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洪嘉蔚/編譯】今年2月,美國肯塔基州阿斯伯里大學的復興成為教會界的頭條新聞。現在,一項聯合全美大學進行的策略合作運動,有可能使美國大學校園經歷更大規模的復興和更新。
這項福音運動名為「每所校園事工(Every Campus)」,旨在與各地教會合作,成為1,700多個沒有組織事工或福音存在的美國校園的遮蓋。
建立信任與關係 推展新策略
學園傳道會(CRU)美國校園事工執行董事香農.康佩爾(Shannon Compere)接受《CBN新聞》採訪時表示,這是一項重大的戰略行動。「令人興奮的是,這不只集合一、兩個機構,我們召集了關心青年事工的100多個組織和教會,希望將福音傳給這一代。」
「每所校園事工」於2017年成立,當時美國CRU和校園基督徒團契(InterVarsity Christian Fellowship)開始正式合作,並與其他大學事工交流。校園基督徒團契副會長喬恩.希特布林克(Jon Hietbrink)回憶起早期的一次會議。
「上帝帶領我們建立善意、信任和關係,並說:『我們可以做得更好,不僅僅是彼此友愛、和睦相處,我們也展開良好的合作』」,他說。「而真正要思考的是,『我們可以一起做哪些我們各自做不到的事情?』」
從那時起,每所校園事工都在這些機構和教會之間,帶來了新的策略和團結。
「這就如同基督肢體的描繪」,康佩雷說。「這就是上帝呼召我們做的事。這不是為了擴張CRU的規模,而是為了建立上帝的國度。」
為全美復興預備道路
IHOPKC國際禱告殿Luke18項目執行董事泰林(Thai Lam)領導「大學祈禱日」(Collegiate Day of Prayer)活動,他問:「我們如何才能合作實現未竟目標?這實際上是我們培養影響力的動力,未來我們與CRU之間的競爭一定會越來越少。」
今年4月,每所校園事工舉辦了首次全國峰會,邀請參與的事工機構和教會聚集在奧蘭多的CRU國際總部,一同制定策略與禱告。據指出,從數據資料和人心日益增長的靈裡需要來看,關鍵性的發展可以為全國復興預備道路。
一份新的每所校園大學事工地圖調查首次顯示,有1,726個校園(美國近40%的大學)沒有福音存在。其中包括大部分的社區學院、歷史悠久的非裔學院和大學,以及服務西班牙裔人民的機構。
奇阿爾法校園事工(Chi Alpha Campus Ministries)全國開創主任保羅.奧斯汀(Paul Austin)表示,確定這些校園的狀況至關重要。「我們從來沒有相關數據調查。直到每所校園事工將我們聚集在一起、建立信任,我們可以一起查看地圖報告,以調整內部策略模式,也可以分析出實際的大學事工模式,這些資訊助益甚多。」
「以前,我們並不真正知道自己在校園所處的位置,更不用說其他人在哪裡了,因而我們會加倍努力」,希特布林克說。
莊稼已經熟了 需要工人收割
每所校園事工都與當地教會進行策略性合作,以改變現在校園中年輕人沒有接受福音的現象。
佛羅里達州東海岸基督教中心(East Coast Christian Center)的史考特.諾伍德牧師(Scott Norwood)就是出色的見證。他負責教會的青年事工,並領導東佛羅里達州立大學(Eastern Florida State College)可可校區(Cocoa campus)的 CRU學生小組。今年秋天,他將帶領一支由CRU的大學生和教會志工組成的團隊,在墨爾本的姐妹校區開始新的事工。
「我認為,莊稼已經熟了,我們只需要一些工人」,諾伍德說。
「我看到了在墨爾本舉辦這樣活動的必要性」,學生艾麗.楊(Ellie Young)說道。「這裡有很多迷失的人,有很多人不認識耶穌。」
每所校園事工的策略結合教會和國度事工之間的合作,努力接觸未觸及福音的大學生們。
「他們沒有宗教背景」,康佩雷說。「他們沒有走進過教會,但有80%的人在信仰觀點上是開放的。」
幫助當地教會接觸校園
卓克索大學(Drexel University)浸信會校園牧師布萊恩.穆瑟(Brian Musser)表示,他定期與這些學生互動。「我需要更多裝備學習基督教護教學、更加邀請人們,或者更加深入了解基要真理,而不是只專注在提供信主較久的基督徒更深入的教導。現在初階、入門級的信仰對話更為重要,而且他們對信仰的認知要混亂得多。」
參加奧蘭多峰會的穆瑟表示,每所校園事工可以幫助學校透過教會接觸學生,而這些學生是各個校園事工過去沒有安置工作人員的校園。「可能當地教會會比專業的校園事工人員,更讓人覺得親切。但我們要如何指導這些地方教會,看到他們社區中的小型學校並裝備他們呢?」
CRU北美地區副會長馬克.高蒂爾(Mark Gauthier)表示,在高中生圈子裡,計畫已經有了果效,這最終可能會促進大學校園的靈性增長。多年來,在CRU的高中事工中,在福音佈道會現場平均有十二分之一的人決志信主。去年,這個數字飆升至六分之一。
「這是這一代人敞開心門、令人難以置信的表現」,高蒂爾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