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梁敬彥/採訪報導】一個超過20%的居民都是65歲以上長者的社區,因著一對牧師夫婦出於對鄰舍長者的關懷,成立社區關懷據點,讓原本不跟鄰居往來的獨居長者,開始走出孤獨、迎向人群,甚至還未受洗就主動表明「阮嘛是基督徒哩!」這個改變就從遇見教會、遇見愛開始。
位於台南關廟區山西里的新豐長老教會,整個社區超過20%人口都是65歲及以上的長者,且居住在平均屋齡超過30年的老屋裡。其中不乏獨居長輩,絕大多數都是傳統信仰,不但家中普遍有祖先牌位,甚至還有神壇,更別說要他們信耶穌,他們普遍存在「進教會,就會被拉去信教」的刻板印象。
教會王燦昇牧師與黃純純師母,有感於高齡化浪潮下,鄰舍長者的生活與心靈需要關懷,毅然接受社會局的委託,在教會成立社區關懷據點。就在黃純純師母與教會志工挨家挨戶探訪、跟長輩們搏感情後,長輩們發現教會是真心關心他們,於是敞開了心門,不再排斥到教會來學日文,唱詩歌,很多長輩還因此信主。
獨居喪子長者生命的轉變
黃純純師母受訪時表示,山西里社區關懷據點的志工都是當地的居民,很多志工自己也是銀髮長輩,很熟悉哪一戶人家 住的是什麼(背景)的人?而被訪視的長者信任厝邊頭尾的來訪,對於教會志工關懷及訪視的拒絕率大為下降。其中有一位獨居長者因為她和牧師持續關顧,生命及生活發生轉變,讓她非常印象深刻,這也讓她確信「主的愛可以融化石心變肉心!」
這位長輩的兩個兒子都已經過世,喪子之慟加上獨居,就把自己封閉起來,起先一直拒絕探訪,但她們夫妻就是不灰心,一直不間斷關心,只要有食物銀行提供的物資,就主動送去,並且噓寒問暖;當志工通報有一段時間沒有看到老人家出門,黃純純師母就會到宅關懷。
有一天這位長輩突然自己走進教會,她就問這位長輩為什麼會主動過來,老人家就說:「因為感受到有人愛我,從來沒有人這樣關心我。」
王燦昇牧師也對這位獨居長者印象深刻。有一次他在路上遇見老人家正騎著腳踏車要去醫院,原來是老人家感覺好像有中風的跡象,正準備要去住院。後來王牧師就接到醫院的關懷室來聯絡詢問,才知道原來這位長輩跟醫院言明自己是新豐教會的信徒。雖然老人家還沒有受洗,但已經認同自己是教會的信徒,王牧師以此鼓勵志工,社區關懷就是鬆土的福音撒種工作。
王牧師也跟來到社區關懷據點的銀髮長輩說明,不會隨便為長輩進行洗禮,對於想要受洗的人,他一定嚴格把關「要觀察半年,該上的課程,一堂都不能少」。長輩們覺得牧師超直白,就笑成一團,也更珍惜及享受來教會上課及聚會的機會。有一次主日聚會,王牧師及日文班老師就把詩歌〈雲上太陽〉改成日語版,讓長輩們唱日語版,教會兒主孩子唱華語版,長輩也因著孩子的童稚,心中很得安慰。
黃純純師母分享,關懷的名單由區公所提供,65 歲以上長者都含括其中,教會的志工逐一關懷訪視,當然有長輩完全不想要有外人來打擾他們的生活,就會以「我很健康,我不需要關心,妳們去關心別人吧!」給她及志工釘子碰。這時師母就會對所關懷的對象說明:「因為知道你們是一個人住在家裡,所以區公所及教會都很關心,有什麼需要幫忙,或是老人福利的申請,都可以轉介及提供相關的訊息。」
教會不間斷持續的關懷鬆土
而只要是獨居的長者,黃純純師母和志工會固定每個禮拜都會訪視,打電話問安更是生活日常,即便是對方冷冷地說聲「很好」就掛斷電話,黃純純師母都能從對方應答的聲量判斷長輩安好。黃純純師母說,這就是鄉下的獨居長輩關懷的特色,長輩即便再不領情,至少還是會接電話,而志工也不灰心,就是持續關心。
黃純純師母說,有些獨居長輩很會安排自己的生活,像是運動或是找朋友聊天、泡茶,唱卡拉OK;但也有很多孤單憂鬱宅在家的長者,因著教會的探訪才得到關懷,但就是完全不跟志工講話。其中有的是孤老,有的是夫妻,但教會仍持續關懷,做了10年的時間,就算是對於探訪不那麼熱情的長者,也已熟悉志工臉孔,即便對話不多,仍然可以看得出他們慢慢地知道,教會在關心他們。
黃純純師母說,到宅探訪與教會的社區關懷據點是並行的關懷策略;很多參加完教會社區銀髮課程的長輩,會邀請他們的朋友,一起到教會參加語文及音樂課程。她們的經驗是,透過已經信主的長輩以及參加過教會的社區課程、後來擔任關懷志工的長輩,邀請社區長輩朋友到教會的成功率更高。而王牧師也會將信仰的元素,自然地融在課程中,讓長輩從抗拒懷疑信仰,到慢慢接受「耶穌是愛」,雖然不一定很快受洗,但已經為人心預備好土。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