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編譯立涵/報導】一座於2001年9月11日世貿中心恐攻中被完全摧毀的教堂建築,自去年底重啟開放後,如今已經成為紐約曼哈頓象徵醫治與盼望的新地標。
2022年12月6日聖尼古拉節,世界知名的建築師聖地牙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協同紐約與紐澤西港務局,以及希臘東正教的代表一起,慶祝了紐約世貿中心新建的希臘東正教聖尼古拉教堂(St. Nicholas Greek Orthodox Church)的歷史性重啟。
這座在911恐怖攻擊中被嚴重破壞的教堂,由卡拉特拉瓦完全重新設計。這位出生於西班牙的建築師創造了一個符合傳統希臘東正教崇拜儀式的空間,同時向該教堂與整座世貿中心紀念館的關係致敬。時隔22年,這座教堂終於在希臘曆聖尼古拉節再次向公眾開放,成為信徒重新聚集的信仰中心。
借鏡拜占庭建築和地標建築
卡拉特拉瓦當時在開幕儀式上說:「見到世貿中心聖尼古拉朝聖地(St. Nicholas Greek Orthodox Church and National Shrine)終於開放,象徵著曼哈頓下城將有著傳奇性的未來,也讓人緬懷歷史性的過往。我希望看到這個建築發揮其作為崇拜聖地的作用,同時也是一個反思這個城市曾經歷的一切,以及它如何向前挺進的地方。建築可以有內在的象徵價值,它不是以特定的方式書寫或表達,而是以抽象和綜合的方式傳遞信息,從而留下恆久的遺產。」
聖尼古拉教堂的新設計借鏡了拜占庭建築和地標建築,特別是土耳其伊斯坦堡聖索菲亞大教堂(Hagia Sophia)的一幅馬利亞馬賽克。在卡拉特拉瓦繪製的一系列水彩畫中,他將這幅馬賽克的形象轉化為聖尼古拉教堂的立面。教堂圓頂上有40扇窗戶和40根肋架──與聖尼古拉的肋骨數量相同,從屋頂內外都可以看到。圓頂上還描繪了20位先知,他們的圖像在肋架之間交替出現。該建築的特徵是在仔細考量了拜占庭式建築特色和數字相關的神聖意涵之後所選擇的。
拜占庭藝術和建築常常使用數字來傳達宗教象徵意義,這些數字可能依據聖經或其他宗教文本中的描述而來。
一座閃亮發光的希望燈塔
整座建築的外部特意選用來自彭特利庫斯山(Pentelikon)的大理石打造,是與雅典帕特農神廟(the Parthenon)相同的大理石石材。圓頂是由薄石板和玻璃製成的,當外牆的這些區域被點亮時,會產生光圈,使整個教堂看似由內向外發光,在黑夜中傳達出希望燈塔的意象。
卡拉特拉瓦與DLR集團合作完成聖尼古拉教堂的照明設計,使教堂在白天看起來像塊堅硬的石頭,而在夜間則發出「萬丈光芒」,精心協調教堂內不斷變化的自然光源以及添加的照明設備。
教堂內聖像在希臘繪製
訪客通過「皇家之門」──兩扇描繪天使報喜(Annunciation)的大門後,就進入主祭壇。仿照帖撒羅尼迦(Thessaloniki)的圓形教堂(Rotunda)和聖索菲亞大教堂,教堂的主祭壇位於中央圓頂所涵蓋的範圍之下,圓頂中央是宇宙統治者基督的圖像,周圍環繞著20名舊約先知。
南北兩側的軸心龕有透明的拱形窗戶,由一個十字架分隔。聖像壁延伸到中殿的東端,當信徒或訪客進入教堂時,他們的目光會被吸引看到整個空間。在主入口的那側是圓形的蠟燭空間。聖像壁後方是內有祭壇的聖所,只有神職人員和被授權的人才得以進入。
聖殿採用傳統聖像由世界知名的拜占庭聖像學學者阿米索斯主教約阿希姆(Bishop Joachim of Amissos)確定,而實際繪畫則由來自希臘阿索斯山(Mt. Athos)克賽諾豐多斯(Xenonphontos)修道院的一名神父修道士──盧卡斯神父(Father Loukas)執行,該希臘修道院有超過千年的歷史。盧卡斯神父以低調的風格執行了他對14世紀「聖像學派」的詮釋。大多數聖像都是在阿索斯山繪製,再由修士帶到了紐約,在該址安裝。
聖尼古拉教堂浴火重生
根據教堂官網,最初的聖尼古拉教堂於1916年,在一間原為酒館的小屋裡建立。該處成為許多希臘裔移民離開紐約港埃利斯島(Ellis Island)後的第一站。這座歷史悠久的教堂,見證了曼哈頓下城金融區數十年的繁榮,在20世紀60年代世貿中心建設時仍屹立不搖。幾代的紐約人還記得在此駐留,禱告、點蠟燭,或享受靈修時刻。
據報導,在911恐怖攻擊發生的當天,一些希臘東正教的教徒循著聖尼古拉教堂鐘樓上傳出的鐘聲,逃出了燃燒中的世貿中心塔樓。世貿南塔的崩塌使得鄰近的這間教堂也隨之倒下。
該教堂的重建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在2014年舉行了破土動工儀式後,2017年,由於大主教區欠款,工程被迫暫停。在2020年恢復施工後,原來預定在2021年恐攻事件20週年之前落成,但此一目標並沒有實現。
新教堂座落於俯瞰世貿中心紀念廣場的「高架公園」裡。2022年12月6日聖尼古拉節舉行首次禮拜,在信徒與911事件英雄的紀念畫像環繞注視下,以新約的希臘語進行。
現在,世貿中心聖尼古拉朝聖地準備歡迎所有信仰的人前來緬懷和紀念911事件的受害者。(資料來源:Design Boom,Fox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