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洪嘉蔚/採訪報導】不少長時間單身者總會無奈覺得:「為什麼遲遲找不到好對象呢?」「我的Mr./Mrs. Right到底在哪裡?」有時也可能會煩惱,「為什麼我喜歡的人,卻對我沒有感覺?」「這個人到底是不是神為我預備的?」
在教會中,有些女生會覺得教會的男生人數偏少,而他們又不太符合自己期待的標準;有些男生則覺得,女生的要求很多,既期待未來的另一半要屬靈愛主,又要經濟寬裕。這樣的盲點是現在教會中很常見的情形。然而在有意進入一段關係,但卻一直單身的男女中,往往列出的擇偶條件,也是造成無法脫單的原因。
到底怎樣的擇偶條件,才能符合自己的期待,又不會不切實際?迦拿婚姻家庭成長協會祕書長劉家富牧師受訪時表示,列擇偶條件很需要聆聽自己內在和神的聲音。
放下不切實際 把擇偶條件具象化
當很多單身者問:「為什麼我遲遲找不到好對象?」劉家富牧師說,在思考這個問題時,首先要探究到底什麼才叫作「好對象」?人往往會選擇外表看來優勢的條件,例如女生會在高與矮的男生之間,選擇高的;富與窮之間會選擇富的,人們對於「好」都有既定的期待。因此不妨換個方式問:「為什麼我遇不到適合的對象?」
劉家富牧師以過去輔導的經驗表示,曾經有一個姊妹提出的擇偶條件,是希望另一半「愛主又愛我」,但是對於「愛主」卻沒有明確的定義。於是劉牧師反問她:「既然如此,怎麼沒有考慮和傳道人相處或交往?他們都很愛主呢!」這位姊妹卻又說,傳道人平時每天都很忙碌,擔心自己跟對方沒有足夠的相處時間。
於是在劉牧師一層層詢問之下,才發現這位姊妹僅是投射了一個「愛主第一、愛我第二」的標準答案,在擇偶條件中,並沒有把「愛主」的真正意涵融入到自己的生命裡,使之具象化,因此在選擇伴侶時,自然就不完全明白自己要的為何。
而在弟兄身上,也同樣存在著擇偶條件擬列的盲點。劉牧師說,不少單身弟兄不管年紀多大,目光經常只留意最年輕貌美的女生,刻板印象覺得,就是想要找這樣的人,但是卻沒有去思考這樣的差異會對彼此帶來什麼樣的影響,甚至變成不切實際的期待。
人們總是在尋找心目中投射出的最理想模樣,但是若只是過分期待、缺乏現實考量,會發現很多時候,要符合我們條件的人是不存在的。劉牧師表示,其實有一部分是因為人際經驗太少所致。
像是我們透過電視節目或公眾人物的形象,來塑造自己另一半的理想型,或是姊妹們在教會看到一個弟兄揹著孩子,有著和藹父親的形象,可能就會投射「這個男生很有男子氣概,我也想找這樣的男生」的想法。但是往往忽略婚前或許對方並非如此,必須藉由婚姻的磨合與操練,才可能改變。「無論男女生都會想要選『績優股』,但是我們卻忘記要先了解彼此,看看對方是否是和自己有共同目標的『潛力股』」,劉牧師說。
另一半要怎麼樣才算「愛主」?
很多時候我們所期望「另一半要愛主」,這樣的條件確實很抽象。有人認為穩定落戶在教會是愛主;有人認為樂於讀經禱告是愛主;也有人認為對待身旁的人,愛人如己就是愛主。但是劉牧師表示,這些行為都是愛主所延伸出來的表現,真正的「愛主」是需要從很多層面觀察。因此從一個人是否「尊主為大」來觀察,對方是否在生活的細節上表現出如耶穌的敬虔樣式,都是可以留心的。
而單身者若希望找的另一半愛神,自己卻沒有活出敬虔的生活,自然就很難吸引到愛主的對象。劉牧師提醒,我們要將婚姻的主權交託給神,因此在列擇偶條件時也是如此。我們可以在禱告中求問神,明白神看重的部分,以評估對方是否是尊主為大、親近神、默想神的人。
另外他也提醒,千萬不要禱告後有感動,就很快地投入感情,不要因為害怕寂寞而急著交往,也應該要預備自己,不要浪費時間在跟自己目標不同,且完全沒有變動和協調空間的人身上,否則最後兩人都捨不得分開,反而容易造成兩敗俱傷。
考量優點 也要考量缺點
擇偶條件要如何符合心裡期待,又不會不切實際呢?劉家富牧師說,有一些人覺得不需要列出擇偶條件,只要「感覺對了」即可,但是這可能會因為內心有錯誤的感動,而造成不堪設想的後果。
也有人所期待的特質,和自己大相逕庭,例如:自己不委身服事,卻想找願意服事的人;想找個陽光男孩,但是自己不運動、不社交等。這些都是需要列出來檢視和評估的。
在列出擇偶條件時,我們很常會列一堆希望對方有的好品格,而外貌只要不討厭就好,但其實內心有沒有潛規則?也是需要釐清的,不然即使一個條件完全符合的對象在眼前,也會說自己對對方沒感覺。
列條件,很像是在跟神開清單,但是人有優點也會有缺點,當我們遇見了一個自己很想更多認識的對象,但是卻有一個條件不符合時,劉牧師鼓勵大家可以藉由思考跟禱告,尋求神讓我們辨明自己的想法,是否能因為這樣的狀態,捨棄自己原本在意的部分?
我們列擇偶條件會下意識的列出自己想要的,但是釐清自己「不要的」也很重要。「我們談了很多正向期待,但是負向的也不能不談」。也要去觀察自己是否也有別人完全不能接受的條件。
真實面對自己與對方
從擇偶條件中慢慢思想自己對感情、婚姻和家庭的想法,能在尋求另一半的過程中更對焦。劉家富牧師也提出五個在擇偶和尋求感情時的提醒:
一、讓自己做事多一點彈性。
從艾瑞克森社會心理發展階段的衡量來看,19歲到30歲,是很多人尋求親密關係的年紀。
但是現在普遍結婚年齡提高,人在30歲以後,進入發展的穩定期,很多事情定型了,想法也變得比較難調整,不像30歲以下的年輕人,想法上比較有彈性。因此在擇偶時,應該試著拋開「為何對方不能接納我就好?」的想法,而是要真正去考量、保有一些彈性。
二、增進現實生活的人際關係。
「上帝不會突然讓一個好的人選從天上掉下來,一定要自己先走出來。」劉牧師說,很多時候弟兄姊妹專注在教會的服事,如果沒有適時地走出去,就很難有與他人相遇的機會。
三、列擇偶條件也要有彈性
人到不同的階段要再次審視自己所列的擇偶條件,把過時的、不切實際的拿掉。像是有人出社會後,希望找收入比自己高,但是隨著工作穩定,有了經濟能力,可以試著修正成跟自己不相上下就好。劉牧師說,列條件時也可以適時請信任的輔導或長輩,針對自己所列的擇偶清單給一些建議。
四、與其被動等待,不如積極預備
在預備自己的階段中,可以看兩性相關的書籍、參加活動講座、和已婚的恩愛夫妻聊聊婚姻生活,也要禱告求神幫助我們,把適合的對象帶到自己的生命中。接著就要積極去觀察身邊的人事物,不然,就會忽略神的心意。
五、如果有過去的傷痛要妥善處理
帶著以前的傷痛找對象十分不容易,情形嚴重時一定要尋找諮商的幫助,千萬不要因為害怕心裡的空缺,便找一個人填補,否則可能會成為另一個「生活地獄」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