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02 基督教論壇報 / 社論言論

【社論】勞苦擔重擔的人 如何能得到安息?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副刊 追蹤

【本報主筆】「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得安息。」或許,這句聖經的話,才是五一勞動節最該被宣告的話。

勞動節是個國際假日,是當年勞工流血流淚向資方爭取「八小時工作,八小時教育,八小時休息」的紀念日。

直至今日,兩百多年過去了,勞工們雖然爭取到這個假日,也爭取到許多當年難以想像的福利;然而當今社會,貧富只是更加懸殊,台灣勞工的薪資甚至還可以形容為「倒退」,加班還是常態,入不敷出也屬正常。

不但如此,在人工智慧步步進逼下,基層勞工還要擔心失業的威脅,日子真的不好過。

為何科技進步卻使勞工更累?
即使彼岸青年人,這幾年最流行的職場用語也是「卷」和「躺」(編按:「內卷」來自「內捲化」involution,指重複進行無意義之事),再再顯示,就算是科技新貴,也在全球化的擠壓與競爭中盡顯疲態,面對的壓力相比市場攤販或是工廠作業員,更有過之而無不及。

身為基督徒,對於這個現象毫不陌生,因為早在創世記就說明,在這個被罪破壞的不完美世界中,「汗流滿面才得糊口」已是常態。而現在不管政府怎麼定義勞工,這個快速運轉的世界讓人精疲力盡也是不爭的事實。

不分你是收銀員、送貨員、櫃台服務員或是司機,各行各業的人都要「親手做工才能吃飯」,這也是聖經的教導。簡單來說,就是沒有白吃的午餐,活著就是要「動」。

今天的上班族也好,大老闆也好,在健身房揮汗如雨,幹的活跟農業社會扛鋤頭、揹磚塊,差別其實不大。

幾千年來,人類想盡辦法追求安逸,並且獲致驚人的成效。工業革命之後,我們有了火車、汽車與飛機,家家戶戶有了洗衣機與電視機,更別說現在的人工智慧機器人,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不要那麼累……」

想不到結果卻是更累,因為我們把機器節省下來的時間拿來做更多事,真是符合「天生勞碌命」這句形容詞。

「勞動」不是「悲慘」的同義詞
正因如此,耶穌那句「安息」才成為經典。這提醒我們,要追求的不是「不必勞動」,而是「勞動中的安息」。

創世記早就示範了「安息日」概念!

人類也確實進步到週休二日甚至三日,遺憾的是,「勞苦擔重擔」的現象卻無法消除。

無論政府多麼歌頌勞工的偉大,感謝各行各業勞動者的犧牲,制定多麼優惠的福利,歷史都證明,絲毫不能減輕勞動者的無奈與嘆息。

追根究底,是心裡沒有安息的角落,是精神心靈的空洞貧乏,導致肩頭重擔無法輕省。

那麼仔細觀察,社會有沒有喜樂滿足的勞動者?答案不但是「有」,而且很多。

大家都應該光顧過某些精神抖擻的早餐店,天色微明,老闆夫婦臉上已經帶著微笑,親切地招呼黎明即起的顧客,更不用說許多全年無休的夜市攤販,揮汗如雨地一面熟練地工作,一面跟著老顧客閒話家常……

「勞動」並非「悲慘」的同義詞,端看勞動者心裡有沒有光亮。許多不辭勞苦的年輕人,背負著理想在打拼。許多懷抱熱情的中年人堅守崗位,樂天知命。更多不屈不撓的年長者,一輩子吃苦當吃補,沒有一句抱怨,扛著時代前進。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在幹什麼!

勞動者精神生活亟待關心
聖經說「沒有異象,民就放肆」,問題不在於勞動,更在於付出的價值感。同樣的工作,有人備覺無聊,有人卻甘之如飴。同樣的十字架,耶穌說「成了!」有人說「完了!」

持續改善勞工環境,提升勞工福利,絕對是全民努力的方向。沒有千萬勞工的精密分工,社會秩序必然崩解。但是同樣值得關注的是勞動者的心靈狀態與精神生活,這就是信仰的層面。

身為基督徒,我們最該省思的是過去耕耘的福音族群是否不夠基層,甚至主流信仰團體傳遞的信息是否離勞工很遠?我們最熟悉的主日崇拜,真的契合勞動者節奏嗎?

我們有無可能提供餐廳福音工作,與外勞及看護等事工更多資源?

畢竟莊稼熟了,願主打發更多工人進到被遺忘的角落!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