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涵 / 整理報導
排隊買口罩、到診所排疫苗、藥局搶快篩,這些共同回憶裡的焦慮感受,似乎沒有因為疫情漸漸過去而終結。最近新聞播送著傳統市場大排長龍的爭蛋景象,面對社會持續蔓延的「集體焦慮症」,我們該如何安定自己,不讓焦慮上身呢?
一個人很冷靜 人多卻開始焦慮
群體心理學經典名著《烏合之眾》中指出,人在面對相同的刺激時,會因為是個體還是群體而產生差異化的反應。當獨立個體在面對環境的刺激影響時,大腦會判斷這不明智、先不要衝動,具有控制的本能,因而不輕易受到外界影響,但是成為群體一員後,他會覺得自己無所不能….人們就會喪失理性和責任感。表現出一些平常被視為不理性的特質,像是瘋狂、盲目、易被鼓動等等。
尤其,一個人時,原本能分析厲害關係,相信自己的決定;但在缺少思考而盲目跟隨之時,只要有任何風吹草動、繪聲繪影的消息傳播,便會更容易被煽動恐懼情緒,加深焦慮的頻率跟強度,「他們說要這樣做才對,我要趕緊跟上!」、「他們講的對不對?我到底該相信誰說的比較準呢?」
群體具吸引力,卻不代表正確 「3自問」破除迷思
或許,跟別人一樣可以使我感到安心;人群的聚集存在著一種吸引力;但是要注意的是,盲目跟著隊伍取得的很可能只是短暫的安全感,卻無法有效杜絕焦慮!
想避免◎焦慮上身,首先可以站在個體角度自問三個問題:
第一, 面臨的(風險)處境有哪些會影響到我和我的家人?
第二, 影響的程度(嚴重性)到哪裡?
第三, 避免的方式有哪些?
透過這些問題,引導自己回到一個較穩定的狀態後,再來決定要怎麼進行下一步、要加入誰的隊伍吧!當謹慎的識別每個行為背後的動機,就能有效避免盲目跟從,有智慧地選擇出符合實際需求的作法,找到安全感,讓焦慮停止擴散,影響身旁的人。
為人或為己? 眼光不同、格局大不同
那麼,有沒有另一種排隊的隊伍,形成的初衷與架構截然不同?
「有一次我去拜訪鄰居老人,他家裡沒有蛋,跑了三家店發現蛋確實不好買,我就想說不然我們來幫助他們,讓他們有營養的蛋可以免費吃…」試想,當你跑了三間店發現雞蛋很難買的時候,你會先買先囤先贏?還是像台中北屯陳平里的林家峯里長一樣,換個眼光,發自內心同理他人的不容易,看重獨居及弱勢族群的需要,便號召商家、攤販,集合眾人的資源舉辦「送蛋活動」,用實際的行動展現愛心,將雞蛋分享給身邊有需要的人。
允許什麼就收穫什麼! 懂思辯,才能站穩腳步
《為領導立界線》書中曾提到:「你主動創造和被動默許什麼,就會有什麼收穫。」這位里長選擇主動創造出穩定人心的力量,真的很值得我們仿效!此外,也當學習保持穩定的心智,仔細察覺阻礙你變得更有智慧的盲點,不讓默許、缺乏判斷的所有行為,演變成混亂或造成危害。
英國大文豪狄更斯曾說:「世界上能為別人減輕負擔的人,都絕對不會只是個庸庸碌碌之輩。」。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這個篤信與疑慮並存的時代,願我們能夠思辯並站穩腳步,不隨波逐流,更多將群體的力量轉化成合群的溫柔,共同舒張這個過度緊繃的焦慮時代,讓社會共好! (果子傳媒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