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信德(牧師、播種國際事工台灣分會執行長)
「在教會是一個我,在職場上又是另一個我……」不曉得你會否有如此的人格分裂狀態?你知道〈撒母耳記〉其實是與職場很相關的故事嗎?更廣泛地說,整個聖經現場就像是個職場──這跟我們過去用很「宗教」的想像來思考聖經世界,截然不同。
「徵才」一直是企業關注的議題,公司要選人,那麼聖經怎麼看用人或識人?在聖經裡面,上帝是怎麼選人的呢?本文特別聚焦「識人」這個主題。
職場透過背景和績效判斷人
企業要對人做判斷其實不太容易,通常識人的目的,是因為我們缺人,為了要用人,所以聘人。這是一個很公司導向的用人思考。那麼作為基督徒,如何能在高度商業競爭的時代,實現「成全人、以生命為導向的培育人才」?它需要一個浪漫、有終極目標的眼光。
一般職場識人的過程,通常是經過了試用期後,任用和訓練員工,把他培育成儲備主管、中高階幹部能帶領團隊,最後這個人退休。而對人資主管來說,大抵會先從一個人的背景來看(knowing),然後透過你在職場的所做(doing)來評估你可否被升遷。
可是從「人的連續性」來看員工,一個人的「所是」(being)才會是我們作為一個人、從小到大最連續、關鍵的地方。而職場能否使我們像個人?職場能否幫助我們的being,讓「我」這個作為人的存在能更成熟?這是人們很期待在公司可以經歷到的。
主管通常會很期待看到有好奇心的人,或稱T型人、X型人,他永遠對新的知識抱持開放態度,而且有洞察力。他也能蒐集資訊、願意投入所蒐集到的成果,並說服人,最終有決心執行。在職場裡,這些特質的人最容易被主管注意。
「以色列公司」失敗的領袖們
但是聖經怎麼談識人呢?撒母耳記告訴我們,先知撒母耳年紀老邁時,要立兒子接他的「公司」。公司的「前老闆」是祭司以利,以利的兩個兒子是不好的「員工」,所以,當以利想交棒給兩個兒子,以色列百姓和上帝都不喜歡,於是上帝換成使用撒母耳。
結果撒母耳「接了公司」之後,撒母耳也想交棒給他兩個兒子。其實這兩個兒子也不合格;以利的兩個兒子搞宗教路線,撒母耳的兩個兒子搞政治路線,凡事怎麼搞都搞不好,那怎麼辦呢?
上帝在這麼辛苦的過程中,才開始寫撒母耳記,才開始讓撒母耳學習作領袖。上帝要撒母耳帶一個徒弟,就是掃羅王,可惜掃羅的故事也不太成功。
從人的角度看,撒母耳修身勉強可以,齊家卻明顯失敗,這樣的人憑什麼治國跟平天下?我們經常如此期待一個領袖有各樣的好表現。然而當你把這個放大鏡聚焦任何一個基督徒身上,可能都會失望。
很多人看聖經,希望看到成功的故事,但撒母耳記讓我們看到從帶兒子到帶掃羅,接連不斷的挑戰。掃羅很優秀,撒母耳很用心帶領他,也認真陪伴他。可是就像在職場,主管認真帶領,員工不一定會讓你帶領;叫他不要做的事,他會偏去做;一定要他做的事,他又未必做得到。
選人,我們通常會選最優秀的人,可是「優秀」卻難以定義;學歷是個優秀的指標,但肯定不代表全部。在職場團隊當中,我們對於人或某個專業有既定的期待;我們期待人能夠完成應盡之責,但他們不一定能夠達標──如果一個人不能達標,要嘛調部門 ,要嘛就資遣他。
上帝選人未免「尺度」太寬?
那麼上帝是怎麼看掃羅呢?上帝起先揀選掃羅,但是他沒有做好,上帝就要把他換掉。反而是撒母耳不忍心、不放棄,撒母耳記上十五章提到,撒母耳就一直為掃羅禱告到他過世。但是也沒辦法,上帝說要換人,他就知道要換人。這件事在基督徒的職場旅程裡面,肯定要從聖經的真理去學。主管該出手的時候,還是得出手。
上帝不讓掃羅繼續作王,但是對掃羅的保護其實沒有少過。掃羅或許不會「繼續留在這間公司」,但若場景換到現在,掃羅可能因為他在這間公司聽過耶穌,上帝的恩典跟保守還是會在他身上。
問題就在於,他有一些瑕疵或困局無法改變。撒母耳記接下來寫到掃羅去交鬼,這就像牧師去廟裡拜拜一樣荒謬。當掃羅遇見撒母耳的魂魄後,為著所聽到的宣判嚇得全身無力,反而是那招魂的婦人為掃羅預備食物,以加添他的心力。
在每個人漫長的人生旅程,職場永遠只是一小部分,而我覺得公司好像扮演了一個角色,要把上帝帶進不同人的生命。
人們當然不一定得在某間公司待到退休,但是公司可以成為一直在撒種的地方,讓人能夠認識那位不管你表現好壞,會一直保守你的上帝。不管你的個性要不要堅持、改變或不改變;不改變的故事像掃羅,願意改變的故事就像大衛,他們都可以繼續被上帝保護。
撒母耳帶了兩個徒弟,一個是失敗的掃羅,然後他帶領大衛有成功嗎?大衛也有點難評價,因為掃羅既聽也不聽上帝的話,他不聽上帝的話主要有兩次;若大衛要算失敗跌倒的次數,必定不會輸給掃羅。
如果說,掃羅人生最後一件荒謬事是交鬼,大衛的人生後期比《後宮甄嬛傳》還荒謬。
他在晚年,命令最厲害的左右手、元帥約押去幫他數點人數,連平常做壞事的約押都看不過去,跟他說這個事情不可以做。但大衛的意思是「叫你做你就做」,結果大大得罪上帝。最後,大衛在臨終前還不忘囑咐兒子所羅門去幹掉約押。這就是大衛。
可是聖經形容大衛是一位「合神心意」的人──難道,上帝不喜歡直接的邪惡,還喜歡比較詭詐的邪惡嗎?其實不然,上帝是看到大衛的內心。但上帝是怎麼看人的呢?怎麼會說大衛是合祂心意的呢?
