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19 影響力聯盟

當孩子成了繭居族,別放棄!請這樣幫助他

檢舉
果子傳媒 果子傳媒 追蹤
許多繭居族都是從拒學開始!若孩子在求學階段受到創傷、拒學,父母能及陪伴、接住他,就能在孩子還沒變成繭居族前,將問題處理掉。

◎記者蕭令婕 / 整理報導

你對自己七、八十歲的想像是什麼?含飴弄孫?天倫之樂?然而,現在卻有一群年邁的老父母還要照顧已屆四、五十歲卻足不出戶的孩子,這些孩子成了高齡父母沉重卻又無法坐視不管的負擔。

困住的人生 足不出戶的繭居族

繭居族,是指一個人過著足不出戶的日子超過半年,沒有社交生活和工作,就像活在繭裡卻沒辦法破繭而出,關在家中的小空間,靠著父母的經濟支持活下去,然而隨著父母漸漸老去、無力照顧年長的孩子,生活的擔子變成這些家庭不堪負荷的重量,成為社會不容忽視的重大議題。

繭居族的成因有很多,疾病、人生遇到瓶頸、失業、家裡待久了太舒適,離不開舒適圈、網路成癮、重要的人離世、社會壓力與氛圍……等等,許多因素都可能造成繭居的結果,甚至連孩子自己都不願意變成這樣,卻被困在其中不知道該如何走出,漸漸成為繭居族……,到底該如何幫助他們走出人生的困境中呢?

預防勝於治療 一開始就介入,最有機會幫助孩子

多數繭居族在最初都是有跡可循的,一旦錯過、當孩子已經不願意再跨出去的時候就很難再改變了,能在一開始有跡象時就介入,是最有機會幫助孩子的,你可以這麼做:

建立孩子的價值感 請肯定他的努力

律師馬在勤分享過,有些父母常無形中就把孩子「去價值化」,例如:孩子努力工作,父母卻說:「怎麼才賺那麼一點?不如在家我給你錢就好!」、孩子開心的作畫想得到你的稱讚,你卻回覆:「畫什麼畫?去讀書」經常用負面態度面對孩子的努力,不經意的傳達給孩子:「你怎麼努力也沒有用」的訊息,久而久之,孩子也就放棄努力了。因此我們應該學習用正向的態度面對孩子,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努力是有價值的,進而願意為自己的人生負責,而不會絕望的「躺平」。

繭居族從拒學開始 陪伴要從小做起

許多繭居族都是從拒學開始的,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高淑芬認為,「整體來說,陪伴孩子應該要從小做起,父母在孩子身上花更多的時間,了解他的問題」,有些孩子遇到創傷會拒學、表現出不開心,若父母這時候可以留意到、向孩子伸出援手,甚至尋求教育單位的幫助,都可以及時幫助孩子,在還沒變成繭居族的時候將問題處理掉,回到社交生活裡。

別放棄繭居的孩子! 這4招幫助他

若孩子已經是繭居的狀態,改變起來雖然不容易,但卻不是完全沒有機會,你可以這麼做:

一、多接觸外部的資源 尋求幫助

目前政府單位也有很多資源可以協助,例如:可先與所屬地區衛生所尋求協助,有公衛護士、社區關懷訪視社工員等等,可提供建議或評估,之後就可以連結到所需要的資源,像是委託護理人員到家裡等等。

另外,知名精神科醫師鄧惠文提到,要帶家人到精神科並不容易,但是 「人總是會有問題嘛!」睡眠的問題、哪裡痛、哪裡不舒服,現在的醫師大部分都很有經驗,藉由一般家醫科轉介精神科也不失為一個辦法,重要的是讓孩子接觸到外部的資源,她分享曾有一個個案是被帶去看香港腳,醫師就很有技巧的問;「那你平常穿什麼鞋子」,經由病患的回覆警覺到他長期不出門,進而給他協助與建議,也提供外部資源的訊息給他,突破心防,就有改變的可能。

二、慢慢陪跑! 不急著把他推回人群

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蔡伯鑫談到,不要用「育兒」的方式跟孩子互動,要陪著他跑。例如:要改變孩子不去上學這個問題,是先不要把上學當成首要目標,不要只是去找原因,急著解決,急著把孩子推到學校,而是像在陪跑一樣,在陪著你跑的過程中,看看你「現在」有什麼需要是我「現階段」可以幫忙的;同樣的,不要急著將繭居族推回人群,要先知道他現在需要什麼協助並提供幫助。

蔡伯鑫更分享到,我們可以把家長和孩子的問題分開看,看雙方各需要怎麼樣的幫助,更能幫助一個家走出困境。

三、家庭是個生態系 你,可以改變你的家

「誰動機高誰先改變」,精神科醫師馬大元談到,想像家庭是一個生態系,它有問題,卻是一個恆定的狀態了,如果其中一個參與其中的人改變,生態系或許也能整個改變。馬醫生說,臨床上常看到,某一位家人變開朗了,另一位就會好奇,這時候你再邀請他要不要一起來看醫生,他可能就有動力一起來,身為家人你還可以這麼做:

1、開朗的打招呼:即使對方沒有回應,你也要用正向開朗的情緒感染他,馬大元說,家人之間的連結是最深的,你先開朗起來,對方就很容易受到影響。

2、邀請他一起做家事:馬大元強調,邀請孩子為家庭做出一些貢獻,也能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與價值感。

3、變通溝通的方法:許多人雖然把自己關在房間裡面,可是心裡還是渴望與人溝通,既然無法面對面溝通,不如就把心意寫在字條上,塞在門縫給他吧!

四、用「接納式」語言表達 沒壓力才能保持對話

馬大元醫師強調,要建立沒有壓力的溝通才能一直有對話,盡量用開放性的方式對談,例如:你要不要分享一下你的想法?你怎麼看這件事?你會怎麼規劃呢?回覆的時候不去評斷對錯,而用一些接納式的言語,例如:謝謝你告訴我,這樣我就知道你是怎麼想了!甚至你想介入都可以用開放式的問句,例如:你希望我怎麼幫你呢?

開放式問句不只能傾聽到當事人的內心,也能讓他覺得被同理,讓彼此能充分的溝通。

「我們要承認這些問題都是複雜的」,精神科醫師馬大元說,面對繭居族,我們不要試著用簡單的歸因或是方法來解決問題,起初的原因加上很多外部因素才造成繭居的結果,並不是把起因改變,問題就會解決。唯有先充分的對話與同理,讓家庭氛圍轉變了,家人們才能一起「破繭而出」,重新展翅飛翔。  (果子傳媒提供)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