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容珍台北報導】「教會積極發展兒少事工,需要甚麼條件與元素,才能夠事半功倍?」有些同工可能想:「如果教會有個健身房會很棒」,或者「如果有絢麗的燈光和音響設備」,還是「有個籃球場」該有多好!
雲林水林長老教會莊信仁牧師三月11日上午在台北雙連長老教會舉辦的兒少研討會中反問:「教會一定要有這些外在元素或經費,才能發展兒少事工嗎?如果沒有錢,沒有資源、也沒有同工,還可以做兒少事工嗎?何為量身訂做,適合我們的兒少事工?」
關心兒少研討 實體線上近80間教會連線
他以「如何積極發展兒少事工?」為題分享時提到,我們的兒少事工策略不用外求,靈感都在神帶領到我們身邊的孩子身上。他們需要不是他人,而是我們能明白他們的景況,並陪伴他們生命成長,使其生命翻轉,找到神對他們獨特的計畫。莊信仁牧師以位處偏鄉的水林長老教會為例,在缺乏各樣資源條件下,兒少事工卻經歷了一段超乎想像的豐盛應許旅程。
主辦的雙連長老教會蔡政道主任牧師表示,本次活動是雙連長老教會設教110週年系列活動之一,他們因看到台灣教會發展的需要,所以舉辦這次研討。活動除了在教會實體進行之外,也透過網路連線在宜蘭、桃園、台中、台南、高雄和台東等約76間教會共同參與。
兒少事工經驗從我們身旁孩子身上找
莊牧師在會中表示,.過去他從事兒少事工,也認為外在元素會讓兒少進入教會。但是他在水林教會服事15年之後,就改變了過去都會型教會投入兒少事工的看法。
2008年他從神學院畢業後,被派到雲林的水林長老教會。當時教會有34年沒有傳道人,成人會友僅13人,主日聚會平均只有8名會友,平均年齡67歲。教會每月奉獻不到1萬元,還面對土地糾紛。當地最高學府是國中,孩子國中畢業後,一定會外出求學,人口的流動是必然的。水林是農業大鎮,除了務農之外,缺乏工作機會,孩子求職必然往外移動。雲林沿海地區宮廟林立形成信仰張力;人口結構以60歲以上長輩為主。水林鄉是歷年全台平地鄉鎮負成長率第一名的偏鄉。教會對面的國中,學生人數不到150人。
到底什麼是缺乏?什麼是神的大能?感謝主,經過15年,讓他經歷完全超乎他想像的豐盛祝福。如今教會人數成長到111人,主日平均86人,線上聚會有80人。教會65%會友是第一代信徒;教會70%平均年齡低於30歲。教會2020年新堂獻堂,新任長執平均32.5歲。教會差派全職宣教同工,協助姊妹教會再發展;青年願意委身接觸偏鄉兒少福音事工。
不是追求世界流向 耶穌示範犧牲榜樣
他坦言,兒少事工在翻轉改變的過程會有不定性的元素出現。如果我們在做兒少事工,仍在追求「世界流向」;例如工作坊的傳承、量化的決定,或是要做到什麼程度才得人誇讚,就與聖經的教導相去甚遠。聖經中,我們看到耶穌從天上來到人世間,甚至被釘十字架,每一路往下的行程,祂為我們示範「釘根」、「犧牲自己」而去擺上。我們要效法耶穌,完成神所要成就的。
莊信仁牧師表示,他很感恩上帝讓他清楚看見,有五個元素幫助他服事教會兒少,找到上帝對這個非常美麗的計畫的祝福。
一、傳道人與同工對兒少事工的深度委身。
兒少事工不是光去思考如何創造燈光美、氣氛佳的環境,使年輕人來,而是更深刻的思考當我們將這些元素抽掉之後,如何幫助年輕人被神的話感動、影響,讓他們生命得著改變。
當莊信仁牧師於1998年被呼召成為青年同工時,他有一種為上帝做大事的感動。2008年道碩畢業後,10年的時間都投入青年事工的預備。當時思考的是「我要如何做,才能讓青年事工推廣更順遂,上帝能因為我所做的而被榮耀!」但當他去到水林教會,心中有很大掙扎。
曾經歷掙扎糾結 不斷尋求神心意
令他印象深刻的是,首次參與水林教會崇拜,放眼望去都是白髮蒼蒼的長輩,他不由得眼眶泛紅,嚇到快哭出來。上帝磨練他10年,卻讓他來到鄉下這種沒有資源的地方。他是在牧師家庭長大,從未想過會這樣。他曾向上帝爭論,心中很多掙扎糾結。就在他去沒多久,接到某個教會邀請電話,對方聽說他青年事工做得不錯,願意等他三年取得牧師資格後,轉到他們的教會。他起初聽完很高興,但是師母卻說:「若上帝要你去那間教會,今天你不會在這裡。」之後也有教會和機構邀請,他多次想說服師母,師母就說重複的話,直到他聽了四、五次後,忽然感到羞愧。他跪下來向神禱告,過去他的委身是為了滿足自己,從未是為了主,他深知自己的膚淺。
於是他開始向神禱告:「若你要我來這裡,什麼是你的心意?」「我能做什麼?求你幫助我!」他與師母自此決定先待在偏鄉十年。當他們深度委身後,就去了解每個孩子生命內在的缺乏和軟弱,在陪伴他們的過程中,一步步帶領社區的孩子來認識主。
二、對兒少信仰生命與處境的危機感。
