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汪純怡/台北報導】「傳福音、報喜信的人,他們的腳蹤何等佳美!」(羅馬書十章15節),要讓人們得知這些佳美腳蹤,必須透過記錄與報導。台灣神學研究學院基督教思想研究中心8日及15日舉辦兩場線上「口述歷史工作坊」,邀請溫哥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謝大立博士,分享多年從事口述歷史訪談的經驗與實作方式,協助青年神學者在暑假展開訪談行動,記述美好生命見證。
8日首次工作坊共有台灣、美國、香港、加拿大、中國大陸等地的跨宗派青年神學人約30位參與。台神基研中心主任梁越美在會中首先表示,基督徒除了傳福音之外,也要認識自己教會的傳統,要了解教會傳統就須透過教會的前輩們,而口述歷史就是將過去前輩們所經歷、所領受、所見證的歷程記錄下來的方式。
本次工作坊邀請從事口述歷史多年,著有多篇相關論文及著作的謝大立博士主講,內容不深究理論,而是介紹研究方法與實作操練,協助有意以口述歷史做為研究進路的初學者習得基礎實務,無論是想要記錄教會耆老長輩寶貴的生命見證,或是撰寫教會宣教發展或社會參與歷史的研究論文,參加工作坊後都可學以致用。
口述歷史研究 是為紀念上帝恩典
謝大立博士在工作坊中,首先介紹詩篇七十七篇5到13節,其中所用的「追想」、「想起」、「省察」、「追念」、「提說」、「記念」、「默念」,就是在做歷史考察,在基督教信仰中,歷史的回顧非常重要,其目的就如第13節「上帝啊,你的作為是潔淨的。有何神大如上帝呢?」,就是為了紀念上帝在我們生命中的恩典。
謝大立說,口述歷史是實踐的方法論,並不是非常困難奧秘,重點在於須付出許多時間與心力。根據多年從事口述歷史的經驗,他對口述歷史的心得是:「放下知識的傲慢以謙卑受教的心志,從他者的生命經驗學習『人是因為人 而得以成為人』的人生智慧,藉由電子設備將他者的言語表達保留,再現過往的記憶,從而活化歷史的深層意涵。」
訪談前中後各有注意事項
謝大立博士提醒,口述歷史不是沒有準備就去請當事人口述,訪談前的準備工作必須充足。研究者須從現在有興趣的內容中,找到過去和現在可以連結之處,選擇研究主題。主題確立後,就須閱讀文獻,寫出研究大綱,籌備訪談內容避免盲目與失序。
接下來就是製備口述訪談問題,謝大立提醒,訪談時不是問一些早就眾所周知的內容,而是要訪問更細節、更核心、跟當事人有關係的部分。先用開放性的問題,例如:「您是在什麼情況下參與此一事件?」、「您當時為什麼會做如此的選擇?」、「您當時的心情是如何?」之後在確認史實及細節時,則可用封閉性的問題,例如:「您有沒有見過這個人?」、「您在哪裡認識這位長輩?」、「什麼時候開始這個事工?」。
如果是有關生命史類型的口述訪談,還可先準備好年表,訪談時帶過去請受訪者確認,如果不夠完整,就可以即時補充。
鍥而不捨勇於嘗試
謝大立分享過去在籌備紀念謝緯牧師的相關研究時,有熟悉時代背景的人士會提供線索,建議可以再去訪談些什麼人,但是只提供了一個人名,研究者就必須鍥而不捨,透過多方資料查證過濾。
還有很多前輩秉持「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參馬太福音六章3節)的謙卑態度,認為是為上帝而做,只願榮耀神的名、不願榮耀自己而婉拒受訪,就像謝緯牧師娘曾客氣表達謝緯牧師已受很多人懷念,無須再多做記述,但他仍嘗試說明,因當時多只有口傳故事,尚無一本完整的書籍或論文紀錄謝緯牧師的信仰見證,為了讓年輕一輩能夠讀到好的生命傳記,他請牧師娘考量是否能為了幫助建造年輕人的緣故,合作分享更多資料線索,後來終獲牧師娘首肯,得以完成兩本謝緯牧師研究。
他說,每一位令人敬佩的宣教士、教會長輩都有值得流傳的生命故事,研究者若初遭拒絕就不敢勇於嘗試溝通說服,將會錯失記述美好見證的機會。
工具準備齊全 做優質傾聽者
謝大立說,記者可以用電話採訪,但專業歷史學家不可用電話訪問,必須當面訪問且要錄音,若器材及經費預算可以克服,盡可能同步進行錄音、錄影;並因口語表達是浮動的,整理好文本後還必須請當事人校對。
他提醒留意訪談時重要的細節,特別是訪談時要耐心、完整的傾聽,若有問題或者好奇之處,先記錄下來,盡力把話聽完,不要打斷談話追問,讓受訪者完整表達思緒,講到告一段落,再提問確認;另外在訪談時,訪談員也不要出聲回應「嗯!嗯!」、「是!是!」、「這樣哦!」、「真的啊!」,只須用點頭、微笑、皺眉等肢體語言回應即可,以免干擾錄音品質。
謝大立表示,訪談員須具備的基本能力除了要願意花時間了解資料,還須做優質的傾聽者,從對方話語的表達語氣,聽出對方語氣是正向或負向;訪談者要有判斷力,判斷其言詞可信度及採納程度;也須有觀察力,觀察受訪者肢體語言,像是氣到發抖、咬牙切齒、微笑、訕笑、講到某個段落眼眶泛紅等現場狀況,都應詳實紀錄。
抱持謙卑及學習態度 為主留下生命見證
他強調,口述歷史成功與否,訪談的執行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訪談者必須以謙卑的態度全力以赴,包括訪談前睡眠充足以便聚精會神傾聽,都是預備訪談所需;而與受訪者應先有溝通聯繫,爭取受訪者理解研究計畫的來龍去脈,受訪者才知道如何幫助研究者。
謝大立說,研究訪談者必須清楚,受訪者並非研究人員做論文的工具,必須抱持對受訪者的歷史有興趣、想要學習的態度,並與受訪者交朋友,與受訪者建立起信任。進入訪談情境時,也不能一到場就將所有錄音訪談工具都拿出來,須先與受訪者破冰談話5到10分鐘,待受訪者預備好後才開始錄音訪談。
謝大立多次強調訪談者謙卑的重要性,他說,口述歷史無法NG重來,必須妥為預備,引導受訪者知道提供資訊的重要,但能不能多講是無法強迫的;也有些受訪者有政治或信仰受壓迫的經驗,而對講出歷史有所顧忌,如果當事人有疑慮,就不能勉強,須讓當事人考慮。口述歷史的倫理議題也須妥為學習處理。他企盼工作坊學員學習基本功後得以立即展開應用,在這個世代為主留下深具感染力的生命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