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師惋惜瑪麗蓮夢露:錯失榮耀的盼望 使美人飽受折磨
2023-06-01 基督教論壇報 / 國際新聞

牧師惋惜瑪麗蓮夢露:錯失榮耀的盼望 使美人飽受折磨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特約編譯譚亞菁 追蹤
瑪麗蓮夢露去世多年,仍是美國流行文化表徵之一。(圖/翻攝自IG@marilynmonroe)

【特約編譯譚亞菁╱報導】6月1日是好萊塢傳奇女星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的冥誕。1926年出生的她,真實生命所展現的脆弱、悲傷、膽怯和不確定性,似乎與同時代的人及無數影迷所認知的那位快樂、容光煥發的大明星相去甚遠。牧師建議,我們可以從這位美國流行文化偶像令人遺憾的精神追尋中,矯正方向,尋找帶來新生命的榮耀盼望。

(圖/翻攝自IG@marilynmonroe)

2022年9月底上映的Netflix原創電影《金髮夢露》(Blonde ) ,演繹瑪麗蓮.夢露顛簸的一生,揭露她的心理創傷和心靈煎熬。這部電影由古巴女星安娜.德.哈瑪斯 (Ana de Armas) 飾演已故的性感女星夢露,由澳洲導演安德魯.多明尼克 (Andrew Dominik) 編導,改編自美國名作家喬伊斯.卡羅爾.歐茨 (Joyce Carol Oates) 的同名小說。由於電影的上映,又掀起了一陣子的夢露熱潮。

情感未獲滿足 尋找方法滿足內心飢渴

曾擔任西班牙福音派聯盟神學委員會(the Theological Commission of the Spanish Evangelical)主席,並是世界福音聯盟(the World Evangelical Alliance)與梵蒂岡進行神學對話代表之一,及多本神學書籍作者的荷西.德.塞哥維亞牧師(Pastor José de Segovia)在《福音焦點》(Evangelical Focus)評論這位好萊塢黃金時代的銀幕傳奇女星時寫道:「瑪麗蓮.夢露一生受過許多感情挫折,使她在情感上沒有得到滿足,於是她不斷尋找方法滿足內心的飢渴,可惜她用錯了方法,她在錯誤的地方尋找愛,甚至認定沒有它,生命就沒有意義。」

(圖/翻攝自IG@marilynmonroe)

他並寫道:「如果我們像夢露一樣,將自己的身分和價值建立在工作或人際關係上,我們就會不斷感到沮喪。」

1962年8月的一個中午,有一小群親友聚集在洛杉磯西木村(Westwood Village)墓園的禮拜堂裡,一起向諾瑪珍(Norma Jeane,瑪麗蓮.夢露的本名)做最後的告別,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響曲從金色揚聲器中響起。

他們給她戴了一頂假髮,並化了很多妝來掩蓋一張被屍檢毀壞的美麗臉龐——警方的照片顯示了這一點。她身上掛著一束茶玫瑰和她最喜歡的綠圍巾。牧師用微微顫抖的聲音說道:「祢知道我將往何處去……」,他手裡拿著的不僅是聖經,還帶著每個人心中不可避免的疑問:「為什麼?」

鎮定劑成癮 缺乏安全感

瑪麗蓮.夢露於1962年8月5日被發現死於洛杉磯的住所,她香消玉殞,終年36歲。她的死因眾說紛紜,有可能是吞下過量安眠藥自殺身亡,也有人認為她是被謀殺的,是甘迺迪家族的陰謀。

夢露與劇作家亞瑟.米勒於1956年6月29日舉行婚禮。(圖/Wikimedia)

關於瑪麗蓮.夢露的文獻中,最為人熟知的包括鎮定劑成癮、她與甘迺迪家族的關係,還有她與球星迪馬喬 (Joe DiMaggio) 以及劇作家亞瑟.米勒 (Arthur Miller) 的婚姻,經常遲到、不快樂的童年,以及在鏡頭前的缺乏安全感等等。

她既害怕又神經質,她熱愛閱讀,也深愛那個時代最偉大的知識分子亞瑟.米勒,她最不想成為他的「愚蠢的金髮女郎」。

從小被父遺棄 一生渴望被愛

瑪麗蓮.夢露從小被父親遺棄,她從來不曉得父親是誰,而母親患有嚴重的精神疾病,無法照顧她。她經歷了十幾個寄養家庭,她的童年生活在一個又一個寄養家庭之間輾轉漂泊,甚至曾慘遭養父性侵,後來被改送到一所孤兒院。她悲慘的童年生活,孤苦無依,沒有獲得過家庭的溫暖,這讓瑪麗蓮.夢露日後活在童年的創傷陰霾下,一生渴望被愛,渴望尋找父愛。

