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5 天路客

《新舊約的預表》 與神同行直至榮美 ─「以利亞升天」的預表意涵

檢舉
于禮本 于禮本 追蹤
以諾、以利亞和耶穌升天,三者無非是我們行走天路的生活態度指引;在日常裡緊隨神旁、凡事忠心、願付代價、並盡心神國事工的承傳,讓後繼者得以在前人所留基礎上走得更穩更遠。

◎于禮本(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副教授)

先知以利亞高潮迭起的經歷、所行大能神蹟、堅持真理勇於諫言的魄力等,讓他成為一位形象鮮明的人物。在新約中,耶穌用他來比喻在亂世裡為彌賽亞預備道路的施洗約翰(馬太福音十一章10節);在耶穌變容時,他亦參與談論基督的受難救贖(路加福音九章30-31節)。上述種種,都讓釋經者常把以利亞與耶穌扣合在一起。

早期教父結合以利亞與耶穌升天
也因此,以利亞的生平成為受青睞的藝術題材,而其中又以「以利亞升天」(列王紀下二章1-12節)出現最早、流傳最廣,反映出早期教父們視「以利亞升天」為耶穌復活升天象徵的詮釋傳統。

「以利亞升天」的主題自西元三世紀起,出現在地下墓室壁畫與石棺浮雕;不僅因為此內容暗示了耶穌戰勝死亡、復活升天,也流露出信徒對死後復活的盼望。

圖1. Ascension of Elijah, sarcophagus in the mausoleum of the Anicii, late 4th century; Louvre

此時的藝術家常沿用古典藝術傳統裡駕駛尊貴四馬馬車(quadriga)的太陽神(Helios)形象來描繪駕著散發光熱「火車火馬」的以利亞(列王紀下二章11節)(圖1);在馬車下方,不時可見同樣挪用自古典藝術裡拿著蘆葦桿、斜倚水瓶的擬人化「河神」元素,來暗示升天地點的約旦河岸(圖1)。此外,藝術家也透過以利亞轉身遞袍給以利沙的動作,帶出事件的子題:神國使命的傳承

具象表現神用旋風接以利亞升天
西元五世紀的聖撒比納教堂(Santa Sabina Basilica)木門浮雕則呈現第二種表現類型(圖2)。衣袍飛揚的展翅天使舉臂指向前方,右手以鉤杖扣住先知的手臂,帶著他向天飛去。

在此,經文裡未提及的「天使」與「鉤杖」元素分別巧妙地轉譯了「耶和華要用旋風接以利亞升天」(列王紀下二章1節)文句裡難以具像化的旋風、大能氣勢,與「接引」的意象。騰空的以利亞仰臉與天使對望,高舉的左手與天使手勢同向,營造兩者同速與同心的視覺聯想。下方筆直站立的以利沙舉臂拉住老師的衣角,形塑朝天上升與駐留在地兩個情境的對比。

左起:圖2. Ascension of Elijah, Basilica of Santa Sabina, ca. 430-32, Rome 圖3 Ascension of Christ, Basilica of Santa Sabina, ca. 430-32, Rome 圖4. Ascension of Christ, Basilica of Santa Sabina, ca. 430-32, Rome(Photo by Nick Thompson)

此木門的二十八幅浮雕(部分損毀)在順序安排上別具巧思,「以利亞升天」位於兩幅「耶穌升天」下方;第一幅敘述性的「耶穌升天」充滿戲劇性與動感(圖3),人物姿勢、線條走向、整體構圖等,都在視覺上連結了右下方的「以利亞升天」,進而環扣兩者在意涵上的預表關係。

第二幅象徵性的「耶穌升天」位於「以利亞升天」正上方(圖4),整體構圖顯得莊嚴沉靜,地上三人分別象徵猶太族群宣教的彼得、外邦族群宣教的保羅,以及象徵「教會」的擬人化女子,在此以馬利亞代替之。

聖撒比納教堂(Santa Sabina Basilica)木門浮雕

第二幅「耶穌升天」與「以利亞升天」的上下對應位置安排,反映了教父聖安博修(St. Ambrose of Milan, 339-397)對「以利亞升天」的詮釋:「教會」完成宣教使命後的光榮被提。早期發展出的這些圖像持續影響至二十世紀,僅若干細節稍有變動,如馬匹被賦予翅膀、火球般的車輪、火紅光圈或彩虹繞著駕車的以利亞等。

