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容珍台北報導】「我的工作或我個人能為別人帶來什麼希望?」面對後疫情時代與區域緊張局勢的挑戰,韌力、應變力與生命凝聚力成為個人與企業成功的要素。芥菜種會與孫理蓮紀念營地於4月15日邀請全球企業的靈性導師、德國暢銷書作家古倫神父(Anselm Grün),從德國過去三年的抗疫與修復經驗,以「提升生命韌性的僕人領導」為主題,分享如何從內心孕育出抵禦危機的生命韌性;期勉每個人在充滿不安的時代,都能帶出希望,成為別人的祝福。
與談者包括行政院長陳建仁、德國Upstalboom連鎖旅館企業負責人博多.楊森(Bodo Janssen),與TVBS信望愛永續基金會陳文琦董事長,三人共同分享他們如何在生活與工作中,透過生命的凝聚力帶出領導力。
先要察覺自己內心
古倫神父認為,人們所希望獲得的安全感、強禦力與內在療癒力,要從「心」建造。很多的領導者,想要在自己的領導場域,創造一個有信任的工作氛圍或者是企業文化,卻沒有發現,從他們自己身上,不知不覺地散發出一種「懷疑別人或不信任別人的氣質和氛圍」,因為他們沒有清楚地認識自己的黑暗面,就很容易在領導工作當中,不知不覺地把自己的黑暗面,投射在被領導者的身上。
有一些領導者一早到辦公室就開始罵人,帶來「情緒汙染」。對領導者來說,每天早上應先覺察自己, 「我是帶著什麼樣的情緒去上班的?」是帶著溫暖和平的情緒嗎?若是察覺自己在生氣,不是把生氣發在別人身上,而是先問:「為什麼我會生氣? 這個生氣的意義在哪裡?」
祈禱和工作息息相關
他說,通常生氣的理由有幾種,其中之一是「別人超越了我的界線」。這時候就要告訴自己,不要讓別人來超越自己的界線,而是要和別人有一個「好的健康的界線關係」,然後依此來思考,「這個情緒到底是要告訴我什麼?我有什麼要注意的呢?」透過這樣去覺察情緒,才能把負面情緒轉化為正面的力量。
古倫神父也提到,透過祈禱,使我們的工作有健康的節奏。祈禱的重要目標,是讓我們完全獻身在主的面前;讓我們獻身於工作,認真專注於工作。有些人工作時,很以自我為中心,想要表現自己,這是非常自私的,在周遭也會散發攻擊性的氛圍。
但若我們在工作時,是抱著為人服務的態度,獻身在人們當中,氛圍就完全不一樣。人不可能完全沒有自我,當我們察覺到內心那個自我中心感又跳出來時,就勇敢告訴自己,「我可以帶著祈禱的態度去工作」、「我要讓神聖的靈來充滿我」,這是要提醒自己,「我不是要用工作來證明自己,我的工作是用來服務別人的」。這麼想的話,負面情緒相對就會減輕。
相信上帝 從別人身上看見基督
古倫神父說:在這個風暴的時代,我們該用什麼樣的態度來工作與領導?
一、對基督徒來說,就是信仰或者是信任我們的上帝。不管外在有什麼樣的風暴,因著上帝使我們可以減輕心中的壓力。
二、對於基督徒來說,如果相信上帝,應該都可以從每個弟兄姊妹身上,看見耶穌基督。這句話不是天真認為每個人都是好人,乃是不用對方外在的言行來定義對方,確實有些人會傷害人。當我們看到一個人行為扭曲時,不如看對方,內在有無無助沮喪之處。相信別人,乃是透過工作和領導,喚醒對方內在良善的核心,就能看見信仰的具體化實踐。
若對方內在無助沮喪,我們應去喚醒他們內在的良善,讓信仰具體化。
古倫神父表示,他陪伴過很多人,都認為自己因為工作太多或太重而導致耗竭,但他認為,工作過重並不一定會讓人耗竭。不可否認地,有些人耗竭的原因可能遇到不公平的工作條件、職場霸凌、互相傷害,身為企業家或領導者,有責任創造健康的工作環境。
工作不是太重造成浩劫
古倫神父說,造成個人工作耗竭的原因如下:一、工作是從汙濁泉源得到力量,而非從聖靈或靈修得到乾淨的力量。汙濁的工作力量,譬如完美主義、自我成就感,或是把所有事情視為壓力。二、不斷為符合別人的期待而工作,而不是為自己內心的祈願。三、花很多力氣維持表面工夫,而沒有真正花力氣在工作上。四、忽略身心的疲倦。有些內在疲倦沒有處理,變成慢性的疲憊。有時候疲倦的原因,是周遭環境所引起,有的領導者認為自己應有的典範圖像,就是有執行力、決斷力,或者應該非常酷,保有權威感,因此不免會感到疲倦。
古倫神父表示,領導者應該找尋內在的健康圖像,符合內心本質的樣式,可以觸動我們的內在能力。
至於健康的內在圖像如何得到?
