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容珍/採訪整理】台灣很多人都有失眠困擾,而且只要失眠,馬上就會想到先服用安眠藥。根據一項統計,台灣每年吃掉的安眠藥超過10億顆;失眠者超過425萬人,是亞洲第一。調查也顯示,每5位民眾就有1位對自 己的睡眠不滿意及非常不滿意。
花蓮門諾醫院身心科醫師鍾德受訪時表示,服用安眠藥是解決失眠最後的選擇,但是我們常常在搞不清失眠的原因下,將服用安眠藥列為優先選項,因而對藥物的依賴性自然就會增加。而且常聽到有人服用安眠藥愈吃愈多,或藥吃到最後沒效。他認為,安眠藥不是不吃,但要回歸到先了解失眠的背後原因,是否在我們生活環節上出現了那些問題?
治療失眠勿本末倒置
鍾醫師說,假設吃安眠藥是「治標」,為何不先「治本」?首先,先了解自己的睡眠狀況,譬如過去一個月來,晚上經常幾點睡覺?上床後,通常躺多久才能入睡?早上幾點鐘起床?每天晚上睡眠時間有多長?三餐有無正常吃?失眠的情況有多久?失眠的原因?曾做過哪些嘗試助眠的事?睡前通常會做哪些事⋯⋯?
鍾醫師也表示,失眠基本上分三種類型:一、入睡困難。上床30分鐘後才能入睡;二、睡到一半容易醒。醒來後又不易入睡,通常醒來超過兩次以上,成為持續睡眠困難型;三、清晨早醒難以再睡。譬如晚上11點睡,隔天4、5點起床,無法再入睡,長輩常見此情況。
造成失眠的原因有很多,包括:上夜班(因為工作輪班,日夜作息顛倒的警察、醫護人員)、睡眠環境(旁人打呼、屋外車水馬龍聲)、習慣開燈睡、聽音樂、邊看電視邊睡覺、滑手機⋯⋯。大部分失眠的原因是情緒問題,包括壓力、家中突發變故、突然想要戒酒,產生睡眠障礙、酒與藥物一起服用⋯⋯。
失眠原因多 急性慢性勿輕忽
鍾醫師也提到。失眠現象有急性和慢性。若失眠現象在三個月以內,稱為急性,如時差反應,多半發生在輪班工作者及跨國旅遊者;也可能與環境干擾有關,如睡眠環境改變或太吵等。若失眠現象持續三個月以上,稱為慢性,要從身心方面的問題來看。一般來說,慢性失眠也可能是一陣又一陣子,患者不會馬上就醫,但是只要壓力來了又會產生。
慢性失眠原因分為:
一、原發性失眠:持續三天以上的失眠,或是每週有三天失眠,情況超過一個月以上,找不出原因,占慢性失眠的20~25%。
憂鬱症、焦慮症造成失眠居多
二、次發性失眠:可細分為三種:1.身體病痛造成的失眠,如慢性疾病,約占10%。2.與精神疾病相關的失眠。最常見的原因是憂鬱症、焦慮症,約占40~50%。3.服用藥物或改變藥物劑量所造成,約占10%。
三、其他原發性的睡眠障礙占25%,又可分為四類:1.睡眠相位後延型,晚上不易入睡,早上不易醒來,常見於青少年和年輕人;2.睡眠相位前移型,晚上很早入睡,早上很早醒來就睡不著,常見於老年人;3.時差型;4.輪班型。
失眠時應該怎麼辦?鍾醫師表示,國外研究顯示,「認知行為治療,比藥物更有效!」很多人吃藥吃到後來,看到床就會怕,最後仍要仰賴藥物才能上床。真的不得已要服藥,也要清楚自己為何要治療?最怕的是「治標不治本」,到最後藥物愈吃愈多!
