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01 影響力聯盟

小孩吵架吵不停,父母該如何智慧調停

檢舉
果子傳媒 果子傳媒 追蹤
吵架是學習愛與溝通的一個過程,即便是孩子也想解決問題、與所愛的人和平共處,他們只是需要被引導罷了。

◎記者蕭令婕 / 整理報導

當爸媽的都知道,孩子們的爭吵根本沒有停下來的時候,大小事都可以吵,「他推我!」、「他拿我的玩具!」、「他玩遊戲贏我,我不要跟他好了!」、「我想要看波力,她都看小丸子」……等,上一秒還開心黏在一起,下一秒又說要絕交,而且吵架不分對象,手足、同學、鄰居都可以吵……。

即使這些爭吵讓爸媽心累,然而親職作家許雅寧在《做個不完美的父母》一書中提到,在美國人眼裡,意見不同是人類社會中必然的現象,「要做的是學習如何處理,而不是避免。」事實上,許多親子專家都認為「爭吵」時若能適時引導,對孩子的發展是有好處的。讓孩子們學著溝通、表達、談判,有助於培養孩子未來處理問題的能力,既然如此,我們又該如何引導孩子呢?

先處理情緒 再處理孩子

臨床心理師曾心怡說過,「我們身為父母,不可能一直處在剛剛好的情緒,在陪伴孩子與處理手足競爭上,我們要面對的第一個絕對是自己。」。父母的態度會影響孩子的情緒,夫妻間可以先溝通如何處理孩子的爭吵,雙方協調由情緒比較平穩的一方先來處理,另一方提供協助,臨床心理師王意中就曾說過父母要體察自己的情緒,才能更有效的處理孩子間的爭端。

如何解決紛爭 引導,讓孩子學會表達

許雅寧分享:「解決紛爭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傾聽他人和表達自己的情緒,這樣子才不會淪為沒有意義的攻防戰」。許多親職專家都指出,面對孩子的爭吵,父母要做的並不是「裁決」,而是「引導」,讓一個孩子表達出自己的情緒和感受,另一個孩子先聆聽,之後再轉換角色。父母不要急著接話,而是讓孩子學著表達,當年紀小的孩子沒辦法完整表達他想說的,這時候父母再扮演翻譯員,幫助孩子完成自己的情緒論述及當下訴求。

讓孩子在爭吵中學溝通 父母3種因應策略

《讓手足成為一生的朋友》書中談到:「一旦聽見彼此的需求,孩子們將更能想出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法。」當孩子間充分的表達自己的意見後,父母可以在一旁觀察孩子怎麼談判、討論出解決的方式,讓孩子培養溝通談判的能力。針對不同情況,專家建議的協商方式如下,不妨參考:

一、孩子年齡相仿:讓他們學著自己談判

年齡相仿的孩子間:年齡相仿的孩子可以自己「談判」,除非孩子有肢體的衝突,否則父母可在旁邊扮演協助的角色,不須過度介入,當孩子無法順利溝通的時候,父母可以適時扮演橋樑讓溝通繼續,孩子若沒有比較好的方式,父母也可以引導他們有哪些選項,但不幫孩子拍板定案,把決定權給孩子。

二、混齡的孩子:父母可協調,但切忌偏袒

年齡差距大的孩子:心理師王意中分享,年齡可以是爸媽介入的考量,但卻不是依據。弟妹很容易未經同意就玩哥哥姊姊的東西,大人可以居中陪玩,教年紀小的孩子如何表達想一起玩、教他拿別人的東西前要先問過,同時也教較大的孩子同理心,例如:弟妹因為年紀小,不會控制力道,才弄壞你的玩具,我們一起教他怎麼玩好嗎?透過陪玩的過程教導不同年齡的孩子怎麼跟對方相處,久了孩子間就會懂得怎麼相處,衝突也會減少。

專家提醒,過程中還是要避免偏袒小的或是總是大的禮讓小的,重點是讓兩個表達能力有差距的孩子能溝通協調,而非幫他們下決定。

三、非手足爭吵:學會下次如何應對更重要

信誼幼兒園教師劉幸玫分享過,若孩子跟非手足的孩子爭吵,父母可以在傾聽後和孩子分享自己吵架的經驗,帶著孩子思考下次遇到同樣的情形時,我們能怎樣應對。心理師王意中建議,「非手足間的吵架,不一定都需要和好」,父母可以和孩子聊聊孩子想不想和好、為什麼、視情況讓孩子決定想要冷處理還是修復關係,讓孩子學習不同的關係能有不同的處理方式。

營造團隊環境 讓孩子知道彼此很重要

王意中曾提到,大人可以在小孩爭吵後,營造孩子能自然互動的氛圍,例如:一起去公園玩、組隊桌遊等。父母也可以製造孩子合作的情境,比如讓孩子一隊、父母一隊比賽,建造孩子間的凝聚力,讓孩子體會有對方的好處,增加彼此的情感就能減少孩子間的爭吵。

《讓手足成為一生的朋友》一書寫到「即便是孩子也喜歡解決問題、與所愛的人和平共處,他們只是需要被引導罷了。」唯有大人陪著孩子面對衝突,一起思考如何解決,孩子才會學會思考與養成面對不同意見時的解決能力,讓吵架成為孩子學習談判與表達的最佳機會! (果子傳媒提供)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