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9 基督教論壇報 / 新聞時事

【教育專家意見】不能打罵, 父母就管不住孩子了嗎? 沒有人天生會做爸媽 親職也需要教養訓練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梁敬彥 追蹤
建議父母當孩子犯錯要督責,管教之前,若察覺到自己已被情緒甚至是血氣所影響時,就先給自己及孩子一個空間,不要急著管教,父母可以回到房間禱告求問「主啊,這時我該怎麼做?」管教孩子,其實父母要先學習把情緒處理好。

【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法務部擬修民法第1085條禁家內體罰,高雄學生露營也疑似出現不當體罰,如何「合宜管教」孩子成熱議話題。

華人文化向有「愛之深,責之切」甚至「不打不成器」的傳統,聖經則提到「愚蒙迷住孩童的心,用管教的杖可以遠遠趕除」(參箴言二十二章15節),如果父母不以打罵的方式,可以達到引導孩子悔過改錯,走在當行的正道上,不偏行己路的教養目的嗎?

為人父母者都要自我反思,難道不打、不罵,就不知怎麼管教孩子了嗎?」陪伴者兒少生涯教育協會理事長、格瑞斯心理諮商所所長莫茲婷說,她在處理兒童、青少年的霸凌問題、對立反抗以及親子衝突諮商輔導實務發現,其實夫妻在成為父母後,都需要主動尋求父母親職訓練的增能,可以正向管教孩子,讓孩子從小懂得言行的分寸及界線,也學習在犯錯時負起責任,不會感覺到是被虐待或是壓迫。

家長參加教養講座

父母管教勿讓孩子感到壓力
聖經提醒為人父母的基督徒「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所懷的胎是祂所給的賞賜。」(參詩篇一二七篇3節),且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指孩子)」(參以弗所書六章4節),莫茲婷指出,「作兒女的,要在主裡聽從父母,作父母的,不要惹兒女的氣」,是建立在彼此尊重和信任的親子關係之上。

在親子諮商輔導的學理及實務上,正向教養的父母屬於「民主堅信型」,先接納自己孩子與生俱來的特質及尊重他們個別性的差異,清楚認知即便是手足,都不會是一個模子刻出來,恩賜及性格都不盡相同,需要按照個別性的差異去教養與陪伴。

莫茲婷提醒,很多父母都覺得在管教孩子時,孩子怎麼都講不聽,非常困擾、生氣,已經力不從心,她都會建議父母先捫心自問:「有先好好傾聽過孩子的心聲,正視他們在成長過程中表達過的意見嗎?」

因為在孩子年幼時,父母若動輒對孩子打罵,甚至在親友及外人面前都不留情面,通常等到孩子到了青春期,很容易就成為父母眼中那個不聽話、難管教的孩子。

莫茲婷諮商師。(受訪者提供)

莫茲婷說,這樣的孩子,通常都感受不到父母是愛之深,責之切,而是普遍覺得「我講話,爸媽都沒在聽,他們一點都不了解我!」所以她建議為人父母者,在與孩子的親子關係還沒有到疏離,甚至到針鋒相對劍拔弩張時,務必留心察驗「我的孩子還願意跟我互動、說心裡話嗎?我說的話,對他們還有影響力嗎?」

是孩子不聽話,還是父母沒聽孩子說?
「正向的親子關係,是建立在爸媽和孩子雙方都有安全感,且感受到是被愛、信任和尊重的!」莫茲婷說,神已經透過以弗所書六章4節提醒基督徒父母「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不是要家長怕小孩不開心就什麼都不管,放任他們偏行己路,而是在親子已經建立起的信任與尊重的互信關係之下,用溫和而堅定的方式去跟孩子說明父母的界線。

例如外出幾點要回家?玩手機(手遊)及上網的時間多久?跟孩子討論,給孩子自己做決定,並且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任。若只是用命令、指責甚至是打罵的方式去要求孩子聽話,孩子很容易陽奉陰違,適得其反。

莫茲婷引用箴言二十三章7節「因為他心怎樣思量,他為人就是怎樣」建議為人父母者,爸媽心中的自我形象良好時,就不會總是看到孩子問題一堆,而是可以正向地看待,陪伴孩子一起面對與解決問題。

孩子在嬰兒期的時候,父母會對孩子呵護備至,不會忽略他們的需求,隨著孩子漸漸成長,進入學校,自然就會面臨人際(交友)以及社交的需求,以及適應現今這個多元化社會的生活乃至生存的問題,父母是孩子在未成年之前的榜樣及請益的對象,聖經也提醒父母,要成為孩子的好管家。

