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校長張睿銓回彰化辦實驗學校 引導孩子自然沉浸式學習找到自身價值
2023-07-08 基督教論壇報 / 專題報導

非典型校長張睿銓回彰化辦實驗學校 引導孩子自然沉浸式學習找到自身價值

檢舉
鍩虹潱鏁欒珫澹囧牨 記者 李容珍 追蹤

【記者李容珍/採訪報導】「我為什麼要上學?」本身是第四代基督徒,國中讀資優班,卻不認同升學制度的彰化北斗鎮基石華德福實驗學校校長張睿銓,帶領學校秉持孩子的過去、放眼未來的精神,與家長和社群攜手合作,引導每個不同階段的孩子以自然沈浸式的學習成長,讓孩子自動願意來上學!

曾經在TED平台受邀分享的張睿銓校長,可說是位「非典型校長」。他專長於詞曲創作、音樂表演、音樂製作、文化評論、英語教學,在大學英文系教書15年,還曾推出自我創作專輯《出走》(Exodus: Retrospective and Prospective),甚至榮獲美國「2020 Just Plain Folks Music Awards」最佳Rap專輯的榮譽。

詩篇一二一篇8節投入教育背後力量
來自彰化員林,國中讀資優班的他,卻不認同升學制度,自認不是典型的「好學生」。他相信孩子的教養方式,不會只有一個準則。3年多前他回到彰化,就想用「校長」這個身分,廣邀在求學之路上和他一樣很不典型,但對教育還有夢的教師,一起來讓發展不一樣的教育,最重要的是用各種方式因材施教,啟發孩子學習的興趣,讓他們適性發展,找到自己的興趣所愛,也使上帝給他們不同的恩賜能夠發揮。

張睿銓校長(圖/張睿銓臉書)

「你出你入,耶和華要保護你,從今時直到永遠。」詩篇一二一篇8節對張睿銓校長投入教育工作有很大影響。張校長說,耶和華就像我們的老師,祂會保護我們,一直愛我們到永遠。他也祈願實驗學校的孩子面對老師的時候,也能感受到愛的力量。雖然老師不是神,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願意耐心陪伴、支持他們,直到他們學有所成,這就是老師最大的欣慰。

他回想自己讀國中的時候,對於上學、考試就有很多疑問,也有很多的反抗,不是一個典型的好學生;但是當他發現哪些學科是有興趣或是有用的,他就會靜下來,好好花時間、專注地研究,而且是認真地去學,英文就是其中之一。

領悟到學習訣竅影響日後教學
過去學校從國中才開始教英文,他記得上第一堂課時,國中老師還沒開始上課,就直接考試,考試的成績當然就不理想。他那時候卻覺得奇怪,為什麼像他這麼聰明的小孩,為什麼英文會考得這麼差?後來他就花很多時間跟精神投入學習。到了國二,他才開始真正掌握到英文學習的訣竅──就是「只要願意投入,就可以改變(或是做到)某件事」。

這個想法也延伸到後來他個人的教學,面對學生的時候 他就傾向用鼓勵,引導學生去發現自己想學的東西,知道「趣味在哪裡?」如果孩子可以發現,其實老師就不用大費周章,孩子自己就會主動學習。

各種學科圖像思考 帶出更多創意
談到為何投入實驗教育?張校長說,他從美國回來之後,先在大學英文系教書,到2019年總共教了15年。當時他有一些感慨,就是即使自己對教育有很多的想法,也很喜歡用不同的方式去教學,但是面臨到大學生很多學習習慣難以改變。於是他慢慢思考,有沒有可能從中學開始試試看?後來就有機會接觸到華德福實驗教育機構團隊。他們本來是一個自學團體,因著他的加入,開始認識政策的改變,包括實驗教育三法,而決定立案升格為實驗教育機構,變成現在的實驗學校,專門招收國中小學生,至今張校長也已工作快四年。

張睿銓校長說,學校希望提供不囿於升學思維的全人教育。由於孩子比較擅長圖像思考,因此學校強調藝術、音樂,還有與大自然互動。他認為藝術可以帶領其他不同科目的學習,所以在不同科目,包括數學、科學、物理、化學、歷史,甚至語言的學習,都很強調畫圖的能力,也就是把孩子學習到的東西,用圖像去表現出來;從學習認知上,會影響到創意的發揮。

