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近日,台灣社會接連傳出性騷擾事件,從政壇、職場延燒至校園。台北市議員曾獻瑩今天(6月9日)召開「兒少性騷擾恐嚴重低估,預防從小開始」記者會,會中引用衛生福利部今年5月公布的「2022 年的性侵害及性騷擾案件受暴人數」數據,發現0-18歲的未成年性侵害案件共有4,809件,占57.2%,但性騷擾案件僅213件,有不小的落差,質疑兒少性騷擾案件數字恐嚴重低估,應從家庭教育下手,預防兒少受性騷擾。
兒少不了解性騷定義 浮出檯面恐僅冰山一角
本身是國中生家長的曾獻瑩表示,很多國中小的孩子其實並不了解性騷擾的定義,也不知道該向誰申訴;但2022年教育部通報的兒少性騷擾統計數字,高達2,458件(國小589件、國中1, 091件,高中778 件),而這可能還只是浮出檯面的冰山一角。
曾獻瑩舉例,他就跟青春期的孩子分享《必須說出的祕密》這本關於防治性騷擾的繪本,故事中的小男孩被城堡內的男爵觸摸身體私密處,並警告不可洩漏出去,否則就要他的媽媽會失去在城堡內的工作。但因著小孩的媽媽從小就灌輸兒子性平觀念,也鼓勵孩子勇敢檢舉男爵的劣行。曾獻瑩說,這其實就是在校園及職場常見的「權勢性騷擾」,對孩子來說是很接地氣的防性騷機會教育。
曾獻瑩指出,從衛福部的調查,6-12歲性侵案件的加害者以直系親屬、同學、旁系親屬、手足等較多,12-18歲性侵案件的加害者以男女朋友、前男女朋友、網友、同學較多;家長要幫助孩子有身體界線意識、孩子遭遇性騷也知道可以向父母敞開告知,建議父母須加強陪伴及了解孩子交友狀況,避免單獨出遊或共處一室,孩子的網路交友情形更需特別注意。
與會的專家學者、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副秘書長謝慧燕則指出,騷擾到性侵有一個歷程,兒少階段的孩子在面臨他人不當的言語及肢體動作時,雖然可能會產生一些疑惑、不安、挫敗的複雜感覺,但因為「對性騷擾的定義不清楚」、「沒有身體界線清楚意識」、「保護自己意識不足」以及「不清楚申訴管道」等因素,未必能及時向外求助,這時家長是保護子女守護自己身體界線,避免在校園及生活中遭到性騷擾的第一道防線,
父母的接納與陪伴 是孩子安全表述的基礎
她建議父母,可藉由繪本及情緒卡的輔助,陪伴孩子表達情緒的感受,幫助孩子在面臨師長及同儕出現讓自己感到不舒服的言語及行為時,可以有能力以語彙來陳述自己的情緒波動,受到傷害時的多重的複雜情緒,適時覺察可能的校園性騷擾,防微杜漸,從小向不當肢體接觸及言語霸凌的性騷擾說「不」。
謝慧燕說,以校園性騷擾為例,對於未成年的孩子來說,他們常沒有辦法第一時間表達自己不舒服的感受,一來是害怕說出來後,會被大人罵,另一個就是被性騷擾會讓孩子覺得內疚、羞恥,甚至是自責。這時父母要洞察及接住孩子混亂不安的情緒。
她建議家長平常則把握時間固定跟孩子聊天,建立信任,讓孩子知道他的情緒是被接納的,就更容易抓住孩子裡面不舒服的感覺,然後再來梳理、引導孩子能夠有效而精準的陳述,及時求助。教會也可以在主日聚會或是舉辦專題講座,為孩子進行防止性騷擾的增能課程,相信能幫助很多兒少免於被性騷擾的恐懼。
與會的台北市教育局綜合企劃科科長李素禎則回應,國中小學齡的兒少若在學校感到被性騷擾,可向導師或是學校的任何一位師長報告。學校依法必須在24小時之內通報教育局,並在3天內召開性別教育委員會行調查。
小朋友要學習勇敢向性騷擾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