恐懼,但實際上,放手並不表示放開關係。究竟我們該如何正確的放手,才能讓孩子在放手後走得更好、也與我們更靠近呢?

放手前 先建立互信關係,家 永遠是孩子最好的避風港

淡江大學企管系系主任洪英正談到,有個國家的成年禮是孩子成年的那天必須獨自出去狩獵,但在那天之前,爸爸都會帶著孩子出去,告訴他們該怎麼做、怎麼避開危險,而不是一次就把孩子推出去。「放手的程度是有一個界線的,我們必須不斷跟孩子溝通對談;當我們愈了解孩子的時候,才知道那個界線應該在哪裡。」洪英正強調,放手的先決條件是先與孩子建立互信互助的關係!你不需要變成一個孩子大了,還在管他的生活習慣和成績好壞的父母,但你要成為一個樂於與孩子溝通的家長。

親職教育專家武自珍教授也建議,父母應該「鬆手但不放手」,當孩子遇到困難需要歇息之處時,家庭仍是最好的避風港!

放手 是慢慢鬆手,從互動中相信 他可以愈走愈遠

美國愛家協會N.A.授證講師沈美珍談到,很多家長一直到孩子上大學,才想要放手,卻又不知該如何放手?她提到,放手並不是從某一個時間點開始,而是要從小開始訓練,像是孩提時自己吃飯、探索,長大一點時自己規劃時間等,一點一點地放開手,讓孩子從過程中學習為自己的生活負責。

沈美珍以自身經驗分享,女兒在考大學那年說要去美國念書,她雖表達支持,但也告訴女兒家裡沒辦法負擔所有的費用。後來,女兒靠自己打工和獎學金成功到美國念書。女兒研究所一年級的時候去英國參加一個學術研討會,回程為了省機票錢,選擇到四個國家轉機,其中兩次必須睡在機場。沈美珍說,當時自己很擔心女兒睡機場不安全,但女兒就告訴她自己的規劃加上先前的經驗,讓她可以信任女兒所做的決定。

「放手是一個一路延續的過程,也是一個評估的過程。有先前的經驗你才會知道到哪個階段,你可以放開多少;越早開始預備孩子的這些能力,到了那個階段你就越能放手。」她強調,如果在這之前都是空白的,到那時候就會放不了手,甚至很多的東西都要重新開始評估。

放手 是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

台灣真愛家庭協會執行長延玲珍談到,放手的過程中要先與孩子充分討論,例如在財務上:孩子大學了,你一天給孩子200元零用錢,孩子可能會告訴你,他需要250元,你們可以溝通討論家裡經濟負擔得起、孩子也足夠生活的費用。談定了之後,就不要輕易給孩子多餘的錢,讓孩子學會負責。

延玲珍進一步舉例,曾經有孩子誤買了東西,只剩幾百塊,但離下次領零用錢的時間還有2週,家長問她這個情況應不應該幫助孩子?她建議,「你要讓孩子學會自己承擔!」要提供孩子方法,而非金錢。她說,後來這個孩子就自己去買了一包米或一條吐司,規劃接下來的日子該怎麼過,這就是一種學習自己承擔的機會。

放不開孩子 是「為孩子好」!還是「自己的需要」?

有時父母不放開孩子並不單是「為了孩子好」,而是「自己需要」。在過往的生命中,對關係產生了不安全感;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感到被需要,不僅找回了自己的價值,也重新找到了那份安全感。然而,心理諮商師陳志恆分享,一個不被允許長大的孩子,目光看到的都是父母的需要,無法過好自己的人生,正好讓父母有了他擔心的理由,就更不能讓孩子獨立自主,而產生無法放手的惡性循環。陳志恆談到,父母必須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對自己負起責任,不要讓孩子對你的情緒負責,這樣孩子才能健康成長。

放手 讓孩子不再需要你牽,而是有能力與你一起同行

作家龍應台在《目送》一書中寫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放手不等於離開,而是讓孩子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你們依然在關係的圓圈中,只是你的孩子不再需要你一路牽著,而是有能力與你一同前進!  (果子傳媒提供)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