孩子們學習對環境友善的自然農法。

譬如數學教阿拉伯數字的時候,會鼓勵孩子把這些數字,用自己想像的形狀畫出來。學生可能就會畫一枝筆,有的會畫一棵樹,來代表1的形狀。2也許就會畫一隻看起來像是2的飛鳥或是鵝的形狀,幫助孩子們記憶。不像過去的學習方法,老師說「2該怎麼寫?」然後就是一堆空格的練習寫字。

張校長坦言,有些孩子在體制內學校很難適應,所以會來到實驗學校。他們希望透過學校的教育去改變孩子,讓他們得到適性發展。雖然不是馬上改變,但是老師會用時間和耐心來面對孩子,去包容、理解和陪伴孩子成長。所以這些孩子來到他們學校,通常會有挺顯著的改變。

帶孩子到自然界認識形狀
他也表示,學校一班學生不超過10人,對孩子來說,比起一般學校班級一班二、三十人,可以得到更大的關注。老師花在學生身上的時間也相對較多。學校整體方向,不是以升學為主要考量,雖然有成績數字,也不是只注重分數,還會有其他比較多元的練習和學習評量方式;老師也花很多時間,與家長一對一對談,這也是一般體制內的學校老師較難做到的。

張校長說,他們會針對學童每個年級特定要學習的重點和內容,對應到他們身心靈成長的不同階段。譬如,低年級學生學習物品的形狀,在體制內的教育,就直接教出三角形、四角形或圓形的形狀,通常從書本上的圖片認知。但是他們學校的做法,則是帶學童到自然界,譬如到果園、森林,帶孩子去觀察,在大自然界有沒有辦法找到哪些是圓形或是三角形的東西?有時候看看天空的雲,看起來像什麼形狀?讓孩子發現,原來大自然其實就已經有這麼多的形狀,甚至是有顏色的,這會讓孩子印象深刻。

品格教育融入生活 分享創世記故事
雖然他帶領的不是基督教學校,但對於品格教育中的正義、慈悲、關懷、感謝⋯⋯都存在上課和生活中,而不光是言教上。譬如中午會有謝飯的禱告;他們會用說故事方式,讓孩子學習,甚至會有一個月四週的上午,利用一小段時間,連續講創世記故事。當然也講《格林童話》或是《伊索寓言》等。

「很多在體制內長大的孩子缺乏自我」,張校長指出,很多孩子為了考試而生存,問他們喜好是什麼也不清楚。因此,他們從孩子進到國中,就會鼓勵孩子思考自己要開創什麼樣的未來?教學內容設計會幫助孩子們去尋找答案。

溪州鄉旺來院子舉辦兒童台語故事屋後,進行繪畫活動。(圖/基石華德福實驗學校臉書)

國小畢業前 自行規劃戶外挑戰
譬如孩子從六年級開始,自己規劃戶外挑戰,通常是背著背包爬山,自己下廚,在荒野過夜。不論是帶隊老師或孩子,都要想辦法走完行程。過程中他們會面對挫折,可能體力不支走不下去,需要休息停下來,再想辦法趕快恢復體力;或是走錯路、迷路該怎麼辦?過程中讓孩子學習成長。

孩子們終究會畢業、離開學校,他們是否能看到自己未來想要做什麼?張校長說,當學生們畢業離開校園後,要與人互動,成為社會的一分子,不是成績好就夠了。因此學校希望孩子在校的時候,可以做好預備。

他說,孩子也會遇到挫折,未來回到體制內求學或是進入大學,面對的挑戰和競爭會更現實,可能會失敗;或是很多事情的發展不如預期,反應會很大,他會鼓勵孩子面對。

學校以了解孩子的過去、放眼未來的精神,與家長和社群攜手合作,引導每個不同階段的孩子,以自然沈浸式的學習成長。張校長表示,他們強調家庭教育,一切都要回歸家庭,家庭教育才是改變孩子的關鍵。若是把實驗教育當成萬靈丹,那就真的誤會大了。通常學校邀請親子一起做的,是安排「校園環境整理」,包括修理課桌椅、粉刷校園門牆⋯⋯有時候需要兩、三天,大部分家庭都樂於參與。另外也有工作小組,安排方便的時間一起工作,分區設計校園。

張校長說,他們的願景是在不久的未來,學校能自給自足,讓教育理念能完整自然地傳遞給每個孩子和家長;實驗學校會面對財務和師資的挑戰,也將持續為此禱告。

相關新聞:上不一樣的學──教會辦學投入特色實驗教育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