1.從聖經得來:耶穌曾醫治一位腰無法伸直的駝背女人,我們不妨想像,員工垂頭喪氣,被工作壓得喘不過氣,是不是就像這個駝背的女人?耶穌醫治駝背的女人時,先是以尊重、同等眼光對話,而不是以從上對下的態度,而且是以正面表述的說話方式,引發她內在的力量,還把手放在她身上,象徵把上帝的力量放在她身上。同樣地,我們可以透過與對方說話,觸動對方內在自發性療癒的力量。
2.找到內在能力,幫助我們工作的內在圖像:譬如童年以後,我們做哪些事不會厭倦,充滿熱情,可以廢寢忘食,然後將此精神轉移到工作上。
古倫神父說,基督宗教價值是希望,特別在缺乏希望的時代,我們如何透過「希望」價值來影響社會?我們通常期望別人達到某個目標,但是期望容易帶來失望。「希望」是指我為對方帶來希望,群體則是一起抱持希望。有一位猶太哲學家提到,「我們所做的事情是否有價值,在於我們做的事情能否為他人帶來希望?」每個職業和職務都會為別人帶來希望。
古倫神父說,他過去在帶領課程時,會請每個人寫下「我的工作能為別人帶來什麼希望?」「我這個人能為別人帶來什麼希望?」然後分小組彼此分享、回應。每個人也可以思考自己的工作,如何散發出希望的氛圍,如此一來,大家就會覺得自己的工作對別人有意義,熱情就不一樣。
古倫神父呼籲「帶著正確的價值觀領導」,基督宗教常提到信望愛,若基督徒能散發出與一般人不同的希望,就能吸引其他人。我們應做如此自我期許。在有希望的地方,生命就會豐盛。「只要我活著,我就抱持著希望」,他祝福大家在工作、職場及個人身上,都能在台灣帶出不同的希望,成為他人的祝福。
另一位演講者博多・楊森,接手父親的旅館集團之後,領導模式只注重數字,結果失敗了。他所引進的管理模式,並沒有幫助到員工,反而加重他們的負擔,於是他向古倫神父請益。神父對他說:「只有能夠領導自己的人,才能夠領導別人。」這種說法顛覆了當時他對領導所知的一切,於是他徹底改善集團的經營方式與團隊文化,轉變成「服務員工、幫助員工成功」,並將企業轉為社會企業模式,將獲利所得再投入社會服務中,鼓勵員工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例如,每個月員工有一天有薪假參與社會服務,從中體會助人的喜樂及價值,讓職場上的工作,成為引導每個人身心靈發展與社會參與的指南。
行政院長陳建仁在會中分享「後疫情時代的領導價值觀—一位公衛政策家的觀點,領導者如何面對不確定跟不安的時代」時表示,新冠肺炎是全世界的百年大疫,也是一個最不確定、最不安的關鍵時刻。但是他很感謝台灣2300萬人民攜手合作,一同度過這個不確定且不安的挑戰。他說,從公共衛生的角度來看,整個社會、國家、人類就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整個社會、世界好像一個網絡,在這個網絡中,只要有一個節點受到傷害,整個網絡都會受到傷害。所以人與人之間需要連結,彼此互相照顧,才能夠使這個社會網絡、這個生命共同體能夠健全。在傳染病防治的立場,沒有一個人是安全的,除非所有的人都安全;沒有一個國家是能夠逃過瘟疫,除非所有的國家都不再受到瘟疫的影響。
經過疫情,他覺得最重要的是:一、信任。人民之間彼此的信任,政府的資訊公開透明,取得民間信任。當我們建立彼此互信的環境,就能以更好的方式想去幫助別人。
二、從危機中學習,化危機為轉機,然後使台灣的防疫 ,能夠更加有韌性。所以不要害怕任何的危機,領導者面臨危機時,要也很快去想好方法因應,然後找出缺點來改善,很快地從錯誤中學習,做很好的振興改革。
了解自己有限 常常祈禱
他說,當我們滿腔熱血去服務別人的時候,不要忘記,一個好的領導者就是一個好的服務的人。就像主耶穌基督,好牧人帶領群羊,成為我們很好的領導榜樣。如果一個領導者帶給大家的是光明的領導,社會就能有很強的凝聚力,政府民眾上下一心。台灣疫苗接種率在全世界排名第二,僅次於日本,因為每個人認為,打疫苗是保護自己,也保護周遭的人,不要被感染,這是很重要的。
陳建仁也表示,在一個不確定又不安的時代,好的領導者也要了解自己的有限,才會去贏得同仁的信任,以及大家的合作。他也看到自己的有限,所以在SARS也好,COVID-19期間,他每天都會跟太太一起祈禱。《跟教宗方濟各學領導》提到,我們要活在當下,然後創造未來。我們都是上帝所創造的。一個好的領導者需要不斷地檢討、反省,然後不斷地感恩上帝。他也希望每個人,未來都能夠在不確定或不安的時代,做一個很好的領導者,為自己的家庭、朋友,或周遭的人帶來祝福。他期盼每個人都能夠生活在更平安,更喜樂,還有更美好的環境中。
TVBS信望愛永續基金會陳文琦董事長從基督徒企業家的觀點談「信任」。他表示,現在全世界充滿挑戰、問題,很多事情缺乏溝通,不論人與人之間,組織和組織之間,或者國與國之間,各式各樣的問題層出不窮。但因著相信神,我們可以活出一個正確的價值觀。向神學習怎樣管理、學習,並且學習愛與關懷。
他說,這個社會有很多好人,期望大家一起來做好事,一起發揮正向的力量,讓社會變得更好。當全世界充滿了挑戰,也是台灣非常大的機會,台灣在全世界扮演關鍵的角色,祈願台灣的復興、發展,成為列國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