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兒童節前夕,北部傳出有國小六年級的男童,疑似被媽媽指責花太多時間玩手機,心情受影響在住家墜樓的憾事。今天(三月31日)最新公布的「兒少使用手機成癮狀況調查」,發現有62.2%的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有手機成癮的情況,更有49%的家長跟孩子,因為在手機的使用上產生齟齬,經常或非常頻繁造成親子間衝突,感到傷神且無所適從。
這份「兒少使用手機成癮狀況調查」,是由台北市議員曾獻瑩、吳世正與汪志冰,聯同國小、國中及高中職的家長會團體,以及台北市家長會長協會共同發布,主責這次兒少使用手機成癮狀況調查及分析的曾獻瑩指出,覺得孩子有手機成癮問題的家長,普遍觀察到孩子在手機的使用上,已經對「生活作息」、「親子(人際)關係」「情緒管理」及「課業成績」產生負面影響,甚至有8.5%的孩子,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超過8小時,52.3%的孩子則是每天使用手機1-4個小時。
家長摔壞四支手機也管不了青春期孩子
曾獻瑩說,他就接觸過一位家青少年的媽媽,雖然事先跟孩子約法三章,「每天限玩手機30分鐘」,但孩子卻常常黃牛,不願收起來仍然繼續玩。媽媽動怒出言責罵孩子,孩子也常爆氣回應。媽媽在盛怒之下,已經有4次一氣之下就把孩子的手機搶過來砸在地上摔壞,親子關係已經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而在這次的調查中,也有50.6%的家長反應,在約束孩子使用手機時,孩子會有很大的情緒反應,想要跟孩子好好談談,卻不得其法,感到不知所措。
很多家長在問:「現在智慧型手機這麼普遍,什麼時候讓兒女擁有自己的手機,是最佳的時機點呢?」對此,曾獻瑩建議,家長要給孩子手機使用前,就要事先跟孩子針對拿到手機後的「時間管理」及「內容管理」達成共識及協議。像他跟自己兩個正值國中青春期的兒女的手機使用協議就是「晚上10 點後不能用」以及「每天使用30 分鐘」。他也跟孩子事先訂定獎勵辦法,若是孩子學業或是教會的服事上有良好的表現,就可以延長使用手機時間做為獎賞。
曾獻瑩提醒家長,在現今智慧型手機價格平實且功能強大的現況下,孩子在手機使用的紀律上,是否可以做到自律及負責任的自我管理,是優先選項。若是覺得自己的孩子需要外在的約束來輔助,現在安卓手機已經有APP可以使用,Apple手機則可使用內建的螢幕時間管理功能,都非常方便。
此外,曾獻瑩表示,親子因使用手機爆發嚴重衝突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父母親對於孩子採取「斷崖式的管理」所致。家長讓孩子擁有自己手機之前,並沒有事先針對使用時間及使用內容,進行溝通及達成共識,卻在孩子擁有手機後,帶著情緒剝奪孩子使用手機的權利。他建議若真要限縮孩子手機使用權及時間,要善盡溝通且循序漸進。
爸媽先放下手機陪伴孩子
同為基督徒的台北市議員吳世正則表示,現今兒少手機成癮的問題,從國小到高中都時有所聞;而且孩子小時,大人在照顧他們時,就常一邊滑手機,甚至放任孩子看平板。吳世正說,爸媽應作為孩子身教和言教的榜樣。
他建議,爸媽在跟未成年的孩子相處時,自己要先放下手機,傾聽和陪伴孩子。父母下班或是放假,要把時間留給孩子,不再滑手機。若是爸媽不能以身作則,教養的效果會大打折扣。
此外,父母要查驗「孩子是否具有管理時間的自律性,以及為自己的選擇及決定負責任的承擔。
台北市國小家長會聯合會榮譽總會長廖哲豪及台北市國中家長聯合會總會長劉一寬則分享他們的經驗及建言。廖哲豪說,國小階段的孩子即使是低年級的孩子,若爸媽能事先跟孩子約法三章,且敦促孩子落實時間管理及內容管理,同樣可以讓孩子擁有自己的手機。對於中、高年級的孩子,父母親要讓孩子有表達自己使用手機的時間分配及上網的內容表達權,讓孩子從小學會自主和自律。
劉一寬則提出,像他孩子的國中同學,幾乎每個人都有手機,國中會考考完後,手機就成為孩子紓壓及與朋友社交的連結。他表示,很多時候父母對於孩子使用手機的焦慮,是來自於「不知道孩子在做什麼?」他建議從孩子步入青春期前,就要跟孩子建立起互信的互動關係。
國小到高中的家長給建言
台北市高中家長會聯會總會長許麗吉表示,她的四個孩子都是到高中才擁有手機的。先前她不讓孩子用手機,家裏也沒有電視,孩子上了高中之後,很委婉地跟她說:「沒有手機,讓她跟同學沒有正常的社交互動,同學很多的話題她也插不上話。」她給孩子手機後,發現孩子大考前晚上都在滑手機,自己非常擔心,去詢問孩子,孩子要她這個做媽媽的不要操心。由於她和孩子從小時候就有很好的互動,所以就尊重孩子。後來放榜,孩子考上台大,主動跟媽媽說:「那段時間她是在上網看英文小說,對考試的幫助非常大!」
許麗吉說,她曾到日本的高校去考察,發現那裏的高中生在學校,一人一個櫃子,上學就把手機鎖起來,許麗吉提醒,父母跟孩子的親職關係,是累積陪伴及傾聽與理解的過程,才能夠解鎖,這就是愛的存款。
台北市高職家長聯合會副總會長蔡巧貴則分享,她的女兒已經到了喜歡打扮的年紀,所以常會上網去找相關的資訊,並在IG的限時動態中分享心得。而她們母女共通的話題就是「化妝」。台北市家長會長協會理事長周季平則鼓勵家長,「對孩子感興趣的事情及話題,願意去了解,甚至能成為親子之間共同的話題,這時手機就不會是洪水猛獸,而是親子連結的管道!」
彩虹愛家生命協會秘書長陳進隆則鼓勵家長,很多因為手機使用而爆發的親子衝突,往往是彼此「話不投機」。舉例來說,爸媽跟孩子的談話內容總是「功課寫了沒?考試考幾分?」但其實孩子有自己的好惡及興趣,他們上網找同伴和知音,爸媽也可以成為懂他們的知音,只要願意付上陪伴的代價。
特別參與這場記者會的台北市教育局長湯志民則表示,每個手機成癮的親子衝突背後,都有一段說不出的嘆息,教育單位可以針對手機成癮的孩子,在學校加強資訊教育;但對於孩子來說,真正能解開他們心中那把鎖的鑰匙,是在父母的手上。希望未來公部門及民間,包括教會,都能在預防兒少手機成癮的親職教育中,有更多的連結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