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0 基督教論壇報 / 台灣教會

耶穌才是那主角 認知錯誤將翻船 - 公行學者陳敦源:面對公共議題 連結聖經帶出福音意義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特約記者汪純怡 追蹤

【特約記者汪純怡/報導】近日台灣與韓國都有選舉主題的戲劇,以「造浪者」、「造后者」為名,形容將候選人推上浪頭或登上后座。政大公共行政學系陳敦源教授提醒,從聖經人物及政治現實都可發現,人們以為自己營造浪頭,卻忽略耶穌才是真正的造浪者。基督徒也應從聖經認知,權力的本質並非福國利民的權杖,而是可能引人迷失的「魔戒」,避免將上位掌權者當成聖人崇拜。

台灣社會大眾對於選戰事務並不陌生,戲劇描繪選戰中常見的政策及議題的辯論等。而教會面對社會也有類似挑戰,該如何有智慧回應這些公共議題?

基督徒討論公共議題須帶出福音意義

陳敦源教授受訪時說,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歷史上的「進步年代」,那時的教會影響力很大,像反童工、反雛妓、反托拉斯、公共教育等議題,都是由教會界倡議,教會在推動社會進步和改革發揮重要作用。但現在情勢卻是相反,在許多公共議題上常成為被攻擊的一方。

陳敦源教授。(圖/受訪者提供)

他表示,其實基督徒都有受過一些宣教、傳福音的訓練,實際上就是在形成論述,然後影響個人。但是我們常把人們在社會上真實碰到的事情,與信仰的內容分開。基督徒在討論公共議題時,需要帶出福音的意義,而不是呼應哪個陣營的主張,或是只說贊不贊成,或去跟人說公投要怎麼投。

聖經所講的並非歷史,而是亙古不變、超越時空的真理,是上帝與人從來不會改變的關係,因此與我們的生活都必有關聯。這可能需要教師引導或透過禱告思想,將這些關係連結起來。陳敦源建議,可以在讀經時,用問答的方式去思想,經文在講什麼?在現實生活中,又有什麼事情跟這些道理有關?觀察世事不要把與聖經分開。

陳敦源說明,不是從政治去解讀聖經,而是從聖經的真理去觀察世事,方向不能反過來。而在公共議題及政治發揮影響力,也不代表教會要多講政治,特別是不能像美國基督徒右派,在講台公開要信徒支持哪位候選人的那種極端。

陳敦源認為,教會仍應堅守堡壘,傳遞真理,而在有機會參與公共議題發表意見時,則顯出基督徒的理性與社會責任,這樣就已足夠,因為我們現在是防守方。而基督徒平日就留意世事,並思想與聖經之間的驗證,根據上帝的心意做出認知,而不要讓世界上的人來幫我們做結論,尤其不是讓政治人物或者名嘴變成自己的良知。基督徒若有呼召從政還是該去做,並非完全不碰政治。

耶穌才是那主角

陳敦源也提醒,戲劇凸顯幕僚將候選人推上寶座的過程,但卻沒有討論到選民層面,好像民意是隨意用手造出來的浪。其實沒有認識真正的主角。

他舉例,出埃及記第二章記載,摩西想用自己方式帶領希伯來人離開苦難,看到一個希伯來人跟埃及人在打架,就把埃及人給殺了,第二天出去兩個希伯來人爭鬥,摩西想要幫忙,誰知希伯來人反倒說:「誰立你作我們的首領和審判官呢?」摩西就懼怕逃走了。

陳敦源說,所謂造浪者,常會用一些看起來很有用的議題作為工具,例如種族主義、歷史上某某民族的榮耀。而事實上,這個議題不僅達不到原先想要的目的,還會帶來傷害。就像摩西,拯救希伯來人原本是與上帝的心意一致,但他用自己的方法造浪,最後那個浪頭反將自己吞噬。

陳敦源提醒,從近年候選人因論文事件起落就可以看出,政治人物操作議題、影響媒體風向,若改變了選民觀點,就以為造浪成功。殊不知真實人生政治場域實際上是汪洋大海,真正主角是那位創造天、地、海的上帝。若單憑己意、不遵循上帝旨意,必遭遇反噬的力量,若沒有正確認知就會翻船。

權力是魔戒還是權杖?

陳敦源也從東西方對權力的認知差異,提醒基督徒留心華人文化中的「聖人期待」,以避免將在位掌權者視為完美無缺的人。

陳敦源說,西方基督教文明國家,看待權力如同「魔戒」,了解這枚魔戒會改變人的性情,雖然原先具有理想,但可能仍被現實拉走,無法實現理想。對於權力的本質跟人的罪性的認識,是較為深刻的。

就如使徒行傳十章26節,彼得到哥尼流家中講道,哥尼流就俯伏在彼得腳前下拜。彼得立刻拉他起來,說:「你起來,我也是人。」意思說自己不是神,也跟你一樣也會犯罪。西方根植於這樣的思想基礎,認知到權力帶來腐化、絕對的權力帶來絕對的腐化。

然而在華人文化中卻缺乏這樣的反省,反而還認為得到權力就是拿到權杖,認為追求權力是為了做好事、施展抱負,如果取得權力後依照良善的方式去行事,就可以讓世界變得更好,這其實是對權力本身的現實認識並不足夠,特別是在影劇中,將政治描述的太過美好,基督徒對此應當有所了解,並要從聖經的角度去看政治。

相關新聞:

教會是Kingmaker或Queenmaker? 還是耶穌才是那主角?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