瑪麗蓮.夢露的祖母曾接受基督教的洗禮,國際四方福音會(the International Church of the Foursquare Gospel)的創辦人麥艾梅(Aimee Semple McPherson)為她施洗。夢露小時候有一段時間,住在洛杉磯附近的城市霍桑(Hawthorne),與祖母的鄰居博倫德全家(the Bolenders)一起度過了七年的童年時光。

夢露在電影《七年之癢》中的經典鏡頭。(圖/翻攝自IG@marilynmonroe)

童年上教會 參加主日學

博倫德一家人去聯合五旬節教會(the United Pentecostal Church)時,夢露會陪著他們。她在週日早上參加主日學,在週三晚上參加教會聚會。夢露曾經回憶,在當時每個人都會跟她談論上帝,並告訴她要敬畏上帝,不要站錯邊,要站在上帝那一邊。

夢露的母親信仰基督教科學會(Christian Science),夢露的阿姨也是,該教是瑪麗.貝克.艾迪 (Mary Baker Eddy)在19世紀創立,很多人將該會與山達基教(Scientology)混為一談。夢露在青少年時期與阿姨住在一起。然而,夢露與亞瑟.米勒結婚後改信猶太教。

1953年,瑪麗蓮.夢露與女演員珍.羅素(Jane Russel)在拍攝電影《紳士愛美人》(Gentlemen Prefer Blondes)時,她們倆人曾私下討論信仰。夢露曾回憶說:「珍試圖改變我的信仰,而我則試圖將心理分析學家佛洛伊德介紹給她。」

珍.羅素是40、50年代紅極一時的好萊塢明星,她創辦了好萊塢基督徒團契,每週一次在她家中舉行查經班,電影界許多基督徒都會參加。然而,夢露將心理分析學作為她的信仰。為了進入紐約的演員工作室,了解他們所遵循的表演方法,有人建議她應該接受精神分析。

普普藝術大師安迪沃荷所繪瑪麗蓮夢露雙聯畫。(圖/紐約惠特尼美術館)

每週看三到五次精神分析師

從1955年春天開始,夢露每週去看精神分析師三到五次,希望透過心理分析,能了解自己的心理創傷,讓身心得到療癒。但隨著與亞瑟.米勒的婚姻關係惡化,夢露變得容易焦慮、經常遲到,精神狀態越來越不穩定。當她和米勒於1961年離婚時,她對酒精和藥物的倚賴性越來越強,經常進出精神療癢院,就像她的祖母和母親一樣,深受家族遺傳精神病困擾,身心飽受折磨,精神分析無法拯救她。

荷西.德.塞哥維亞牧師評論道:「夢露在錯誤的地方尋找愛,沒有它,生命就失去了意義。」他引述魯益師 (C.S.Lewis) 在《返璞歸真》 (Mere Christianity) 書中說的話:「大多數人如果他們真的學會審視自己的內心,就會發現他們確實想要,並強烈渴望的東西,是這個世上所沒有的。即使有人承諾要將這個世上各式各樣的美好事物都送給你,但他們是不可能信守承諾到底的。」

他說:「人們往往像夢露一樣責備自己,認為自己是一位失敗者,或者把所感受到一切的挫敗,都歸咎於周遭的世界。但這些會使我們的心變得剛硬、空虛和憤世嫉俗。

夢露年輕時擔任模特兒。(圖/翻攝自IG@marilynmonroe)

效法魯益師在上帝裡面尋求新生命

荷西.德.塞哥維亞牧師建議大家學習魯益師,在上帝裡面尋求新生命。魯益師說:「如果我發現我內心的渴望,無法被世上任何事物來滿足,那麼,唯一合乎邏輯的解釋就是,我是為另一個世界而造的,一個超自然的永恆世界。」

荷西.德.塞哥維亞牧師指出,基督徒不會在今生實現他們渴望的一切,而是期待「當基督顯現的時候」全然實現,因為「你們也要與他一同顯現在榮耀裏」(參歌羅西書三章4節)。

德.塞哥維亞牧師表示,唯一能滿足我們內心渴望的膀臂,是被釘十字架的基督的雙臂。他的犧牲帶給我們一種永不令人失望的愛。那是夢露所需要的盼望,也是我們仍然擁有的希望:基督的愛,永遠滿足「有榮耀的盼望」(參歌羅西書一章27節) 。(資料來源:Evangelical Focus)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