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梁敬彥/採訪報導】最近極端氣候引發全球各地災害頻傳,威脅人類的生活及生命財產的安全。面對同樣處於暴雨及熱浪極端氣候威脅的台灣,該有怎樣的借鏡和預備?
據報導,近來亞洲的南韓因為持續強降雨,造成大規模泥石流灌進一處地下車道,釀14死。日本九州同樣因為10年最強暴雨的侵襲,引發大規模土石崩塌,超過42萬人被迫遷離家園避難。
而在南歐的義大利、西班牙、法國及希臘等國,正遭受「地獄犬熱浪」的襲擊。多地出現攝氏40度以上的酷熱高溫,不但遊客被熱暈,且傳出多起高溫致死的憾事。
梅雨鋒面就可能帶來致災性降雨
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汪中和老師受訪時提醒,聖嬰現象讓全球暖化的極端天氣型態更加劇,以2023年的觀測資料,全球暖化讓地表及大氣增溫超過攝氏1.4度,這也導致熱浪、豪雨、乾旱、颱風(熱帶氣旋)及地震的頻率與強度更增加,大氣中蘊含的水蒸氣增加了8%,等同於大氣環境中蓄積了數千個三峽大壩的蓄水量,可能僅需要一個低氣壓或是梅雨鋒面的誘發,大量的雨水就會狂瀉而下;近日日本九州與南韓的暴雨致災,就是梅雨鋒面所導致。
至於台灣,近幾年在梅雨季及夏季,也常出現短時間強降雨;2001年的納莉風災,就是因為滯留台灣時間長,為台北都會區帶來長時間的強降雨,不但水淹捷運站,更導致嚴重的災損。2009年的莫拉克88風災,同樣是強降雨持續,引發大規模的土石流造成嚴重傷亡。
汪中和提醒,政府及人民要未雨綢繆做好防洪預備。雖然颱風已經超過1400天沒有登陸台灣,但水溝、下水道及滯洪池的排水空間一定要趕快清理出來;住在沿海低窪地區及山上的居民,也要做好強降雨出現前的事先防範。
汪中和提醒,因為台灣的暖化速度高於全球,未來5年,「一年比一年熱」以及「長時間不下半滴雨,瞬間會下起大豪雨」的旱澇不均的極端天氣,將會成為氣候新常態。而像台北市及新北市,因為氣候暖化、聖嬰現象以及都市熱島效應的交互效應,增溫的現象會更明顯,猶如在悶燒。
全球從1923年到2022年,平均增溫攝氏1.2度,台灣平均是攝氏1.6度,但台北市更高達攝氏1.8度。這是因為台北市的12行政區,不像鄰近的新北、桃園與基隆,有較多的區域是面山靠海,可以調節氣溫。加上台北市屬於盆地地形,所以升溫的效應會更加明顯。
而新北的三重、新莊及板橋,則因為不靠山也不靠海,同樣是都市的高「燒」地帶。台灣西南部的沿海地區,則有地層下陷及海平面上升的隱憂。他提醒須注意維持河流排洪功能,協助居住在土石流潛勢區、易淹水地區的居民做好居住環境的體檢及改善,甚至適時提供遷村的計畫。
把房子蓋在磐石上 把根基立穩
本身是基督徒的汪中和引用馬太福音七章24-25節「把房子蓋在磐石上;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總不倒塌,因為根基立在磐石上」提醒,在台灣增溫速度高於全球的暖化趨勢下,高溫熱浪、旱澇不均以及頻繁地震都必須面對。他提醒像是依傍著河岸及山壁而建的建築物,要留心因為土石吸滿水氣時可能的崩塌。若是氣象預報示警強降雨即將出現,就要暫時撤離,也不要再開車行經像是地下道或是隧道這樣容易在短時間內大量蓄水之處。像是這次南韓及去年河南鄭州,都發生了這樣的憾事。
研究氣候變遷的中央氣象局陳孟詩技正受訪時則提醒,最近3年受到反聖嬰現象及全球暖化增溫的衝擊,日本及韓國在6到9月無論是因為颱風或是梅雨滯留鋒面,都引發豪雨在同一時間內集中在同一地點,導致重大災情發生。
而台灣在2018年8月的「823水災」,則是因為熱帶低氣壓移入台灣後移動速度緩慢,加上其環流與西南風形成輻合線,在山區及平地有明顯的降雨,且延時甚長所造成。而2010年10月的梅姬颱風,因為外圍環流加上東北季風的共伴效應,為東北部地區帶來可觀的延時強降雨;蘇澳鎮也因為累積雨量超過1,100公厘,整個城市泡在水裡,這都是氣候變遷導致的極端降雨的例子。
夏秋季都要留心強降雨
陳孟詩提醒,像是莫拉克颱風雖然只是中度颱風,但因為移動速度緩慢,加上西南氣流引進印度洋源源不絕的水氣供應,阿里山3天就下了原本一年的雨量,而納莉則是因為入秋冬北季風的共伴效應的強降雨,讓台北頓時成為一片汪洋。
台灣會不會像日韓一樣,產生致災性強降雨?陳孟詩直言,在氣候變遷的趨勢下,很難避免。但台灣因為梅姬風災時,有一台滿載遊客的遊覽車翻落蘇花公路的慘痛經驗,從那時候,公路總局就與中央氣象局合作啟動「強降雨預警封路機制」,當雨量趨近警戒線,道路、隧道及地下道就會預警封閉。陳孟詩提醒,台灣近日也因對流雲系發展旺盛,易有短延時強降雨發生,請大家做好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