莊信仁牧師說,我們不是因擔心未來30年人口出生率降低,也不是為了填滿教會的空間,才做兒少事工,乃是為了「成就上帝在每個孩子的生命獨特的計畫」。
他表示,很多師長擔心孩子學習只有一次,若沒有把基礎打好,就錯失機會。但他認為,信仰何嘗不是?在輔導時他遇到的最大困難是家長並不擔心孩子們長大後會不來教會。「因為他們國高中都在補習!」家長從來沒有認為,每個求學階段,讓孩子禱告尋求神的心意很重要,家長將「我家兒子讀台大、師大的驕傲感」看得更重要。
莊牧師說,我們面對兒少生命處境的危機感,乃是我們不再意識到他們的生命正被世界的價值觀一步步帶走,我們只在乎兒少工作有沒有孩子來。我們是事奉神,還是世界的價值觀?當我們對孩子的信仰沒有危機感,總認為「長大再說」,事實上等他們長大「來得及嗎?」
教會的未來在外面
他說,當我們對孩子的生命成長有危機感,才能夠幫助孩子們在遇到掙扎和衝突時,能從信仰中找到真正生命平靜安穩的道路;而不是當他們踢到鐵板或跌倒時,才來陪伴。
莊牧師記得剛到水林長老教會服事.每週騎腳踏車探訪長輩,當他探訪到第四次時,長輩要他不要再來了,並說:「我們都會去教會,教會的未來在外面。」鼓勵他多去關心社區的孩子,讓他很感動,教會長輩更有危機意識。
三、為了兒少信仰生命渴望改變的思維。
他說,我們渴望上帝幫助我們,讓每個孩子經歷上帝同在的祝福。在渴望中,長輩不再看教會的崇拜只是屬於他們的,他們看見的是上帝的教會,是一個宣教的教會,是如何向社區兒童的生命發出影響力的教會!
有一位長老甚至告訴他,主日講完道的回應詩歌,不唱舊聖詩也沒有關係,主要考量青少年或初信者很難很快跟上台語節奏,如何透過音樂,讓他們有更深刻感動?之後所有長老或長輩,對於回應詩改用敬拜讚美,沒有任何焦慮,因為他們看重孩子們生命的經歷。
陪伴兒少需有彈性思維 不拘泥哪個形式
「我們渴望他們來到教會,真正經歷上帝嗎?當他們領受祝福後,有渴望成為門徒嗎?」他說,在教會往前走的過程,也在乎兒少他們的生命,就會有比較彈性的思維,不會糾結在哪一個門派、方式,乃是從對這群兒少的認識中,知道教會為他們預備的,比外面的更好。我們在陪伴他們過程中,也需要不斷被改變和調整。
四、敞開接納兒少生命的回應行動。
當我們談兒少工作時,需要接納每一個上帝所帶來的各種不同特質生命的孩子。他剛到教會時,教會的孩子多半是來自中低收入戶家庭。他們的穿著,可能不是很乾淨,但是教會的長輩始終帶著極大熱誠歡迎他們,只在乎他們有無被好好照顧?長輩始終用寬闊的心胸,敞開雙手擁抱他們。期待讓他們感受到,教會是他們的家。
關心兒少為成就上帝整全教會
有一位姊妹邀請孩子們去她那裏免費剪頭髮長達十多年,孩子長大後回鄉,還是習慣到她哪裡理髮。有一個孩子冬天沒有外套穿,長輩拿錢給師母說,可否幫那孩子買外套?
莊牧師也提醒,教會透過分工擱置了長久以來的代溝問題。我們忘記教會是一個完整性的群體,對不同年齡層的彼此關顧,就像身體當中,所有肢體都要有共同性才能健康。談論兒少問題,不應只有關心兒少的人談,是全教會都應重視。
他說,敞開接納兒少生命的回應行動,挑戰現在教會組織結構的僵化。如果我們把事工完全分開,最後可能團契取代教會的完整性,每個年齡層彼此是不互動的。他說,做兒少工作不是為吸引他們、滿足他們,乃是為了成就上帝整全的教會;因此會是群體行動,也必然在每個過程中,一起向前來經歷上帝的祝福。
五、對於兒少服事的全新視野。
他提到,教會兒少工作存在的價值與目標,是使他們知道洗禮是使生命經歷耶穌復活的盼望,信仰使他們生命成長過程,不只是聽故事,而是進入上帝祝福,認識上帝對他們生命的呼召。
十多年來,他們兒少工作一直改變也不斷調整。「我們不要把孩子當孩子,而是把他們當成需要門訓的門徒。」
總結:量身訂做,量恩而為、預見未來。
莊牧師說,過去倍加運動,是把好的模式經驗,移植到新開拓的教會。教會數雖然快速成長,但失去教會的獨特性,以致於後來不少偏鄉教會快速衰退。
他說,他們孩子學習的教材都是他和師母撰寫,內容沒有深奧的神學,乃是落在每個孩子的生命景況中,陪伴他們從聖經找到答案。譬如他們的孩子很多沒有自信,牧師便告訴他們神愛他們,並用聖經人物基甸為例,一個領袖不是因為能力,乃是神的呼召。要去解構每個孩子生命中的每個缺乏,為他們預備每個訓練,讓他們在教會中找到被呼召的使命。
非期待兒少未來成就 乃是讓他們經歷福音
「我們陪伴他們,不是期待他們未來成為多有成就的人,乃是挑戰他們在教會經歷福音,有無看見教會外還有很多人需要福音?」莊牧師說,教會能在社區有影響力,是讓每個進入教會的孩子生命被翻轉,也讓社區能夠看見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