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余友梅/綜合報導20230329更新】「這起事件令人心碎,是家人的最大噩夢!」美國田納西州首府納希維爾(Nashville)一所私立教會小學27日早上發生重大槍擊案,一位曾就讀該校的跨性別女子,備妥宣言持槍進入母校,於校園內連開數槍,造成3名9歲學童及3名60至61歲的教職員喪命(包括校長及一名牧師的9歲女兒),槍手也被14分鐘內趕到的警察擊斃。
拜登譴責槍枝暴力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稱這起槍擊案「病態」(sick);他再次呼籲國會通過大規模槍擊案常見的攻擊武器禁令。他說:「我們必須採取更多措施來制止槍枝暴力,它正在撕裂我們的社區、它正在撕裂這個國家的靈魂。」拜登是在出席白宮一場女性企業家峰會時,做了以上回應。他並說這起事件「令人心碎」,是「家人的最大噩夢」。但是拜登在回應這起事件前後,則是在談論自己最愛吃的冰淇淋,此舉招來媒體及政治人物一陣惡評。
拜登回應槍擊案先談他愛吃的巧克力
Biden after 6 people dead in Nashville shooting of private Christian school:
— Benny Johnson (@bennyjohnson) March 27, 2023
"I came down because I heard there was chocolate chip ice cream."pic.twitter.com/IS3sRSKW4O
《紐約郵報》評論他開玩笑開得「不是時候」,澳洲天空新聞網(Sky News Australia)評論「怪異」,前紐澤西州州長克里斯蒂(Chris Christie)痛批在這種情況下「沒有開玩笑的餘地」。也有美國網友在推特問道:「這看起來像美國有槍枝問題,還是心理健康問題?」
CNN報導
JUST IN: At least 3 children killed in shooting at private Christian elementary school in Nashville, a local hospital confirms. The shooter was killed by police. https://t.co/YgHge5sZ6b pic.twitter.com/p7ZPdwFTCY
— CNN (@CNN) March 27, 2023
警方27日案發後於記者會中表示,他們於上午10點13分開始接獲聖約學校(The Covenant School)發生槍擊案的報案電話;14分鐘內趕抵現場,這時聽到學校2樓傳來槍響;2名警員在學校的大廳區域向槍手開槍,槍手於上午10點27分死亡。
遇害的三名學童今年都9歲,分別是海莉.施克魯格斯(Hallie Scruggs)、威廉.肯尼(William Kenney)和伊芙林.迪克豪斯(Evelyn Dieckhaus);在到抵達醫院後因傷重死亡。另外三名年長教職員也遭槍手殺害;分別是 61歲的大廚麥克.希爾 (Mike Hill)、61歲的代課老師辛西婭.皮克(Cynthia Peak),以及 60 歲的校長凱薩琳.昆斯(Katherine Koonce)。其他受驚嚇的學生在離開被警車包圍的學校時,手牽著手步行到安全地帶,再前往附近的伍德蒙特浸信會(Woodmont Baptist Church)與收到通知的父母團聚。詳見相關人物介紹
凶嫌為跨性別校友
納希維爾都會警察局局長德瑞克(John Drake)在記者會中表示,槍手是28歲的赫爾(Audrey Hale),是名跨性別人士,生理性別為女性,但自我認同為男性,職業是平面設計師。曾任職納希維爾市諾西藝術設計學院( Nossi College of Art & Design)的教師柯樂密(Maria Colomy)透露,她於2017年曾教過赫爾,之後曾看到她在臉書貼文,談及一名愛侶去世,並要求朋友改用男性名字「艾登」(Aiden)來稱呼她。目前赫爾的臉書帳號已被撤下。
從她遺留的宣言顯示,本欲多處犯案,學校只是其中之一。員警還發現嫌犯繪製了一份學校地圖,詳盡標註有監視器的地方和建築物的出入口。
警方28日再公開案發畫面並指出,槍手曾因情緒障礙接受醫生治療,並在槍擊案前合法購買七支槍。
據CBS報導了解,在這場槍擊案中,聖約長老教會 (Covenant Presbyterian Church)主任牧師查德.施克魯格斯 (Chad Scruggs) 的9歲女兒哈莉(Hallie Scruggs)也不幸罹難。
警方指出,遭槍擊的私立教會小學與當地公立學校不同,校內沒有安全人員。警方發現海爾曾考慮先在另一處行凶,但因該處「太過安全」而作罷。海爾攜帶2把半自動武器—1把AR-15式突擊步槍、1把AR式手槍(短柄AR-15),以及1把制式手槍。德瑞克警長說,至少2件武器是合法購買,且槍手備有大量彈藥,準備造成更大傷害。
關於槍手的做案動機,尚待進一步釐清。德瑞克警長說,凶嫌有可能對過去被迫得上教會學校感到不滿。
電視畫面竟在真實人生出現
當地居民史賓瑟.赫恩登(Spencer Herndon)告訴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我比家長們先到這裡,接著看到家長們開始出現了。
我看到家長們歇斯底里地從山上跑下來。 尤其是一位女士,她拼命地跑下山,終於到了十字路口,突然她發出一陣哀號,顯得很不尋常。」
他還看到一個人跑上山,在跑回來之前也是歇斯底里地崩潰大叫了。
當地居民喬森.雷奧迪卡(Jozen Reodica)接受美聯社訪問時說,她聽到附近辦公大樓外傳來的警笛聲和消防車的呼嘯聲;由於她所在的建築物處已封鎖,她便拿出手機記錄了混亂情況。「我以為這是我在電視上看到的畫面」,她說。「而現在,它是真實上演。」
In a tragic morning, Nashville joined the dreaded, long list of communities to experience a school shooting.
