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容珍/採訪報導】台中蒙福之家雙語教會李施德牧師,是一位標準的斜槓牧師,個人擁有的專長,可列出一條長長的項目。
平常注重運動養生的他,參加過三鐵比賽,過去兩年跑斯巴達障礙分齡組賽,兩次取得野獸賽分齡第一,超級賽也得過前三名。此外,他也是一位腦神經回饋訓練(EEG-Neurofeedback)教練,並對生酮飲食、斷食和全肉食循環法有深入的研究。他還具備製造健康的酸種麵包的專業,在台中市松竹路開設一家BOSKE Bakery Cafe,主打酸種、低碳、無麩質、生酮食品,希望把加州的陽光、能量、活力及各種美味高營養密度的餐點,帶到台灣。
李施德牧師受訪時表示,上述琳琅滿目的專長,原本不是他的嗜好,乃是從女兒罹患憂鬱症後,為了陪伴女兒走過艱辛的歷程,並照顧家人的健康,才開始裝備學習到的。如今女兒已經痊癒,他除了在教會服事,也以這些學到的專業服事眾人。
身心和大腦健康常遭忽略
李施德牧師12歲遠赴美國加州讀書,相繼讀完資訊學士和企管碩士後,為了對信仰有更多裝備,與妻子一同就讀神學院,畢業後在舊金山牧會8年。他的曾祖父、爺爺和父親李崇信都是牧師,所以他是第四代的牧師。
原本在美國牧會生活安逸、前景看好;2008年,他與妻兒返台,在爺爺於桃園所創辦的啟智技藝訓練中心服事,希望透過服事把信仰帶到社會更多需要的人身上。他覺得這些身障者的家庭非常辛苦,也常常不被人了解。因此,他特地引進國外,特別是智能障礙服務的一些專業工具、方法和理念。
李牧師說,他在教會服事時,常帶進所學過的企管理念,由於學習背景多元,「我永遠都覺得怎麼學都不夠!」他認為,一個人的生命成長,其實是多面向的,就是所謂的「全人成長」;不只是身體的健康,還包括心理和靈裡的健康;還有人際關係的健康、大腦的健康。在教會裡,我們非常注重的是靈裡的健康,可能比較忽略的是生理跟心理的健康,以及人際關係的健康和大腦的健康,這些都可能影響到我們跟神的關係。
李牧師說,他過去做身心障礙者服事的時候,常看到人們將身心障礙者,特別是智能障礙者視為某些能力不足,受到一些先天的限制,所以就把他們安置在一個比較封閉的環境,看似要保護他們,實則限制了他們的身心發展。因為他們其實也需要社交,需要接觸更廣的社會。所以可以啟發他們能力的,反而是不那麼被保護的環境。
李施德牧師透露,他的二女兒去年大學畢業,之前在讀國中時,她曾罹患嚴重的憂鬱症,甚至兩度試圖輕生。除了找專業醫師和學校諮商輔導之外,藥也愈吃愈重,造成甲狀腺低下、慢性腸胃問題。因為藥物的傷害,他只能不斷地尋找醫治方法。後來他引退返家,在家陪伴女兒,全家人的傷痛過程,卻啟動他們自我成長,更讓他們知道如何照顧精神障礙者。
成為腦神經回饋訓練教練 也幫助其他人
經過一位宣教士的介紹,他們去拜訪一位諮商師,這位諮商就問他們要不要嘗試讓女兒做腦神經回饋訓練。李牧師說,過去女兒一直靠藥物,其實身體原來的機制並沒有修復。衍生的問題不單是心理認知的問題,像他的女兒當時不是不懂對錯,也很想改變自己的情緒或者態度,但就是做不到。這門科學將其定義為「大腦的網絡失調」。腦神經回饋訓練就是去幫助大腦系統自己做修復跟調節。經過一週兩次的訓練,差不多三個星期之後,就看到孩子非常顯著的改變。
李牧師說,孩子在美國接受幾個月的訓練之後,可以回學校繼續學業了,但是他們知道並沒有完全的復原,所以他和師母決定,他們自己去學、自己來做,以便繼續幫孩子訓練。
那時候發覺,這樣的訓練方式對許多孩子的症狀都有幫助,包括過動、躁鬱、癲癇、專注力不足,或是提升創意,都可以有些幫助。他們把訓練方式帶回到原來服事的單位,身心障礙者的部門。運用了一陣子之後,還對他人帶來助益。
因女兒的病 學習到健康飲食
此外,為了女兒的身體,他也看了一些書,學習到人的飲食、生活習慣,其實都影響到大腦的功能,以及情緒和心理。經過他多面向的探索,又接觸到生酮飲食,了解到好的油脂,而過高的碳水化合物或者是不好的油都會影響到人們生理的運作和腦神經傳導。
李施德曾居住的美國舊金山,被稱為酸種麵包的故鄉,他在舊金山學成後,先開設烘焙坊餐廳,店裡的招牌有酸種歐式麵包、酸種貝果等等。他說,過動、自閉症、焦躁、焦慮等等,和飲食也大有關聯。過去他在台中,每個月舉辦講座和大家分享,並且讓大家知道什麼是生酮飲食。
李牧師說,一開始主要顧客是外國人,這幾年來,由於台灣人飲食健康觀念提升,加上國外接觸頻繁,因此開始對於這些健康飲食接受度提高。
他在啟智技藝訓練中心工作11年,有許多人看到他的孩子的轉變,就開始詢問他:「你是不是可以幫助我的孩子?或幫助我的家人?」後來他決定把焦點放在健康輔導以及腦神經回饋訓練,再加上心靈諮詢。李施德牧師表示,這三個層面都要同時進行,可以讓我們心理、靈裡、生理,以及大腦,都能夠同時做一些調整。
台中蒙福之家雙語教會自從搬到社區活動中心後成長很快。他和師母也受邀到教會參與敬拜音樂的服事。由於教會小組長常會遇到一些心理有狀況的人,所以他在教會也做輔導培訓,好幫助更多人。
李牧師說,基督徒本來就是要活在社會當中,因為在社會接觸愈多,才可能使信仰讓周圍的人感受到。最好的傳福音的場所,是在教會門外,教會和基督徒都應該多製造這種機會,以接觸不一樣的人。
關懷需要進入生活每一層面
李施德認為,教會事工要讓會友感受到生活的每個層面,不能將身體和心靈分開,或者只追求靈命。身體也會影響我們的靈命,靈命也影響我們的身體,兩者是一致的。當神在改變我們的生命時,其實每一個層面都在被改變和重塑。
他記得美國有位神父說:「往下墜落的路徑,才是我們真正生命成長的路徑 (The path of descent is the path of growth/ascent)。)只是我們在這個過程當中,是不是能夠體會到神的同在或神的帶領?李施德牧師說:「全人的靈命成長」愈來愈重要。3月底開始,他要到美國富勒神學院修習教牧學博士,他希望可以把這個全人信仰的概念,更完整地整理出來,然後應用於教會,幫助更多因身心靈健康問題而愁苦的人。
相關新聞
斜槓牧師!新型態教會正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