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摩希
當情緒不佳時,你希望誰能與你一同難過呢?肯定是信任的朋友或家人,所以當身邊親友陷入低谷時,我們也會用同樣的方式來陪伴,只是若陪伴對象患有憂鬱症,患者需要的恢復期長、狀態也不穩定,一旦我們的生活重心過度傾斜於照顧對方時,過多的消耗往往會磨損掉原有的愛與關心,明知道對方也不願意,卻抑制不住自己煩躁與疲憊的心,守護之路該如何繼續下去?真的好累!
不知如何幫助 好心慌 該怎麼辦?
在針對憂鬱症照顧者的研究中,照顧者會經歷四個階段,分別是獲知、適應、調適與擴展階段,其中前兩個階段「獲知」與「適應」,照顧者的情緒與心理都會有相當程度的掙扎,許多人會因為憂鬱症親友的行為改變,不知該如何伸手幫助而感到不安。
別把「對方好轉的責任」一肩擔 你沒那麼強大
身為照顧者的我們,除了要改變原有的生活節奏來陪伴,更因為期待藉由自己的努力付出看到成果,而常常陷入失望和過度負荷的狀態,研究也指出,許多照顧者因為看不到這段路的盡頭,承受了過大的心理壓力,甚至有了輕生的念頭,反倒成了高風險的憂鬱症族群。
然而,會經歷這些都是正常的,正是因為愛,我們會先往自己身上找解答,並期望對方恢復,但往往用力過度或期待的落差無法解決,讓自己也跟著陷入憂鬱的景況,除了要接受自己無法為對方的選擇負起全部的責任外,也必須認知,憂鬱症患者確實需要專業的治療才行。
擔待不起而深感內疚? 先顧好自己,才能陪著他走向健康
患者發病初期,許多照顧者會將對方的需要照單全收,因為恐懼對方的狀況惡化,而逼使自己做超出負荷的事。像是「我不想再聽他說,卻不敢掛電話…」「怕漏接了這通,他會不會就想不開?」
《內疚清理練習》的作者伊麗絲‧桑德在其著作提及,影響力與內疚有密切的關聯,如果你對某個狀況沒有影響力,這件事出錯就不是你的問題,換言之,影響力多責任就多,反之亦然;然而,多數的憂鬱症照顧者會將患者的所有狀態歸咎於自己的責任,伊麗絲表示,也許我們對某種狀況是有影響力的,但一個人負擔全責的狀況極為罕見,通常都會有共同承擔者。
可以試著整理出一份清單,分配自己與其他相關的人能對這件事負責的比例,就會發現,自己的責任不是百分之百,情緒和內心重擔也會下降許多。能夠長期陪伴與支持是幫助憂鬱症患者走出憂鬱的關鍵,所以陪伴者也需要照顧好自己,才能與患者渡過這些不容易但仍有盼望的日子。
尋求專業協助與健康界線 不耗竭的愛才能長久
憂鬱症需要的不僅僅是家人朋友的支持關愛,專業的治療也是恢復路程很重要的部分,醫師或諮商師不僅能提供醫療與專業知識上的協助,在照顧者艱辛的同行路上,也能給予一些建議,使陪伴之路不致感到孤獨難行。
因著世界的轉變,憂鬱已然成為這世代的文明病之一,雖然這樣的疾病已漸漸被大眾接受,但照顧者的支持系統仍有長足的進步空間,唯有照顧者本身狀態好,才有辦法長久陪伴憂鬱患者。在照顧所愛之人前,先了解自己也需要被愛與關心,並明白我們無法控制對方的人生,當自己與患者有著健康的愛的界線,才能為彼此鋪出一條長久但不耗竭的陪伴之路。 (果子傳媒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