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13 基督教論壇報 / 特會活動

聖公會面對教會年輕人愈來愈少 從聖餐禮特色反思6問題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李容珍 追蹤
國際聖公會禮儀諮詢的菲律賓代表Tomas S. Maddela牧師分享「新世代參與禮儀崇拜的困難與挑戰之探討」。(圖/李容珍攝影)
聖餐不只是信徒得到餵養,同時我們也要出去餵養別人。因此當我們領受聖餐時,也要有心理預備,把福音傳揚出去。

【記者李容珍台北報導】東亞區聖公宗禮儀諮議會2月10日晚上在台舉辦公開講座,擔任國際聖公會禮儀諮詢的菲律賓代表Tomas S. Maddela牧師,在會中分享「新世代參與禮儀崇拜的困難與挑戰之探討」。

Maddela牧師從聖餐禮的意義和特徵,反思「信徒在領取聖餐時,是否覺得自己是在一個緊密的團體內?還是很多人都不認識?」「教會的聖餐禮,是否隱含各種型態的歧視?」他也談到年輕人助人的熱情,如何也能在聖餐裡呈現出來?

他指出,年輕人不到教會的問題,不光在台灣,在亞洲所有聖公宗的教會,甚至全球聖公宗的教會,都有年輕人愈來愈少的問題。他以菲律賓主日聚會的經驗來看,大多數參加的都是成年人,且多是姊妹。

從保羅譴責哥林多教會 重思聖餐意義

專研禮儀並曾任菲律賓安得烈神學院院長的Maddela牧師表示,主耶穌最後的晚餐儀式流傳至今,即《公禱書》中的「聖餐禮」。對教會來說,「聖餐禮」是教會整個禮儀的中心,一、大多數的大公教會,主日崇拜主要是聖餐禮。二、其他的聖事進行時,仍以聖餐禮的關聯性為主。三、聖餐賦予其他聖事意義。

聖餐禮是所有禮儀中心。

他引用哥林多前書十一章17至34節說,這段經文是保羅寫給哥林多教會,譴責哥林多教會聚會時分門結黨,影響到每週的聖餐。從這段經文可以看到聖餐的一些特徵。

一、耶穌的晚餐是群體的行動,而且參加的人非常積極參與:他請大家回想,「在主日的聖餐禮中,我們有沒有感覺是在同一個群體裡?還是很多人都不認識?」他說,菲律賓是天主教徒占多數的國家,首都馬尼拉的大型天主教堂,可能從上午五時開始,直到十時,連續一場場的聖餐,到了下午四時又開始。一週之內有非常多的聖餐,每場聖餐,教會都坐滿了人。

但是他相信,在人數眾多的教堂群體中,任何一個人都不認識其他98%的人;甚至也不認識台上主持的神父。相對於人數較少的教會,每個人彼此都認識。若有任何新人來,馬上就被認出。

孩子從小上主日學 升中學不進教會

Maddela牧師也提到,菲律賓的大教堂通常將14歲以下的小孩送去參加主日學,就不參與聖餐禮拜。因為父母把孩子送去主日學後,大人就可以安靜崇拜。然而這些被送到主日學的孩子,進入中學後,就不太想上教堂。是否因為他們未參與聖餐禮儀崇拜,感受不到自己屬於這個團體,不覺得教會與他們之間有何關係,因此離開教會?

Maddela牧師並不是反對主日學,只是希望主日崇拜(對聖公會而言,大多是聖餐禮)要更考量小孩和年輕人;強調應該讓孩子們從小參與禮儀崇拜,就不會有長大之後再銜接的困難。

(圖右)Tomas S. Maddela牧師,以及台灣聖公會三一書院潘天佑副院長進行即時口譯。(圖/李容珍攝影)

Maddela牧師說,現在很多年輕人的關係是建立在媒體社群和網路上,隨著疫情關係,情況愈來愈明顯。即使疫情後教會開放,很多年輕人也不想回來。很多人習慣用臉書、YouTube或ZOOM的方式崇拜,因為可以不用開車到教堂,也不需要穿戴整齊,崇拜進行中,還可以做別的事。因此他認為,當下對教會來說很重要的是,如何讓每週的聖餐禮拜,恢復到疫情前團體團聚的感覺?

二、「聖餐」是在用餐時完成的:保羅為何稱聖餐為「主的晚餐」?因為原本是耶穌和門徒一起吃一頓飯,發展到現在,成為信徒吃薄餅和一小杯葡萄酒,大家一同品嚐耶穌與門徒晚餐的那種感覺。保羅時代,聖餐是各個家庭帶食物到聚會的地方,一起紀念耶穌的晚餐。保羅當時生氣的是,有些人帶食物來,沒有與眾人分享。而耶穌會把關係建立在用餐有其道理,就是用餐除了讓我們得以存活之外,更重要的是知道要與人分享,並知道如何與人分享。

