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洪嘉蔚/綜合報導】上帝把我們創造在關係當中,是要我們得生命、喜樂與平安,無論是家庭、學校或職場,上帝都命定我們要在當中蒙福與蒙恩。但是關係卻也常常因為「情緒勒索」而帶來損傷、不信任、痛苦和窒息。
我們要學習當一個在關係中保持健康的人,就必須脫離情緒勒索的循環。台北iM行動教會楊大鵬牧師於5日的主日聚會上分享「他的情緒,不是你的責任」信息,教導會眾如何意識情緒勒索的情境,以及如何破除情緒勒索的循環。
一個巴掌拍不響的情緒勒索循環
情緒勒索無所不在,許多的關係中都會有這樣的潛藏危機,除了有壓力外,也會使人想要避而遠之。
在家中,媽媽對孩子說:「沒關係,你可以不要回來啊!讓我看看你有多孝順……」;配偶對另一半說:「我為你付出這麼多、這麼愛你,你竟然這樣對待我,算了我不想管你了」;上司說:「我看好你才把這份工作交給你,不想做沒關係,後面還一堆人等著做呢。」上述這些生活中常見的話,其實都是我們曾經遇過的情緒勒索方式;而這樣的說話方式經常會帶給我們壓力、痛苦和窒息。
心理學家給情緒勒索的定義是:「一個人使用要求、威脅、施壓等手段,讓他人產生各種負面情緒與感受,如挫折感、罪惡感、恐懼感,接著進一步掌控你,迫使你順從他,達成他的目的。」
情緒勒索也會有階段性的展現,首先從人的要求開始,接著會讓被要求的人想要抵抗,但其實心中是有壓力的。這時勒索者就會有更多的威脅、說服,使得被情緒勒索的人只能順從,最後反覆照著這樣的循環發生類似的事。
因此若我們沒有破除這個循環,情緒勒索就會不斷的發生,累積久了就會有強烈的情緒壓力,使得不健康的關係產生,但這並不是上帝所命定的。
雖然我們覺得身為一名基督徒要有愛、要配合,要像耶穌一樣捨己和犧牲,但我們卻也因此在一種自我的混亂中,無法釐清自己的角色和界線,進而讓他人在彼此的關係中越線。情緒勒索不單是勒索者的問題,被勒索者也可能以為這是道德和愛的展現,但說到底這都不完全是正確的。
不論勒索或被勒索 都需釐清自己
楊大鵬牧師表示,若感受到自己遭到情緒勒索,或不斷為此所苦,不妨靜下心來思考其中的原因。是害怕他們反對自己嗎?還是害怕他人會生氣?又或是害怕自己不再被愛?甚至擔心對方可能會因此離開自己?「其實這些感受都是活在恐懼中的表現」,他說。
我們也應該銘記,「愛裡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因為懼怕裡含著刑罰,懼怕的人在愛裡未得完全。」(約翰一書四章18節)因為神是這樣應許我們的,沒有一位神的兒女應該在這樣的恐懼之中。
此外,情緒勒索有時也是出於一個人對他人的責任感。像是兒女會覺得父母為自己做了那麼多,應該不能拒絕他們,因為這是我們的責任。楊大鵬牧師以韓劇《雖然是神經病但沒關係》為例分享,劇中一對彼此相愛的兄弟,因為父母雙亡,而且哥哥是自閉症患者,因此弟弟從小就背負起照顧哥哥的責任。媽媽還在世時,也不斷要求弟弟要照顧哥哥,甚至對他說:「我把你生下來就是為了你哥哥。」這使得弟弟從小就沒有感受到母愛,長大後也感到十分痛苦,發現自己的生命就是繞著哥哥打轉。
「這就是情緒勒索的責任表現。即便身邊的人覺得你在關係當中沒有拿捏好界線,但你仍覺得沒辦法推辭。」楊大鵬牧師說明,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在關係中感受到痛苦時,可以請身邊親近的朋友陪伴自己一起釐清。