莫茲婷舉例,如果家中就讀國中、小的孩子提出「晚上要跟同學出去玩」,甚至是過夜的請求,父母會怎麼因應?有的家長拿起權柄阻止孩子,甚至指責孩子怎麼學壞了,乃至恫嚇孩子「你若是敢出去,我就⋯⋯」,但有的家長會坐下來傾聽孩子為什麼提出這個要求?孩子的需要是什麼?就算是最後的決定是不行(去),也會讓孩子知道「這個階段不適合跟同學出去過夜」,出於為孩子考量的角度,通常子女都很能接受,因為他們感受到父母的愛與尊重。

莫茲婷說,這次法務部擬修民法第1085條禁家內體罰的消息一出,很多家長非常惶恐「不能打罵,不知道怎麼管教孩子耶!」莫茲婷引用創世記一章27節「神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著祂的形像造男造女」,每個為人父母的,從小到大也是過從犯錯中汲取經驗及教訓長大成人,她鼓勵父母用「每個人都想要變好」的正向眼光和心態去看待及教養孩子。

提醒為人父母者,在孩子犯錯時,切忌因著情緒及血氣,使用負面且貶抑的言語去斥責孩子,甚至還加上身體的體罰,若這樣的方式是管教孩子的常態時,孩子會產生「爸媽已經否定我這個人」的負面想法,親子關係常因此從起初的裂痕成為鴻溝。

從孩子的問題及犯錯中陪伴他們找答案
莫茲婷提醒,父母切忌在理智線斷裂的時候去管教小孩,她引用箴言十七章10節「一句責備話深入聰明人的心,強如責打愚昧人一百下」鼓勵為人父母者「不是孩子有問題找麻煩,而是孩子現在遇到了問題,需要父母去了解孩子的真正的內在需求,用聖經的話語去督責、引導,接下來怎麼做是對孩子的未來有助益的!

親子正向互動需要刻意學習(圖/家扶基金會提供)

很多父母在孩子不理他們之後,都會很後悔當初為什麼要這樣做,其實他們也不想啊!」莫茲婷引用箴言十六章32節提醒父母不憑血氣,而這也是基督信仰可以帶給為人父母者正面的提醒和幫助的。所以每對父母除了相信提摩太後書三章16 節的應許外,也要去上父母親職教育的相關課來增能,去了解孩子犯錯背後的內在需求,而這也是神藉著撒母耳記上十六章7節「耶和華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給父母管教孩子的提醒。

莫茲婷說,聖經以弗所書四章26節也提醒父母「生氣卻不要犯罪」,她建議父母當管教孩子之前,若察覺到自己已被情緒影響時,就先給自己及孩子一個空間,不要急著管教,可以回到房間禱告求問這時該怎麼做,先學習把情緒處理好。

在華人的傳統 ,有「棒頭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的迷思,也有的基督徒父母認為「不忍用杖打兒子的,是恨惡他」以及「愚蒙迷住孩童的心,用管教的杖可以遠遠趕除」將父母體罰孩子合理化。莫茲婷直言,若常以責打孩子的方式管教,造成親子失和的風險是非常大的,若是父母與孩子從小有正向的溝通、尊重以及信任存在的,杖(棍)打應該不會是管教的選項。

耶穌年少時也是有想法及主見的孩子 
莫茲婷樂見公部門在推動修民法第1085條禁家內體罰,同時擬採取加強父母親職教育的配套,因為「當父母也不是與生俱來,而是需要學習的」,她日前才帶領20幾個父母的親職成長課程,有的父母上課後就很深地感慨「我過去當孩子時,怎麼沒有得到這樣的正向對待?」而當他們應用所學調整管教孩子的方式,也的確看到親子關係的改變。

莫茲婷建議,父母要願意去傾聽及了解孩子,像是孩子國小中高年級之後,很自然就會有自我認同及獨立發展社交的需求,若用「翅膀長硬了」這樣的視角去看孩子,就會造成親子失和。其實主耶穌年幼時,也是一個非常有想法和主見的孩子,耶穌的母親馬利亞用聖經的法則教養孩子,但也尊重耶穌的選擇,讓耶穌適性發展,她鼓勵父母活出箴言二十二章6節的榜樣,幫助孩子走在主的正道上,可以受用一生。

相關新聞

愛之深,責之切? 父母管教權拿捏的智慧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