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百列
經文:出埃及記十七章8-16節
以色列歷史上,摩西帶領數百萬以色列人,不傷一兵一卒,驚險地穿越紅海;千百年來一直被以色列人傳頌與紀念。摩西,在以色列人的心中,無非是擊敗埃及帝國的靈魂人物。
內憂外患接踵而至
「那時,摩西和以色列人向耶和華唱歌說:『我要向耶和華歌唱,因他大大戰勝,將馬和騎馬的投在海中。』」(出埃及記十五章1節)
然而,摩西與以色列人在紅海邊的讚美合唱聲猶在耳邊,以色列人卻大吐苦水,在瑪拉駐紮時抱怨起當地的水質不佳 (十五章23節);在曠野想念埃及的「蔥蒜爆炒回鍋肉」(十六章3節);在米利巴吵著沒有水喝(十七章7節)。接踵而至的抱怨,使得摩西與以色列人的關係已到了箭拔弩張,岌岌可危的地步。
正當摩西與所帶領的以色列人之間的信任蕩然無存,仍為數百萬人民的柴米油鹽忙得焦頭爛額時;此時亞瑪力人挑起戰爭,無非令摩西措手不及。「那時,亞瑪力人來在利非訂,和以色列人爭戰。」(十七章8節)
比起四十年前隻身離開埃及,四十年後的出埃及,摩西身負上帝的委任,帶領數百萬的以色列同胞,建立屬上帝的國度。「你們要歸我作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國民。」(十九章6節)然而,摩西與以色列人的關係並未漸入佳境;相反的,要平復以色列人的不滿,對摩西而言,一次比一次艱難。
亞瑪力人為何選擇此時偷襲,摩西如何處理此次內憂外患的危機?摩西如何面對這場生命的硬仗,又如何走過這場人生危機?
一、幸賴禱告良朋不離不棄
亞瑪力人為何選擇偷襲此時深陷內鬨的以色列人?莫非營中內賊通外鬼嗎?放眼以色列營中,也只有摩西曾經流亡海外,具備「海外關係」。向來與亞瑪力人關係匪淺的就屬米甸人,而身為米甸祭司的女婿──摩西,嫌疑自然最高。以色列營內對領袖摩西的種種流言甚囂塵上。
或許因為上述原因,這位過去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靈魂人物,決定做出退居幕後,陣前換將的決策。摩西在一夜之間徵召以色列人,可見情勢十分倉促。「摩西對約書亞說:『你為我們選出人來,出去和亞瑪力人爭戰。明天我手裡要拿著神的杖,站在山頂上。』」
營內的流言蜚語讓摩西所承受的壓力,並不比任何一場冠軍賽來得少,一場戰役即將展開。
「摩西、亞倫,與戶珥都上了山頂。」(十七章10節)。兩位戰友,也是摩西的禱告良朋,一早便與摩西徐徐而行抵達山頂,為山下的戰役能大獲全勝代禱。
「但摩西的手發沉,他們就搬石頭來,放在他以下,他就坐在上面。亞倫與戶珥扶著他的手,一個在這邊,一個在那邊,他的手就穩住,直到日落的時候。」(12節)。然而,這一仗看來無法速戰速決,甚至加上延長賽。禱告良朋找來的磐石支撐起虛弱的摩西,時而下沉的雙手,有禱告良朋各在一邊扶助。
漫長的這一天,在山下戰場拼命廝殺的以色列人,與山頂上的代禱勇士,彷彿一支默契十足的球隊。
清早,摩西踩著沉重的步伐上山,一如肩上的重擔,禱告良朋感同身受;相較只顧自身利益的以色列人,兩位禱告良朋選擇在天未亮時,一路陪伴。在緊急關頭,禱告良朋親眼見證摩西的力有未逮;不像一遇到挫折就抱怨聲四起的以色列人,禱告良朋不停歇的扶持與堅固,直到日落。
二、信賴全能上帝不慌不亂
「摩西何時舉手,以色列人就得勝,何時垂手,亞瑪力人就得勝。」(十七章11節)。山下戰場如火如荼地展開時,然而摩西手裡那根手杖,今日在亞瑪力之役卻不太使力!
戰場上與敵軍短兵交鋒的以色列人,驚覺自己在戰場的廝殺並非孤軍奮戰,與山頂上摩西的禱告儼然就是生死與共,脣齒相依。場邊觀戰的以色列人更見摩西即使力有未逮,仍拚搏到最後一刻的必勝決心,種種對摩西的流言至此煙消雲散。
曾經迅速能召喚青蛙、虱子與蒼蠅的那一杖,上帝並未讓摩西輕揮幾下,便提早結束這一仗。手中的那一杖,曾讓法老的御林軍親眼見識紅海立時分合,然而上帝也並未容許約書亞不費吹灰之力,就能輕取亞瑪力王的首級。
這是場硬仗,不論對以色列人或摩西而言。然而,就在以色列人對領袖摩西的不信任聲浪到達最高點,甚至隨時推翻摩西的處境下,上帝使用摩西手中這杖,也使用這場硬仗,解決以色列國的危機,也是摩西人生的危機。
結論
在利非訂那一場與亞瑪力大軍的戰役,究竟誰才是靈魂人物?是山上舉手的摩西,抑或是在山下戰場上揮軍廝殺約書亞?答案恐怕都不是。
基督徒在人生旅途中,危機不知道何時臨到。也許是健康出了問題,也許是家中經濟有了困難,亦或是人際關係有了挫折。對基督徒而言,這些都是硬仗。當無人傾聽我們的難處時,我們有禱告良朋在我們身旁陪伴,陪我們打人生的仗。當我們以為只有某種方式才能度過危機,基督徒生命中的靈魂人物,唯一的上帝,知道使用什麼方式,帶領祂的兒女打生命中的每一場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