情緒勒索也會出自於自我的罪疚感。操縱情緒的人會不斷灌輸「不這麼做就是自私、沒愛心的壞人」的想法。有些時候是故意的,但也有些時候他是在無意識下形成的自然而然的循環。例如父母容易因為愛,而對孩子有許多的要求,但當孩子進到青春期,有了更多自主意識時,父母的勸戒很多時候也會造成情緒勒索的不健康關係。有時勒索的人食髓知味,覺得這個管用就一直繼續;被勒索的人也無法破除,任憑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下去。
楊牧師說,面對情緒勒索,我們真正要做的是釐清心裡的想法,並且更加認識自己的感受和情緒,明白自己所做的是對的或錯的?如此一來才能避免在關係中被操弄。
容易遇到情緒勒索的四種類型的人
一、渴望認同者:通常這樣的人不清楚自己的定位,但是他們卻又有渺小微弱的自我,希望自己能在團體中被接納。因此當有人提出需求時,他們會選擇迎合,較常不顧自身的感受,只為獲得肯定。這樣的人要先學習用健康的心態去與人互動,他人才會更多的重視我們自己。
二、爭論平息者:這類型的人害怕任何強烈、憤怒的情緒,因此對所有衝突的場面都盡力避而遠之。他們的內在希望是以和為貴,因此會竭盡所能地把衝突排除。但他們卻忘了衝突有時候卻是最好的溝通機會,因為有衝突我們才能藉機講出心裡一直沒有說出口的話。
三、過度負責者:這樣的人非常有責任感,覺得很多事都是自己的事。但是當責任感過多時,就會輕易地承擔可能不屬於自己的責任。
四、自我懷疑者:對自己充滿懷疑,經常道歉、覺得很多事情都是自己的錯,問題的發生都怪自己。然而我們需要幫助這樣子的人釐清,這些想法很多時候是對自己的控告。
將心比心、交托給神 在關係中有盼望
要拒絕情緒勒索,首先要拒絕控告和定罪。在互動關係中,我們要釐清事情是關乎對錯,還是只是差異?像是感受、定位、方法的不同。這樣的情形其實在夫妻當中非常常見,有時我們並不是心懷惡意,但卻經常以愛為名,帶給他人許多的傷害。夫妻很常因著對彼此的期待不同,而在表達時容易讓另一方感到受傷。不過當釐清後,會發現每一個人都有需要被諒解的部分,因此將心比心非常重要。
羅馬書八章33至34節:「誰能控告神所揀選的人呢?有神稱他們為義了。誰能定他們的罪呢?有基督耶穌已經死了,而且從死裡復活,現今在神的右邊,也替我們祈求。」耶穌並沒有控告和定罪我們,因此我們也不應該定罪、勒索他人,更不能容許他人這樣對待自己。
接著也要學習把重擔交托給神,學習釐清責任、劃清界線,學習讓自己不要有「救世主心態」。我們的犧牲不能夠為誰帶來完全的救贖,當我們交託時,神會介入,或許我們在改變時會有陣痛期,但是依著神的指引、幫助和祝福,事情會是有盼望的。
詩篇六十八篇19節:「天天背負我們重擔的主,就是拯救我們的神,是應當稱頌的!」羅馬書八章28節也提到:「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把肩頭的重擔卸下,釐清責任後把它交託給神,讓自己從這樣的不安中得著釋放。
情緒勒索是一個巴掌拍不響的循環,當面對情緒勒索的言語或行為時,我們可以選擇不要立刻回應,先向對方說:「讓我再想一下!」若必要時,也可以離開現場。接著也要看清楚當下的情況為何,才能從中反思自己的感受,思想對方的要求是否具有合理性。待一切都釐清、準備好後,才去做回應,並且要謹守自己的原則,明確地表達內心的想法。
耶穌是最好的學習典範,他被愛,也愛自己,明白自己的感受,知道自己要什麼,所以不會被牽著鼻子走。聖經提到,耶穌有一次被聖靈充滿,在眾人面前歡喜快樂。即便是悲傷、憤怒的情緒,耶穌也會主動表達。耶穌自在地處於人際關係的各種狀態中,若我們也學習梳理自己、不被牽著鼻子走,就會對自己更有信心,也會知道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做一個在關係當中健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