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人的內心深處,都有難忘的那一味。縱然光陰荏苒、人事更迭,每當打開記憶的寶盒溫故知新,依然點滴在心頭。
對更生團契生活輔導員暨總務同工張禹銘來說,媽媽的「糖醋排骨」料理,是兒時記憶中的好滋味,每當飢腸轆轆回到家,看到餐桌上熟悉的這一味,總是迫不及待地多扒幾碗飯,直到盤底朝天,才飽足地放下筷子。
雖然張媽媽因為腦中風,再也無法為家人作羹湯,但媽媽的好廚藝,激勵張禹銘在年因少輕狂歲月過後,因著信仰而浪子回頭,拜師學廚藝,為的是復刻「媽媽的味道」獻給母親,彌補那些年身陷囹圄無法承歡膝下的缺憾。張禹銘也藉著廚藝,服事病榻上住院的老父親,向父親宣告自己已經洗心革面,「若有人在基督裏,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哥林多後書五章17節)
浪子回頭學廚藝 為復刻媽媽的味道
路加福音「浪子回頭」的故事,年少叛逆要求分產離家的小兒子,在任意放蕩,浪費資財耗盡一切所有的之後,狼狽返家,父親要大兒子去宰肥牛犢,全家以吃喝快樂來表示對「失而又得」的小兒子的接納。這個故事激勵張禹銘,藉由廚藝與曾經為著他不學好而傷透心的爸媽和解,宣告「小兒子,回家了!」
從小在好「煮」藝的 媽媽身旁耳濡目染,張禹銘對掌廚產生興趣,也會做些簡單的料理像是煮麵、炒蛋。在獄中,張禹銘受到更生團契陸榮良牧師關懷而信主,出獄後來到更生團契台北中途之家,更生團契總幹事黃明鎮牧師發現張禹銘廚藝方面的興趣及恩賜,就鼓勵他以廚藝服事。
中途之家的弟兄及少年學園的孩子,都是張禹銘服事的對象,看到大家吃得津津有味,張禹銘找到成就感及自信,也喚醒自己曾經在媽媽的料理中吃得飽足的難忘回憶。
在花蓮少年學園服事的期間,張禹銘有機會跟開餐廳的弟兄學料理,廚藝更加精進,他最想要復刻的,就是這道有「媽媽味」的懷舊料理。張禹銘在外面吃遍了大小餐館的糖醋排骨,都覺得沒有辦法跟媽媽的手藝相比。
掌廚教會除夕圍爐菜 端上媽媽味孝親
張禹銘國中之後偏行己路,四十歲之前可說是以監獄為家。服刑時,讓張禹銘最受打擊的就是聽到媽媽腦中風送進加護病房的消息,那時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卻又無能為力。後來陸榮良牧師到監所傳福音,張禹銘想起從小跟著信天主教的媽媽到教堂望彌撒,就請陸牧師為媽媽禱告,他也跟上帝禱告:「主啊,我向你認罪悔改,從現在我願意走你的道路,一生一世跟隨你,求你幫助我,跟家人重新和好。」
媽媽突發腦中風沒有辦法再掌廚,也記不得糖醋排骨的配方。為了讓媽媽開心、重拾往日一家人在餐桌上開心吃飯的回憶,張禹銘在少年學園廚房服事時,請師傅教他烹煮糖醋排骨,從切菜到調料都認真學習,也不斷精進改良,花了很多時間鑽研酸甜比例,要做出調味恰到好處、裹粉不過厚、外皮Q彈、可口下飯的兒時美味。有一年張禹銘在聚會的長春禮拜堂與更生團契合辦的除夕圍爐宴中,當時擔任總舖師的他覺得時機及火候都已成熟,就正式端上糖醋排骨給媽媽享用,因腦中風而重度失智的媽媽吃得津津有味,興奮地直誇好吃,笑得合不攏嘴,這讓張禹銘心中非常安慰。
「我爸爸是職 業 軍人,他很看重全家人一起圍桌吃飯的時光,感謝上帝,現在我父親年已近百歲,媽媽也近80歲,依然健在,讓我這個浪子還有機會能夠承歡膝下,煮飯給兩老吃,這是上帝特別的恩待!」張禹銘說,餐點好不好吃,從同桌吃飯親友的臉上表情可以一覽無遺,爸媽及服事的對象吃得有滋有味,他心裡就很快樂,現在糖醋排骨已經是他的拿手菜,因為那是記憶深處中連結與媽媽情感的那一味,但張禹銘始終認為,還是媽媽煮的最好吃。
料理爸爸愛吃的家常菜 與父親食在和解
而張禹銘也透過廚藝,重新與爸爸和好。張禹銘分享,爸爸因為年邁膝蓋關節功能退化,有一次因為細菌感染,整隻腳腫大住院,原本可能要截肢,經過評估後決定作膝蓋(人工)關節置換。在住院期間,爸爸吃不慣醫院的伙食,張禹銘就特別煮了爸爸愛吃的家常菜鱸魚湯及蒼蠅頭送去。
張爸爸看到小兒子真的痛改前非,腳踏實地做人做事,也就放下了心中的大石,父子就因為張禹銘為爸爸的精心煮食而和解,重新修補親子關係。後來爸爸也因為看到信仰改變了兒子的生命,晚年因此信主,現在一家人都同在主裏。
張禹銘感謝主,只要是有願作的心,神就悅納,他也鼓勵大家,珍惜每一次能與家人共餐的時光,因為聖經裏,耶穌就是在與門徒及傳福音對象一起同桌吃飯的過程中,連結彼此的情感,他就是透過料理服事爸媽,重新找回失落的好「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