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容珍/採訪報導】卓蘭神召會邱彼得牧師每到下午就前往卓蘭傳統市場採買陪讀班孩子們要吃的食材,然後帶回教會烹煮。
近兩年,他每天在臉書貼出「胃服部」當天的美食照片;某日的貼文就有海鮮鍋、乾煎皇帝魚、炒鳳螺、生魚片和炒菠菜……等等,看著照片彷彿就聞到香味,讓人食指大動,也讓人羨慕孩子們能享受邱牧師的好廚藝。
身為牧師,又有一身好廚藝的邱牧師,從國小二年級就開始跟著父親下廚學做菜。國小五、六年級後,就可以煮兩、三道菜給妹妹吃。到了高中已經可以包辦家裏的年夜飯十幾道菜,而且可以到市場挑選自己要的食材配菜。
經費有限 牧師親自下廚
他回想,剛到卓蘭神召會牧會時,陪讀班的孩子僅有三、五人,下課來到教會,他便先為他們預備晚餐,之後陪伴他們寫作業。至今孩子愈來愈多,每晚要準備35人的飯菜量,其中包括近30位小朋友、多位老師和一、二位社區獨居老人。
「當初會親自下廚,只是為了省錢」,他說。由於教會經費有限,陪讀班若是每天叫外賣,一個便當60到70元,30個孩子、一天就要2, 000元,五天需要10, 000元的餐費,花費很大,他心想如果自己料理會比較便宜。
沒想到做菜的過程,讓他和孩子們都收穫良多。當地媽媽們看到他每天貼文的菜色和食譜,也和他在群組中,討論有什麼新菜色以及如何把菜烹調得更可口;甚至來自各地的朋友知道後,會捐獻自己種的菜、賣的肉、米、麵包和水果。他說,省下的經費,教會還可以多聘請一位幹事協助服事。
「胃服部」引起媽媽和菜販關注
「衛福部」在近兩年民眾都耳熟能詳,因為每天都會關心衛福部記者會公布的疫情狀況。邱牧師靈機一動,貼出菜色照片時就用諧音「胃服部」自稱,意思是他們在服事孩子們的胃。
「有什麼食材,我就做什麼菜!」今年元宵節,他就特別做炸湯圓,與一般吃的元宵味道不同,孩子吃得興高采烈。若是天氣突然變冷,他會煮麻油雞飯、麵或雞湯給大家暖身。有時候他也會邀大家一起包水餃,讓孩子們都有參與感,可以在當天晚上吃到自己親手包的水餃。由於對象是孩子,他希望青菜、肉、蛋的比例能夠平衡。
今天吃什麼 邊聊天邊學牧師做菜
身形微微福態,待人親切的邱彼得牧師,是孩子們口中的「熊哥」。每到放學後,孩子們都會先跑到廚房期待地問他:「熊哥,今天吃什麼?」做菜的時候,旁邊常有三、四個小孩觀看。有的孩子若是比較早放學,來到教會就會協助他洗菜、打蛋,他也會邊洗菜邊教孩子怎麼做菜,就像小時候父親帶他做菜一樣。
特別有幾個孩子,喜歡跟在他身邊看他如何料理,其中一位小學五年級女生,已經可以在家炒青菜、蒸蛋;甚至有一個孩子跟著煮出興趣,升上高中時,選擇就讀餐飲科。
邱牧師說,孩子們下課後到教會就像回到家,期待吃什麼菜,也會看他怎麼做菜。在做菜過程或在吃飯時刻,他們會彼此分享很多事情,不論是開心或難過的事,都是很好的情感交流。
聊天中孩子也會向他「點菜」。由於每個孩子的口味不同,也許這個孩子說明天想吃咖哩飯,另一個孩子說希望吃水餃或是炒飯。雖然不是隔天馬上就做,但是一定會安排時間來準備,讓孩子們知道熊哥「真的有聽到你想要的,且會按能力做到」,以身教讓孩子學習去「聆聽」。
但若孩子想吃義大利麵,因為成本較高,他會要求孩子先把功課按時寫完,把該做的事做好,包括值日、打掃、環境整潔……。若孩子們表現良好,就會讓他們吃得到義大利麵。若是遇到連假,譬如中秋節,也會安排大家一起烤肉。
邱牧師也提到,他每天在臉書貼文,告知當天陪讀班的孩子們吃些什麼,包括食材和食譜。他在路上常遇到一些媽媽是「胃服部」的粉絲,就會請教他料理方式,有人還會分享同一道菜的不同料理方式,最後成立了一個「美食團」群組,使他和群組的媽媽們可以分享各種菜色的做法和想法,甚至他還另外成立「廚房小組」,透過分享把福音帶進去。
他相信,做菜是很有趣的事,鹽有調和的作用,不能放太多或太少,否則味道會太鹹或太淡;煮菜需要有配菜和主菜,還要有油鹽醬醋,如同上帝給我們不同的角色,每個人能扮演好各自角色,就能彼此和諧發揮團隊精神,成為美味分享給大家。
透過吃飯連結孩子情感和教育
卓蘭神召會這幾年不斷地透過一些資源協助弱勢家庭,邱牧師說,幫助這些孩子不單是在學校學習與品格培養,也可透過陪讀班建立好的生活習慣、人際關係。藉由做菜、陪孩子吃飯,就是很好的教育過程。
他很感恩從小就跟著父親進廚房,當時他以為身為男人就要會做飯;牧會後能透過廚藝來服事孩子,不僅增進感情交流、學習彼此互助,也是很好的品格教育。
他引用使徒行傳二章46~47節:「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地在殿裡,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讚美神,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陪讀班的孩子,每天就是在像家的教會中一起用飯、彼此分享,也共同讚美神。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