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汪純怡/台北報導】「媽媽忘記我的那一天,我兒子要我記下這個時刻⋯⋯我既已經知道失智症的病程是如此,就是去面對。媽媽忘記我了,可是我沒有忘記她,上帝也沒有忘記她⋯⋯」
照顧失智症母親至今已經13年的台北靈糧堂潘秀霞牧師說,在媽媽失智的病程中,她帶著媽媽得神醫治過往傷痛,她也因此與媽媽和好,她非常珍惜這段時光,也對神充滿感恩。
喜樂家族基金會執行長潘秀霞牧師受訪時,講起最初發現母親狀況異常,是在十幾年前。獨居在屏東的媽媽常在與她通電話時哭泣,還會講什麼東西不見了,身分證、印章、錢都常常遺失。當時社會對於失智症討論還不多,但因為教會曾請醫師演講,她意識到應帶母親就醫,但母親個性極強,不肯就醫。經過幾番溝通,最後是以前往大醫院讓醫師醫治高血壓、糖尿病的理由,才得以帶母親就診。
起初醫師診治為失智,但擔心母親不肯用藥或重複用藥,潘牧師還請住在媽媽家附近的表弟每日送藥及了解母親狀況。但有一天表弟送藥時,潘媽媽一直沒有應門,後來就報警會同村長破窗進入,才發現潘媽媽已經失禁坐在地上。直到這時,她才有機會將排斥就醫的母親帶上台北診治,而經過失智症門診確認,已是中度失智。
她說,失智長輩如果是獨居,為人子女者要多關懷長輩的身心靈狀況。有些獨居失智長者因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導致家中失火;有的則是因為生病而沒有安全感,加上兒女不關心,若有不肖人士假意來問候,就容易向別人交心,發生財務遭誘騙的事件。
母親失智後 陳年苦楚得神醫治
潘牧師說,她18歲離開家讀書,母親發病時她50幾歲,這段期間約40年是沒有和媽媽好好相處的;帶媽媽上台北同住後,她才重新認識媽媽,發現原來媽媽非常聰明、反應很快、很會說話,很愛唱歌且很會唱歌、聲音很好聽,媽媽雖不識字,卻能背記好幾十首歌。
也就在母親失智後,潘牧師與母親之間的關係得到修復,母親難忘的陳年傷痛也得神醫治。潘牧師說,家中觀念是重男輕女,4個兄弟姊妹中就她1個女兒,媽媽認為女孩子不須讀書,只要讓男孩去唸書就好了。她為了要能繼續升學,就很努力考到藝專,爭取繼續讀書的機會,讀書過程並非享受,而是為了爭一口氣。
而潘媽媽也是生長於重男輕女的家庭,失智後常常想起以前遭到阿公阿嬤不公平對待的苦楚,重複講起往事不下百遍。潘牧師一開始聽的很煩,還會跟母親吵架,但每次吵完架後就向神認罪悔改,神就賜下憐憫的心,讓她看到媽媽也是重男輕女觀念下的受害者。
潘牧師說,媽媽心中最過不去的一件事,就是當年她與爸爸結婚是招贅方式,阿公阿嬤曾經允諾,爸爸入贅在娘家做工3年,就給他一頭牛,並讓他們夫妻可以回婆家生活。但3年過後阿公阿嬤食言,又要求他們再做3年,最終也沒有送出這隻牛。在七、八十年前的農業社會,一頭牛價值不凡,媽媽從小經歷貧窮,窮困的羞恥與阿公阿嬤不公平對待的痛苦交織,因此這頭牛一直在媽媽心中揮之不去。
潘牧師在教會中常常做為人做醫治禱告,教會姊妹就建議她,何不為媽媽做內在醫治?她還一度疑惑,失智症患者可以做醫治禱告嗎?潘牧師的母親在七十多歲時信主,知道如何向神禱告。有一天,當潘媽媽又再度講起那頭牛的往事,愈講愈憤怒,潘牧師就教媽媽將這件事帶到耶穌跟前,「我們來禱告,妳剛剛怎樣講給我聽,現在就來講給耶穌聽」。
她看著81歲的媽媽,開口向耶穌講述這件往事,媽媽向耶穌傾心吐意,直說到流淚滿面,每講完一遍,她就帶著媽媽向耶穌禱告,一遍又一遍,經過幾個小時的禱告,感受到神極大憐憫,耶穌的愛進入媽媽與她的心中。