我們很喜歡蓋棺論定,論一個人的成就,看他死後留下幾棟房子、社會地位或貢獻。但是上帝看人跟我們不太一樣──光是看撒母耳、掃羅跟大衛,就會發現上帝的「尺度」其實是很寬的。
人們無法想像,上帝怎麼會選這樣的人「來當祂公司的員工」?上帝是全知的,祂應該知道掃羅的為人和終局,既然知道他最後會失敗,又為何會揀選他?上帝自己當人資主管選材,怎麼會選了這個人又犯錯,最後又不用他?
上帝選人是醫治與陪伴的過程
世人對於什麼是正確的用人,都是結果論;有賺錢就對了,沒賺錢都不對。但是上帝用人的思考跟我們截然不同。上帝看重過程;上帝對人的判斷不是用他,就為了讓他對公司有貢獻,不只是這樣。
上帝為什麼起用掃羅進入以色列這間「公司」?上帝用他的目的,其實是陪伴這個人的生命一段過程。我比較喜歡用的是「醫治」的概念。神邀請掃羅加入祂的公司,不在乎這人可以對公司有多大的貢獻,而是透過這個過程來醫治他。透過這個被陪伴的過程,我們的生命其實是可以慢慢地被醫治。
至於看完診後、領完藥,是否按照醫囑按時服藥,就要看這個人本身,不在於醫生。因為掃羅不太遵照上帝的意思,不服藥,所以會繼續生病。
上帝真正有興趣的是我們這個人
或許我們不會二、三十年都在一間公司,可是上帝真正有興趣的是我們這個人,從knowing、doing到being,就是上帝在我們生命當中最有興趣的。我們成為一個被上帝不斷模塑、充滿的人,不論我們在公司的年資有多久。
上帝就像是個無可救藥的浪漫主義者。創世記第一章在描述祂怎麼看這個世界。上帝每一天做完事情,都感覺良好的說,祂每天的工作是好的。
然而對我們來說,在職場所見往往是不完整的、有缺點的人。為什麼上帝看人跟我們看人不一樣?撒母耳記說:「耶和華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
可是上帝看到的內心,指的並非這人的內心如白紙一樣純潔、童真。上帝看到的是這個人有祂的形像,因為我們是按照神的形像造的,神看到我們可以越來越像祂。好比父母看初生的孩子,怎麼看都覺得好可愛,那是因為親自生下他。而我們每個人其實都值得這樣被看待。
對於職場基督徒來說,雖然你的主管不一定是這樣看你,可是當你身處在這間公司的過程,你可以跟上帝學一個無可救藥的浪漫主義。你可以這樣看自己,或許你現在表現得不盡理想,但知道自己是照著上帝形像所造的。
在工作達到一定的表現是好的,可是上帝看我們的生命是一個整體。職場不是我們生命的全部,但卻會是極為重要的場域,讓我們遇見那位塑造我們全部生命的上帝。在這個過程,我們會越來越像一個完整的人;這個完整的人包含著我們的不成熟、不完美。
然後我們慢慢地可以不用藏了,因為主管其實都知道我們不太好、沒有那麼優秀。但是當我們明白「這就是我」,那就可以更有勇氣地跟主管討論「你對我有什麼建議嗎?」
生命的成長其實是當我能夠與自己的缺點「直球對決」,我就會有機會在這個職場成長。我可能還是沒有辦法完全滿足,可能我的特質跟這職場沒有完全符合;但是在上帝的眼中,公司存在的目的,不在於用業績來評估你是不是卓越的人,而是引導你看見,你是一個完整的人。
如果這個「完整的人」是我們成為人一生當中可以經歷的祝福,那我覺得上帝給一間公司的任務就達成了。不管公司的規模大小,在這裡工作的每一個人,都有機會遇見神眼中那個完整的自己,這才是最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