Mayor John Cooper (@JohnCooper4Nash) March 27, 2023
My heart goes out to the families of the victims. Our entire city stands with you.
As facts continue to emerge, I thank our first responders and medical professionals.
納希維爾市長約翰.庫柏在推特發文說:「在一個悲慘的上午,納希維爾加入了經歷校園槍擊事件的一長串社區名單中。我的心中掛念著死難者的家庭,我們整個城市都與你們同在。」他並感謝急救人員和醫護人員。
聖約學校於3月27日事發後發表聲明如下:
「我們的社區心碎了。我們正在為巨大的損失而悲痛,
並因摧毀我們學校和教會的恐怖事件而感到震驚。
我們專注於愛我們的學生、我們的家庭、
我們的教職員工,我們正開始治癒的過程。
執法部門正在進行調查,雖然我們了解,
人們對此很感興趣,並且關於所發生的事情,會有很多討論與猜測,
但我們將繼續優先考慮我們社區的福祉。
我們感謝得到的大量支持,
我們非常感謝迅速採取行動保護我們的學生、教職員工的急救人員。
在我們的社區努力應對這場可怕的悲劇時,我們要求為我們的學生,家長,教職員工提供隱私。」
根據學校官網記載,聖約學校成立於2001年,是聖約長老教會的一個部委。學校位於納希維爾市中心南部富裕的綠丘(Green Hills)社區,靠近該市的頂尖大學,也是音樂家和詞曲創作者鍾愛的藍鳥咖啡(Bluebird Café)的所在地。
該校目前從幼兒園到小六約有200名學生。據官網稱,該小學有33名教師,學校的校訓是「牧養心靈、增強思想、歌頌童年」。
選區包括聖約學校的民主黨州眾議員鮑勃.弗里曼(Bob Freeman)在一份聲明中稱,這起槍擊事件是一場「難以想像的悲劇」。他表示自己經常路過該校,他的朋友在那裡的教會做禮拜,小學並就讀該校。「我以前也去過該教會,看到這個情景,我的心都碎了。」
納希維爾的戴維森學院(Davidson Academy)27日晚間舉辦了守夜祈禱活動,該校是許多聖約學校畢業生就讀的學校。
愛女不幸遇害的查德.施克魯格斯牧師,先前在公園城市長老教會(Park Cities Presbyterian Church)擔任助理牧師。該教會邀請會眾在當地時間28日晚上12時參加守夜祈禱,為聖約長老教會及痛失愛女的施克魯格斯牧師代禱。
從研究人員里德曼(David Riedman)創立的監測全美校園槍擊事件的資料庫──K-12校園槍擊資料庫(K-12 School Shooting Database)統計,在小學校園發生槍擊暴力事件比率,僅占所有學校槍擊事件18%;絕大多數發生在高中校園,占全國校園槍擊事件63%。
統計資料也顯示,畢業校友返回母校開槍的情況相對之下並不常見,只有不到4%兇手會持武器攻擊母校,儘管絕大多數槍擊事件都是在學學生所為。
另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納什維爾槍擊案是美國今年第129起大規模槍擊案,其上升速度超過過去10年。而今年到目前為止,已經發生了 13起校園槍擊案,共有6名兒童遇難,4名成人或員工喪生。
納什維爾是2023年最致命的校園槍擊案,也是歷史上僅有的五起有女性槍手的校園槍擊案之一。
去年,為了阻止美國暴力升級,拜登總統通過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槍枝管制法案,對年輕買家進行了更嚴格的檢查,並呼籲所有州沒收被視為威脅者的槍枝。
然而,幾個月後,美國最高法院發布一項裁決,使各州更難通過槍枝管制。多年來,立法者提議加強購買者背景調查、通過紅旗法和攻擊性武器禁令,以遏制美國的槍枝暴力,但幾乎每一項提議都遭到強烈抵制。(資料來源:CBN News, AP, Reuters, New York Post, Daily Mail, Athens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