那天起,過去的往事終於過去,全交託給耶穌了,之後她就再也沒聽到媽媽提起。而不僅媽媽得到醫治,在這段陪伴禱告中,也醫治了潘牧師自己遭遇重男輕女的不平感,與媽媽和解。
溫柔以待 照顧媽媽也兼顧家人
潘牧師說,媽媽個性堅強,很有意志力,幾乎沒有聽到媽媽說過「我愛你」,但來台北與她們一家同住後,她的兒子常常溫柔地噓寒問暖,帶著阿嬤玩Wii電子遊戲機,還常說「阿嬤,我愛你!我要住在妳心裡!妳也要跟我說『我愛你』呀!」潘媽媽就順著孫子,也學會說愛,也會回說「我也要住在你心裡」。
看到嬤孫互動親密,從小與媽媽不會互相表達愛意的潘牧師,也日漸學習說愛道愛,常與媽媽擁抱。從2015年潘媽媽嚴重中風行動不便但還能說話時,直到今日臥床無法言語,潘牧師仍每天都會擁抱、親吻媽媽。
要將媽媽接來同住之前,潘牧師先徵求先生林德安牧師的同意。她說,在聖經中,關係的順序最重要是我們與神的關係,其次是夫妻關係,之後才是兒女、父母,她不會為了照顧媽媽而忽略家人。
潘牧師說,媽媽初來到家中時,會將林德安牧師當作假想敵,林牧師一回家,媽媽就憤怒起來,全家同桌吃飯時,媽媽也會怒氣沖沖地瞪著林牧師。她說,她先生將這個過程當作生命功課,她也在當中維護先生,不讓夫妻關係因照顧媽媽而受到傷害。
潘牧師說,失智者的家屬非常辛苦,也需要留意照顧自己的身心靈。她感謝先生的支持,也有外籍看護的幫忙,兄嫂也能同理,哥哥常鼓勵他們出外住幾天喘息一下。
認識疾病 坦然面對病程
潘牧師說明,失智症是一種症候群,會出現智能下降、行為異常、功能減退等各種症狀。家屬要能了解失智症患者是腦部生病,並非故意忘記家人,許多異常舉動並非精神問題,出現幻聽幻覺也不是鬼附。
剛開始帶媽媽回家照顧,潘牧師本來還擔心一雙20歲出頭的兒女是否能與失智症阿嬤相處。結果年輕人反而能用靈活的態度,面對阿嬤不符常規的言行。像是潘媽媽有時出現幻覺,孩子們也不會覺得奇怪,就順著阿嬤的話回答。
面對失智症患者常有的情緒失常,潘牧師建議,不要跟患者針鋒相對,而是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帶著他們轉換情緒。像是每當她要出門時,潘媽媽就會因分離焦慮而生氣,這時她就用媽媽熟悉的方式──唱歌,放起手機裡存放的媽媽招牌歌曲,跟媽媽唱起「來去~來去~咱做伙來去夏威夷⋯⋯」或是「我身騎白馬~~過三關⋯⋯」,潘媽媽就會跟著唱起來,忘了生氣。
這些年潘牧師出書以及幫助失智症患者家屬,更多了解失智症狀。有些患者會有無厘頭脫序行為,像是有的阿公變得好色,大庭廣眾脫下褲子。她說,這時家人不要斥責,就禮貌地為他穿起。還有的患者會將糞便塗抹在牆上,照顧者可以日後注意患者作息排泄時間來給予幫助,不要口出責備。
潘牧師說,有些家屬看了她的書才知道長輩原來是生病了,對於過去沒有妥善照顧老人家而自責不已。她便勸解他們不要自責,因為這都不是兒女故意的。當發現長輩疾病後,就帶他們找合適的醫師就醫,並尋求專業機構課程協助,像是台灣失智症協會、瑞智基金會等,家中兄弟姊妹也要更多溝通如何照料。
潘牧師的母親今年95歲,已臥床無法自理。潘牧師說,失智症家屬要認識疾病的病程,對每一個病程坦然面對。她很珍惜這段與母親相處的時間,非常感謝神給予這段日子,讓她能夠一路陪伴失智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