調整睡前習慣 少喝含咖啡因飲料
有睡眠困擾時,鍾醫師建議可以先嘗試自我調整,盡量避免以下狀況:
一、 白天少喝含咖啡因飲料。
茶類、咖啡、可樂、或提神飲料等皆含有咖啡因;咖啡因對人體來說是中樞神經興奮劑。如果是失眠的人,他不建議飲用這些飲料,因為停留於體內的時間,有時比想像中還長,甚至會影響晚上入睡時的睡意。
二、 白天躺床及過度晚睡熬夜。
正常人的生活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屬於正常的生活節奏;雖然有人說前一天熬夜,次日可以適度補眠;但如果太過度或太頻繁熬夜或白天補眠,會導致日夜作息顛倒。所以他建議盡可能晚上11點前固定時間就寢,白天不躺床或閉眼休息太久,午睡也最好不超過30分鐘以上。
少玩手機或激烈運動
三、 睡前一小時減少玩手機、看電視、用電腦。
他說,很多人習慣躺床時使用手機或看電視。現代的3C螢幕含有藍光,這些光線進入眼睛會刺激大腦,降低褪黑激素,而讓人保持清醒。他建議睡前一小時盡量減少3C產品的使用,同時讓床的功能回歸到睡覺及休息時使用。
四、睡前兩小時避免激烈運動或泡熱水澡。因為會喚起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及人體中樞體溫升高,影響睡意而延後入眠的時間。如果真的要睡前洗澡,建議以淋浴清潔方式,水溫不要太冷或太熱。
五、睡前勿吃宵夜或晚餐吃太飽。睡前進食會增加胃酸分泌,容易增加胃食道逆流的風險;同樣如果晚餐吃得太飽,也會導致胃排空及消化時間增加,進而影響睡眠。
睡前勿進食 更不要喝酒助眠
他也建議,晚餐勿吃太飽,或吃太油及過辣的食物。睡前1~2小時,盡量不要進食,如果肚子真的很餓,以清淡及少量的食物為主,比如一片全麥吐司或一些牛奶等。
六、 「喝酒助眠」是錯誤觀念。
鍾醫師說,酒對中樞神經來說具有抑制效果,喝酒的確可以幫助入睡,但會造成反彈性失眠,容易淺眠及中斷,且中斷後的睡眠會更難再入睡。另外,因為失眠而長期飲酒助眠,反而會增加失眠的嚴重性,容易增加酒精依賴的風險。
七、 勿躺床思考及計劃事情。
鍾醫師指出,在床上只能做三件事,睡覺、性行為、及生病時用來休息。往往我們躺在床上,腦部卻在思考及計劃事情,久而久之容易導致焦慮而影響睡眠。如果真需要思考及計劃事情,建議上床之前完成。睡前準備好環境,放下一切事物,安心睡覺。
八、 勿未經醫囑自行服用助眠成藥或安眠藥。
鍾醫師不建議在失眠時,自行到藥局購買相關成藥,或透過管道取得管制藥品。因為未經過專業精神科或睡眠專科醫師評估,而自行服用助眠藥物,對於改善失眠效果好壞參半,且容易造成對於安眠藥的依賴,而拖延病情的治療。
睡不著先起身做些助眠的事
九、 入睡困難時,先做些簡單的事情,不要一直躺著或中斷睡眠反覆確認時間。
入睡困難時,一直躺著或反覆看表,容易造成對於床的焦慮及恐慌,擔心自己躺下後到底能不能睡著?在床上已經睡了多久?甚至產生「躺床就會睡不著」的睡眠錯誤認知。鍾醫師建議,如果躺床超過30分鐘仍沒有睡意,最好起身離開床,做一些簡單的事,如溫柔光線下看書、聽音樂、或散步等,等到有睡意再回到床上睡。
鍾醫師說,要改變以上習慣並不容易,但若我們不去改變,又期待有好的睡眠,是不可能的。我們大腦的清醒機制和睡眠機制是不同的神經系統在掌管;我們不能同時運作而傷害到睡眠。就像開車,我們知道何時踩油門,何時踩剎車,而不是同時踩油門又踩剎車,這樣車子自然會出問題。
如果遵從以上建議,失眠情況仍未改善,鍾醫師建議應該就醫。失眠的狀況很多,且有時因人而異。對於失眠的評估及治療,專業的精神科醫師(或稱身心科醫師)及睡眠專科醫師會針對每個人的失眠,做詳細評估及對症下藥。就醫前,建議可以先將個人睡眠問題列下來,例如何時開始失眠、有嘗試做過哪些事情來幫助入眠、失眠對個人造成那些困擾,以及失眠對生活及自身狀況帶來的影響等。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