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寶兒/採訪報導】當時代與環境面貌日新月異,職場不再是單純的朝九晚五,周休二日模式;新一輩老闆與打工族的挑戰除了技能,還必須懂虛擬,比如從實體轉到線上、數碼化、人工智慧,而生活層面還包括薪資增長趕不上通貨膨脹、人事與管理問題,還有下班後惹人厭的塞車等等。
教會能如何成為職場羊群的後盾,甚至是一股助力呢?生命展翅資源中心主任鄧敬獻直言,教會往往會提醒“不要愛世界的事”,但對這些辛勞的職場年輕人來說:“我不是忘了上帝,我只是需要生存。”結果聖俗二分化的矛盾產生,彼此的不理解也加劇職場羊群被忽略的情形,沒能被牧養。
“一個隻領1600令吉月薪的職場新鮮人,餐飲業不但工作時間長,週末更不可能休假。難道我們還怪他不去教會,要求他轉行嗎?有的是邁入高階的管理層,他們要學習的更多,時間不再是上下班這麼簡單,卻仍然要受困在大城市車龍裡。牧者要思考的是,如何把牧養帶進他的生命。”
與職青一同生活 公寓成牧養場所
幾年前鄧敬獻離鄉背井,在人生地不熟的吉隆玻工作。直到疫情來襲前開始有了合租公寓的室友,漸漸又有了鄰居,他也在不知覺中啟動了公寓的團契生活。“我們的團契就是每天一起生活”。沒有特定的模式,不受任何的局限,就是徹徹底底地走進彼此的生活。不但關懷深入,甚至沒有虛偽的餘地,一切就是如此的坦蕩蕩。他自訂為“流堂”,是一個流動、不被定型的教會模式。
目前鄧敬獻牧養的職場青年接近200人,其中有70%是非信徒。有時他會在公寓舉辦屬靈書籍讀書會,帶領基督徒禱告,也給他們職場上的建議,潛移默化中帶給其他人好見證。“我希望是生活當中,在每個需要牧養的時間點彼此牧養,be there(我在)。”他如是說。
目前公寓團契規模已擴張到8間公寓房子。其中2間還是他特別租下,再以原價租給其他新朋友。他笑說:自己是在幫別人看顧孩子。因彼此關係緊密,非信徒也常常參與在鄧敬獻的事工與宣教事工中。奇妙的是,他不曾給非信徒委任工作,但他們的積極與自動自發的態度,就像是教會委任了他們成為小組長。可見一切是出於“愛”,而不是“責任”。
以職場經驗為青年剖析奇難雜症
該團契雖然不隸屬於任何教會,但鄧敬獻是被這群職場青年認可的牧者。曾經有位青年找不到教會協助主持追思禮拜,後來就向家人推薦了鄧敬獻為主禮。面對家人質疑,他回答:“除了他的職稱不是,其他(面向)他都是我的牧者。”
為了能更設身處地明白職場人,鄧敬獻在疫情期間創立了一家公司,借此吸納“老闆”能力,加上過去在公家機構的“打工”經驗,他正在給青年人們做職場培訓,嘗試明白他們的掙扎並給予幫助。實質上的幫助如報稅、資金周轉、管理,其他還有人事問題、求職、生涯規劃等等。從中他也發現,現代青年人最在意的,不外乎“愛、關係、意義感”。
“傳統的思想價值觀與現代青少年的很衝撞。特別是城市,青少年明顯渴望在眾多事物裡找到生存的意義。因此,比起知性地和他們討論信仰,帶著他們切身地服事,更能帶領他們發掘生命中的亮點。”
體育事工協助抒發情感並連接關係
鄧敬獻目前也正在隸屬的生命展翅資源中心(Life SOAR)極力推動的優質教育中,涉略生命教育、激勵與輔導講座、校園事工、營會、社會服務等等。當中也強調,如今青年人過於自我中心,要協助他們成為“為他者”,就要幫助他們打開眼界。
“使用活動讓人連接在一起,其中我們推廣旅遊文化,讓青年人看到美麗的東西。帶他們作攝影、深度旅遊、爬山涉水,看見上帝美麗的創造。給他們接觸公民社會,不再單顧自己的事,而是看到別人的需要。另外,還有我認為在後疫情時期非常需要的-體育事工。”
“當工作壓力累積到一定程度,我們需要情感的釋放。但宗教場所很難做到這點,運動場上就不一樣。運動時我們無法抗拒流汗、又能享受擊掌時的雀躍,也為球場上的輸贏有滿滿的感受。運動的體驗感強,同時也帶來了療愈的過程。有職青回饋,他每星期都在等這時候,因為他感受到自己活著,感受到生命力與快樂。”
成全職青能安心工作也得牧養
有人詢問這樣的團契有果效嗎?還形容鄧敬獻的團隊“信耶穌信得很佛系”。他則回應:雖然事工沒有主動提起福音,但曾經就有學員主動提問“我要怎樣成為基督徒?我覺得你們很好”。上述案例用了9年的牧養時間來換得收割,而事實上,福音和牧養本來就不是一個等價交換。“愛,是我們的責任,我們負責陪他進入基督的生命,而感動他的是聖靈的工作。”
最後鄧敬獻也重申,作為職場羊群的牧羊人,教會應該給他們一個成全。讓這群職場人不但能放心去工作,同時也能感受到愛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