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摩希
根據許多輔導青少年的數據顯示:親子溝通是孩子眾多壓力的來源之一,有時更甚於同儕與課業。不少父母苦惱於「孩子不說啊!」、「講沒兩句就鬧脾氣!」等無法溝通的現狀。雖然孩子的態度可能需要調整,但身為擁有比孩子更多人生歷練與能力的成人,該怎麼負起責任,搭建起親子溝通的良好管道呢?
走進孩子的心 從「懂他的感覺」開始
有沒有發現?當孩子仍在牙牙學語時,不管他表達的我們懂不懂,我們總會按著耐性、願意花時間去理解,然而,當孩子長大後,我們卻反而經常沒耐心聽他們說話,尤其面對青少年,孩子開始有顯明的主觀意見與想法,在大人看來或許有些天馬行空,或與我們的期待大相逕庭,使我們興起控制他們按自己想法而行的念頭,然而,這卻是扼殺親子關係鋒利的刀。
想要收刀入鞘,只要願意傾聽並做到不打斷孩子的話就能達到,接納孩子表達內容的不完整或不成熟。資深課輔老師,也是現任專職心理諮商師陳志恆表示,當你願意同理孩子的情緒,對他們說:「我懂你的感覺。」孩子因為被理解,而更願意敞開心房分享或聆聽我們的建議。
隨著孩子成長 父母角色也要適時調整
婚姻家庭、青少年專家洪英正說,當孩子進入青少年有自我意識時,他們已不再是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幼兒,與孩子相處時我們也需要調整自己的角色,這時期的我們比較像老師或教練,雖生活在一起,卻不能緊迫盯人。
引導式溝通三步驟 讓孩子願意聽你說
如何與逐漸長大的孩子溝通,採用引導式的溝通,簡單三步聚,不只能搭起對話橋樑,更能使彼此感情更靠近:例如當孩子想要選擇與自己期待不同的學校時,我們可以這麼做:
一、讓孩子說完 再幫他歸納重點
當孩子在分享時,要盡可能做到不打斷,並同理他的情緒,再來即是幫助孩子歸納重點,因為孩子並未受過專業表達訓練,自然無法完整表達,歸納重點不僅幫助我們不曲解他們的意思,使雙方能在同一個頻率上,也讓孩子感到被尊重。
二、找到孩子想法可行之處 並加以肯定
孩子的想法一定不會完美或符合我們期待,但一定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例如他已查詢所要報考科系的未來出路有哪些,相關職業的薪資水平等等,即使資料尚未完備,但能否肯定他正努力裝備自己,並預備迎接未來的挑戰呢?這樣的精神絕對值得讚賞!
三、「引導」勝過「指導」 小孩學獨立、大人學放手
若孩子的想法趨於成熟,確實也適合他,我們就幫助他完成想法,但若有可以調整的地方,以「提問」引導的方式來建議,會比直接指導或否定能讓孩子接受。
可以讓孩子知道,我們可以協助的項目,以及他自己必須獨力完成的部分,各是哪些,這樣的合作模式,如同教練一般,既能鍛鍊孩子的獨立與責任感,我們也能在當中學習放手,引領孩子邁進未來的同時,也為彼此情感增溫。
在孩子不同階段、提供不同的幫助,也在孩子需要獨立時適時放手,是身為父母該盡的責任,也是最大的成就。
我們也曾是孩子,也曾覺得不被父母理解,因此,更需要留意在面對孩子時,是否承襲了父母的教養與溝通方式,讓自己的孩子也經歷溝通上的困難和壓力。然而,也毋需緊張,當我們願意先調整自己,孩子必能有所感受,當親子間不再對彼此感到抗拒與無力,溝通便能有好的開始! (果子傳媒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