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汪純怡/編譯】聖經處處是故事,然而,我們傳講聖經故事卻有很多不當的方式。上帝藉聖經故事賜給我們滿滿祝福,每個故事都顯示了上帝的心意和祂的屬性;每個故事都是為了將我們的心引向上帝,激發我們對祂話語和對祂屬性的信心。既是如此,我們怎能搞錯呢?
基督徒作家及聖經部落客彼得.米德(Peter Mead)在《福音焦點》網站(Evangelical Focus)指出了七種不當處理聖經故事的方式:
1.跳過
就是先假設然後忽略。我們很容易假設每個人都知道這個故事,然後就跳過講述,並將全副精神放在講解這些故事的神學思考上。
為什麼要假設每個人都知道這個故事?為什麼要假設我們的解說比故事本身更有價值?即使人們都知道這個故事,也要照樣講述它,讓上帝的話語在你的聽眾心中動工。
2.倒裝
這是異端的方式。我們很容易誤導聽眾,最後不小心變成在傳講異端。例如,路加福音十九章1到10節撒該的故事中,我們很容易說撒該是先在第8節主動做了承諾,然後耶穌才在第9節確認了撒該的救贖,這就使人誤以為:「哇!我們得救是因為自己對上帝許了承諾。」
然而事實上,耶穌在第5節就已經主動拯救了撒該,第8節撒該慷慨大方說要把所有一半給窮人、訛詐了誰就還他四倍,這是對上帝恩典的回應,而不是得救的先決條件。
3.道德化
這是屬肉體的方式。因為每個人都會自然而然的想以某種方式,為上帝做些什麼、從上帝賺取些什麼,所以總是很容易跳進美國講道學教授布萊恩•柴培爾牧師(Bryan Chapell)所說的「致命的『要』」:要像那樣、要做到好、要有紀律。
在撒該的故事,第7節講到眾人抱怨,如果用道德化的方式處理就會講解為;「那就讓我們不要像那些人吧」、「我們都不要抱怨了」。這一節在整段中有其用意,但那種小小的生活教訓並非其本意。
那節經文是為了強調耶穌為撒該做了何等奇妙的事,而不是為了教我們要有好行為。
4.講課
就是像歷史文化課教學。我們可以運用文化和歷史的觀點,將聖經故事講得栩栩如生,但不需要過度剖析。
例如,當時稅務系統如何運作?中東的好客文化如何在耶穌經過村莊時接待他?耶利哥城的桑樹究竟在哪裡?
點出聖經故事中的亮點,然後繼續講故事,而不是從故事中的細節發展成一系列歷史考古課。
5.過度劇透
就是破梗。同樣在撒該的故事,過度劇透就是還在1到4節時,就先說重點是「耶穌來拯救失喪者」,其實,這個故事要到第10節,才會以驚喜的方式說到這個重點。
這整段經文都在告訴讀者,撒該為了要見耶穌有多努力,然而其實耶穌才是作成救恩、尋找失喪及施行救贖的那一位。為什麼要在一開始就先講結果呢?應該照著經文脈絡走,就如同不要先把笑話的笑點講出來。
6.平淡無奇
就是毫無生命的劃分大綱。還是用撒該的故事為例,你可能平鋪直敘的分了幾個大綱:耶穌尋找失喪者、耶穌拯救失喪者、耶穌安慰失喪者。
米德說,他在寫到這些大綱時,自己都覺得無趣,雖然這些重點完全正確。聖經故事確實有不同的發展階段,但不代表講道是要用這種平行的要點,將其邏輯進程分解出來。
提綱挈領是可以,但要在其中注入一些活力。
7.失焦
就是一路上講了太多故事。撒該的故事如果講的好,是一個扣人心弦的小故事。但如果在每一個轉折點都引發你去講別的故事,你就失去重點了。
像是說,「我知道就有一個稅務員怎樣怎樣」、「我也有個矮個子朋友如何如何」、「我曾經有很有趣的爬樹經驗……」、「我記得在1987年那年有一群抱怨的群眾……」等。
舉其他例子要儘量簡潔,這樣才能讓焦點保持在聖經故事的主軸上。
我們還可能用哪些方式不當地處理聖經故事?聖經故事對傳福音的人來說,是一個夢想,讓我們學習正確傳講聖經故事,讓故事本身在聽故事的人心中做那奇妙大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