凡爾登祭壇(Verdun Altar, 1181)排列原貌。

加入以諾升天互相對照
「以利亞升天」與「耶穌升天」的預表性配搭雖在早期基督教藝術中已有例可循,但自十世紀起,「以諾升天」(創世記五章21-24節)成為此主題的新增對照;自十二世紀開始,用多個舊約場景來預表耶穌生平裡的核心事件終成流行,如凡爾登祭壇(Verdun Altar, 1181)裡縱向排列的「以諾升天」、「耶穌升天」,與「以利亞升天」(圖5)

圖5.(左起)Ascension of Enoch, Ascension of Christ,  Ascension of Elijah, Verdun altar, 1181; Klosterneuburg, Austria

在內容上,以諾與以利亞是聖經裡第一位與第二位肉身被神接回的人物,這兩個場景共同預示了肉身復活升天的耶穌。在圖像上,三個場景卻各有不同的強調重點,互為對比與補充。

「以諾升天」裡人與神的對望、攜手行走,勾勒出常態的跟隨同行;「以利亞升天」聚焦師徒間的傳承剎那;「耶穌升天」裡的耶穌僅餘露出雲端的腳,主角是留下背負大使命的門徒。神與人的關係、師徒間的責任擔當,門徒作為見證人等多層次意涵,被統整在此系列升天場景裡。

圖6. Michelangelo, Separation of Light from Darkness with the Ascension of Elijah medallion; Sistine Chapel, 1511; Vatican

時至文藝復興,藝術家米開朗基羅在西斯汀禮拜堂的創世記天頂壁畫裡也巧妙地置入預表象徵內容。位於聖壇正上方的天頂壁畫是創世第一天的「上帝把光暗分開」,在其上方與下方的小圓框則分別描繪「亞伯拉罕獻祭以撒」與「以利亞升天」(圖6),不但呼應下方的聖祭禮空間,也環扣「光與暗」的連結,指涉代罪羔羊基督的犧牲驅散了黑暗權勢,並在死後復活,榮耀升天。

不僅如此,「以利亞升天」裡的「使命承傳」子題在此有其時代脈動意義,影射了壁畫的委託者教皇儒略二世(Pope Julius II, 1503-1513在位)在當時的政教震盪中,為自身承傳教會權柄正統性的辯護。

三位行走天路與神同行典範
以諾在生兒養女的日常中「與神同行」,與神親近成為其人格與生命特質,讓一切看似平凡的,有了非凡的實質;人子在世,更展現了與父同行同工的典範。以利亞升天的轟烈流露一絲「升天」的震撼,或許也相應了這位忠僕在黑暗世代裡為神盡忠所遭苦難的強度;人子更是降卑在世,全然完成父所託以榮耀神,父也高升子與祂同享榮耀。

這無非是我們行走天路的生活態度指引;在日常裡緊隨神旁、凡事忠心、願付代價、並盡心神國事工的承傳,讓後繼者得以在前人所留基礎上走得更穩更遠。

同樣身處震盪時代的我們,每每疲憊時,是否仍有腳踏荒涼、遠望未來榮美的信心、勇氣與眼界?不妨將耶穌的復活升天時時刻劃眼前;祂在親歷各式人間苦難、付上最大代價為我們受死後復活升天,如今做為能體恤我們一切軟弱的大祭司,日夜不歇地在父神施恩寶座前為我們代求,用憐憫、恩慈與拯救大能覆庇我們。

這樣的應許與事實是我們汲取力量的泉源,因為深知祂全然理解,樂意在困境中為我們擺設祝福滿盈的盛宴,與我們伴隨同行、如雲柱火柱般的前後守護開路,供應超乎我們一切所想所求,領我們安抵祂歡喜預備的最好出路。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

2024-11-22 基督教論壇報 / 靈修禱告
原諒仇敵還是秋後算帳?
2024-11-22 基督教論壇報 / 愛家真情
爸爸的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