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寶兒/採訪報導】"神學"是為了基督教與信徒所發展出的一套聖經解析,協助牧者與同工掌握牧養教會的知識與能力。而談到基督教與社會大眾的連接,近三十年則有了一新名詞-"公共神學"。
專研這項議題的馬來西亞神學院講師張俊明博士表示,"公共神學"並非傳統的神學院科目,而是近五十年來全球掀起的概念,即關注全人類與上帝的創造;好比大自然、環境保護、以及社會議題經濟、教育、人權等等。
"當我們在執行信仰實現時,不再局限於基督教的利益,而是更寬廣地兼顧天父世界的好處,或稱為共善(common good)。因此凡基督徒在任何領域,以基督徒為定位的善行和公義行動,這都可看為是公共的神學。"他如是說。
以大使命作為前提,回應神在創世的心意
他進一步解釋,談到"大使命",好些信徒會先聯想到救贖人的靈魂與天上的事,然而在神學上另有一使命,指的是神在創世紀時賜下人管理的工作:無奈人犯罪,因此在新約有耶穌救贖人,門徒隨後受差遣,出去要完成神在創世的"文化使命",也就是說,大使命與創世的文化使命並不分割,且具有公共神學面向。
張博士以主禱文為例,祈求神的旨意行在地上,願神的國降臨(到地上);而神在救贖人後沒急著把人升天,最大目的就是要人在地上為祂做見證,活出基督的樣式。公共神學就是在大使命的前提下,帶著基督的博愛並願為基督擺上,回應上帝創世時對世界的要求。
"世界不會越來越好,但是上帝卻要求他的兒女以正面和樂觀的態度,在腐化世界中發揮防腐功能。做不是因為會成功,而是神叫我做,過程中我們只是參與。盼望不是在於我們有改變世界的力量,而是能借由耶穌基督的生命,在地上見證上帝的心意,並且等待基督的到來更新世界。"
馬來西亞公共神學的起點
追溯"公共神學"的起源,是在70年代的美國,後來在全球各地會因著國情或地緣政治而發展出不同面向的公共神學。如歷史上美國種族隔離政策、英國脫歐、香港黃傘事件、臺灣多元成家法案,而回到馬來西亞影響的關鍵則是族群和宗教。
在博士論文探討馬來西亞公共神學的張牧師認為,事實上,教會向來都有進行社區關懷,但鮮少對公共課題公開發聲,一般由教會組織代表發言。而轉捩點正是在馬來西亞民主政治崛起初期,1998年烈火莫熄(Reformasi)社會運動、2007年淨選盟(Bersih)和平遊行、與稀土(Lsynas)抗議運動。
"據觀察,當開始有會友諮詢牧師,能參加示威遊行嗎?牧師回應:不要用教會名義。所以大家先用個人名義,但遊行還能看到有人穿牧師服出席。之後演變成教會發通告,變向成有鼓勵面向。這種氛圍打開後,基督徒才意識原來自己可以在公共事件上表態甚至參與。而教會也逐漸整理出在政治課題上神學論述,那就是公共神學的一部分。"
教會的政治立場就是聖經根基
他認為,神學本就應該在新時間點,從聖經裡開展出對社會的新論述,新意涵。好像聖餐在各個宗派裡也有著不同的神學意涵;而在民主時代,投票也相等於參與上帝對國家的再創造。公共神學就是如此,讓教會與基督徒意識到自身的行動更有神聖感,更願意主動投身在有意義的公共事物中。
但傳統上宣導的"政教分離"是指教會不應涉及政治嗎?張俊明博士解釋,字面上"政"是指政黨,而非政治。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有人的地方就一定會有政治。政治是中性的,但政黨是為了利益而鬥爭的組織。教會不應該為政黨背書,免得教會被政黨利用,或利用政治。在歷史上,保持教會的獨立性才有能力去監督。
"那教會在政治上能不能有立場?有,是從聖經的立場反對貪污、捍衛弱勢群體。所以教會是政黨中立,但不可能政治中立,否則我們連聖經捍衛的價值都不敢發聲了。我們高舉耶穌為王,那也是我們教會政治的口號。"
教會捍衛弱勢群體權益
特別注意的是,教會不應該只在自身權益被打壓時才發聲,否則只會淪落到一種自我中心的角色,也不能體現出宗教的美善。耶穌的榜樣也是如此,遭他人惡待時他無所謂,但必定為弱勢群體挺身而出,捍衛權益。這是過去馬來西亞教會少在做的,張牧師期許本地教會也能成為一個真正高尚的宗教。
而基督徒個人,則可以思考如何讓"信仰生活"和"公共生活"結合在一起,讓自己的所到之處,都能在該領域產生改變。特別是跨宗教與跨種族的活動,即主動又刻意地進入跨族群的交往,進而帶來國家的改變。
"馬來西亞向來是上層(政治領袖)在對宗教與種族發出中傷言論,但當我們友族基層有友好關係,他們的傷害言論就無所遁形。各種族之間也成為彼此支持的友好關係。"張俊明博士說道。
不畏懼種族與信仰差異成為整全教會
馬來西亞對外呈現多元,但實質上常年受困於宗教與種族課題中。然而張牧師不為此受限,反之認為這幫助了他對神學作出反省,並願意更多瞭解伊斯蘭教背後的神學思維。是否擔憂將來的國情走向極端?他則回應,這是基督徒走向更整全的好時機。
"我們沒有理由反對伊斯蘭化,因為這是他們為了穆斯林的群體,要求他們更敬虔。伊斯蘭化和極端化是不同概念。而在多元環境裡,我認為的神學論述是:要求合乎憲法,而不是基於宗教原則。比如民選部長、給予宗教自由的權利、履行憲法,都是上帝對政治家的要求。"
"我們不是允許宗教極端,當它頒佈一些危害國家、違背憲法的、引起宗教紛爭,憲法就會扮演管制或制止的角色。在多元世界中的基督教信仰不應再狹窄,在神學思考上要更加整全,更好地建立公共神學。為了世界的好處,而不是單單為自我的緣故。"
對於新政府的誕生讓部分選民感到興奮,但張俊明牧師叮嚀,切勿有太多不必要的幻想與情緒。他重申,基督徒的盼望不應放在一個政權,否則難免會失望,更要避免道出"新政府是神的旨意"這類話語。除了以平常心面對,也能思考如何配合新政府,協助促成更和諧與更寬容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