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0 基督教論壇報 / 台灣教會

耶穌從來沒有 為自己造神、造浪 - 姚立明:基督信仰不是教條 教會要學習耶穌道成肉身的行動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梁敬彥 追蹤

【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近期,描述選舉的台劇《人選之人──造浪者》以及韓劇《造后者》,引起觀眾及輿論熱議。教會和基督徒在面對社會及一般民眾時,包括公共議題的論述及與公眾的溝通對話,如何讓一般人可以更認識耶穌,成為「耶穌的造浪者」?產生正面影響力?

曾任台北市長競選總幹事、總統參選人智庫幕僚的國會觀察基金會董事長姚立明受訪時指出,兩部劇名關鍵字都是「造」(make),也就是透過背後操盤的幕僚,精心用各樣的行銷公關專業技巧,來營造出參選人符合當時社會氛圍及人心所向的形象,出現在公眾媒體或社群媒體前,贏得選民喜愛,拿到他們手中一票,在激烈的選戰中脫穎而出。

教會要體察人心及社會脈動

姚立明舉例,候選人的人設雖然可能是被塑造出來的,但社會脈動及人心向背,在以賽亞書五十一章15節,就已經很明白地啟示:「我是耶和華你的神,攪動大海,使海中的波浪匉訇,萬軍之耶和華是我的名。」也就是說,造浪的從來都是創造萬有、獨行其事的上帝。

姚立明老師。(本報資料照片)

姚立明強調,沒有任何人及教會能夠代替耶穌成為造浪者,但有信仰的政治幕僚及教會傳道人,會更謙卑倚靠神,辨識聖靈在我們所處的職場、社會、城市、國家,以及列邦正在做的工,成為與神同行、同工的衝浪者。

他提醒職場基督徒及教會傳道人,要跟上耶穌這位造浪者去衝浪,關鍵就是「我們對耶穌的認識及了解,是足夠的嗎?我們和耶穌的互動和關係,是緊密的嗎?」

辦活動高舉耶穌 非為牧師及教會造浪

姚立明強調,政治幕僚及候選人花了很多時間溝通與相互了解,才能幫助候選人邁向當選之路。同樣的,教會和信徒不能只是高喊「迎接復興及轉化的浪潮」,但事實上卻跟主角耶穌不熟。

他表示,今日台灣的教會,不但在島內已經充分享有傳教及言論自由,還能去到那些福音未得之地,甚至壓迫基督教及迫害牧師的國家及地區傳福音。這就是耶穌為21世紀的台灣教會及信徒所造的浪,要基督徒與神同工,進到那些身處在苦難的人群中,去愛他們、關懷他們,並且為他們的處境發聲;這在路加福音四章18節有再清楚不過的教導:「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

而保羅在羅馬書九章3節則提到,「為我弟兄,我骨肉之親,就是自己被咒詛,與基督分離,我也願意」。姚立明說,這清楚地提醒台灣的教會傳道人,除了不斷要弟兄姊妹「愛教會」,捨得奉獻自己的金錢及才能,來服事教會的各樣需要,教會及傳道人又捨了多少自己所擁有的去愛人,為那些貧窮、受苦及受壓制乃至受逼迫的人民或族群發聲與服事他們?

姚立明表示,彼得前書二章20-21節啟示教會及屬神的百姓,「但你們若因行善受苦,能忍耐,這在神看來是可喜愛的。你們蒙召原是為此,因基督也為你們受過苦,給你們留下榜樣,叫你們跟隨祂的腳蹤行」。像現在台灣教會就可以為受逼迫的教會及信徒禱告及發聲。上帝要教會愛神愛人,更要秉公義去關懷社會及眾人,基督信仰及聖經真理從來不是教條,耶穌已經用祂道成肉身的行動為教會做了最好的榜樣。

耶穌在世以父的事為念 沒有為自己造浪

耶穌在世最後傳道的那三年半,為何在遭受君王及當時祭司與法利賽人極大的逼迫及羞辱下,仍能獲得眾多百姓的愛戴及歡迎,掀起一股「耶穌熱」?原因就是耶穌不但道成肉身進到人群,看見需要就「動了慈心」,用父所賜的權柄,去為他們禱告及服事他們 但耶穌從來沒有為自己造神、造浪,耶穌行在人前的,都是「豈不知我當以我父的事為念嗎?」

那麼什麼是神的事呢?姚立明說,就是「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愛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因為神差他的兒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約翰福音三章16-17節)

耶穌所示範的,從來不是像法利賽人一樣,把信仰當成教條,去斥責審判那些跟自己立場不同的人,而是為寧願為義受苦、受逼迫,犧牲自己去愛人,甚至為此捨了生命。藉由耶穌道成肉身捨己的行動,眾人也看到了上帝對世人的愛。

姚立明重申,但以理書二章21節說到,改變時候、日期,廢王、立王的都是神。基督徒和教會都要成為體察聖靈、與神同行的衝浪者。教會及基督徒要乘著聖靈的浪而起,高舉基督,得著萬民。

相關新聞:

教會是Kingmaker或Queenmaker? 還是耶穌才是那主角?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