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鴻信(基督教研究智庫理事長)
近年來,教會討論公共事務的趨勢愈來愈明顯,有時教會內部進行討論,有時則找各行各業的基督徒專家,解說重點並提出建議,這些關切被通稱為「公共神學」,為當今教會的一個特色。
其實這樣的用法有些模糊,當教會討論公共事務時,並不見得全都出於「神學反思」,其中常見夾雜許多其他的想法或者專家學者的意見等,而「做公共神學」的努力就是要回歸以基督教信仰為基準的價值觀。
公共神學的主體是「神學」
神學家田立克主張,做神學應當滿足兩個需求:
其一,基督教信仰的真理陳述,認識清楚那永恆不變的真理。
其二,在每一世代詮釋這真理,在變動中的歷史處境做闡釋。
神學就在這兩端當中擺盪,一端是作為信仰根基的永恆真理,必須堅定不移;另一端則是這真理所落實的時空處境,則需彈性調適。
神學追求的目標是,讓永恆真理說出時空處境下所能理解的語言,也讓時空處境領悟體驗永恆真理的不改變。在現實生活中,如果教會只是一再反覆宣稱「永恆真理」,有如反覆唸誦公式,而非對變動處境下活生生的人們做真誠的溝通,不過形同死板教條的自言自語;另一方面,如果教會一再地想要爭取現實社會認同而不斷地退讓,縱使達到被認同且贏得掌聲,無非不過是被社會同化而賠上自己的身分認同。
公共神學的主體是「神學」—信仰的投入性反思,「公共」則是神學反思與實踐的場域,做公共神學就是不斷地思索,如何在關切公共事務中,既有效地與非信仰者溝通,又呈現對信仰真理的認同,應當謹慎地與傳統價值、現代價值、中產階級價值、意識形態、流行思潮、進步主義、人文主義等有所區別。
神學存在於三個空間
神學家特雷西觀察,神學存在於三個空間:教會(church)、公共(public)與學院(academic)空間,比如神學出現在教會講台、公共傳媒、學院教室裡。凡是做投入性信仰反思的基督徒,都是以神學人身分生活在信仰群體、公共群體與學術群體裡。
主張三種公共空間,並非三者分離,乃是互相關聯而彼此交集。對於重視教會空間者,提醒其神學之學術關聯以及社會實踐意涵;對於重視學院空間者,提醒其神學對信仰群體的意義以及社會實踐意涵;而對於重視公共空間者,提醒其神學的學術基礎以及對基督教傳統的意義。教會需要在啟動關注公共議題前,認真學習公共神學,從對真理的認識確認教會的使命與託付,而適切地表達信仰群體的關懷與立場。
教會一方面對世界所發生與演變中的事物要敏銳,另一方面對真理的學習要深化,而且應結合對時代處境的體認並在其中詮釋信仰真理,絕非赤手空拳地憑著使命感踏入公共領域,或隨著主觀感動即興地發言或參與,亦非只是單憑邀請各行各業專家指點而選擇立場,畢竟「公共神學」必須回到神學最關切的以基督教信仰為基準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