聖餐是否有如家庭聚餐的恢復

Maddela牧師說,菲律賓也非常重視用餐時的分享。久未見面的朋友相遇的第一句話,一定是「你吃飯了沒?」他小時候最寶貴的時光就是家人聚餐,全家人享用媽媽準備的晚餐,現在則改為在外用餐,各人享用各自點的餐。

Maddela牧師表示,我們要重新思考在教會領用聖餐時,是否能如同家庭聚餐的恢復?他相信在不同的文化中,自然有各自的挑戰。

三、「我們如此行,為得是紀念主」:聖餐主要意義是為紀念主耶穌基督。耶穌為何說:「你們當如此行,為的是紀念我」這句話?因為這是在祂受死的前一天晚上最後的晚餐,主耶穌在此時預言,隔天祂的身體將會被擘開,祂的血也會為他們流。當耶穌說這句話,不是要他們只是記得這件事或就照著做這件事,乃是為挑戰門徒,是否準備好了,能與祂同樣,承受這一切,把自己完全獻上?

接受耶穌身體和寶血 並分享福音

「聖餐禮就是接受耶穌的身體和寶血!」Maddela牧師說,他很喜歡聖公會領餐之後的感謝文,我們不只感謝領受聖餐,同時我們也為這世界,把自己身體擘開,並用唇舌來為世界傳講福音。聖餐不只是信徒得到餵養,同時我們也要出去餵養別人。因此當我們領受聖餐時,也要有心理預備,把福音傳揚出去。

疫情期間,很多菲律賓人會把家中的食物拿出來,放在外面,並寫上告示說;「有需要者,都可以來拿。」這是源於一位婦人看到很多人受疫情影響沒有工作,連生活最基本的需求都沒有辦法滿足,而發起此項運動。短短幾個禮拜就得到不同社區的響應,尤其許多年輕人將自己的食物分享出去;接著教會才跟進,開放場地,讓大家把自己的食物擺上,提供更多人分享。他說,年輕人有崇高的精神,希望讓社會上缺乏的人得到供給。當社會上發生災難時,教會也可以找年輕人來,給他們服事的機會。

年輕人有熱情 給他們更多服事機會

四、聖餐的特性之一是分享:在分享過程中,自然而然會去幫助窮人。Maddela牧師表示,從這段經文可以看到保羅很氣憤那些帶食物來的人就把食物吃光,卻不願分享給窮人。讓那些窮人看著他們大吃大喝,不是在汙辱窮人嗎?「連食物都不能與人分享,如何期待自己能為別人而活?」藉由聖餐,可以讓我們對別人的需要敏感,並了解還有很多人是有需求的。

他也提到,有時候教會的行為很像這些門徒。例如在「五餅二魚」的神蹟中,耶穌向幾千人傳講信息,由於天色已晚,擔心找不到吃的,有一位門徒對耶穌說,請叫眾人散開,讓他們自己去買吃的。耶穌卻說:「你們給他們吃吧!」

Maddela牧師說,同樣道理可應用於關心年輕人的需求,例如有時邀請年輕人參加教會的訓練,他們興趣缺缺,但若是暑期愉快的活動,他們就會出現。所以可以分析年輕人喜歡如何參與教會,思考如何讓教會的團體生活更豐盛。

留意禮儀勿帶有各種型態歧視

五、接納不同的社會階層、不同年齡層的人:Maddela牧師說,在早期教會裡,主人和僕人或是奴隸,或不同年紀的人,都能聚在一起用餐,用餐時就能讓人看見大家彼此相愛且無歧視。

至於教會的聖餐禮,是否存在各種型態的歧視?譬如,是否友善到可以讓行動不便的人,也能方便地參與聖餐禮?是否能讓孩子一起參加聖餐禮?聖餐禮文孩子並不了解,是否因為他們聽不懂,不知道大人在做什麼,才會吵鬧?

我們要讓成人和小孩,每一個人都了解聖餐的意義。不論年紀,也不論受洗的其他宗派,只要是奉父、子、聖靈的名領洗,就邀請在聖餐中合一。所以,當牧師開始分餅杯時,是邀請所有接受過洗禮的人前來領受聖禮,而不是負面地強調哪些人不能領聖餐。

禮儀勿讓人感到冰冷、太嚴肅、太華麗

六、保羅指的聖餐是在家中進行相對地,沒有複雜的儀式和禱文,所有的聖餐過程,都是「很實際」,也很「自發性」地進行。每個人可以看到對方的臉,也可以「親密」地交談。「好客」也是早期聖餐的特性,因此家中會有很多客人。

Maddela牧師說,很可惜的是,從西元四世紀後,初代教會在家庭裡的聖餐,搬到大教堂裡,很多特質便都失去。而且教堂按照宮廷設計的方法興建,聖餐禮採用宮廷式的儀式,容易變得比較不人性化。因此他也提醒,教會在聖餐儀式過程中,勿讓人感到太冰冷、太嚴肅。此外,在主日崇拜時,也當考慮如何使喜好不同的人聚在一起。例如,在正式崇拜前可加入快節奏的敬拜,以顧念年輕人的需求。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