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11 基督教論壇報 / 新聞時事

內心壓力難說出口?政府推15至30歲每年3次免費心理諮商 基督徒精神科醫師:勇於求助 守護身心健康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 洪嘉蔚 追蹤
衛福部為鼓勵有心理諮商需求的年輕朋友勇於求助,提供15至30歲的民眾每年3次免費心理諮商服務。(圖/pexels by SHVETS production)

【記者洪嘉蔚/採訪報導】心中一直有煩惱、遇到困難不知道要怎麼開口說,或是找不到人說嗎?過去15歲至30歲年輕族群遇到心裡困擾,大多仰賴學校系統,但近年全國自殺率下降,僅有年輕族群比例上升,凸顯他們求助管道不足。

因此衛生福利部為鼓勵有心理諮商需求的年輕朋友勇於求助,並幫助人們建立正確就醫觀念,於8月1日起提供15至30歲的民眾3次免費心理諮商服務,提醒年輕人關注自己的心理狀態。這項服務不僅會讓每個人的心理健康狀態能更被重視,也能更即時的幫助年輕人正視心理健康。

主動向專業心理師或醫師求助。(圖/pexels by cottonbro studio)

青年罹患憂鬱症與自殺比率上升

目前憂鬱症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21世紀人類健康頭號殺手之一,且近年來也有年輕化、就醫率低的趨勢。另根據衛福部統計顯示,台灣青少年自殺死亡率在10年內增加3倍,15歲到24歲的年輕人死因當中,「自殺」高居第2名,也是呈現上升趨勢。

2022年,美國醫學協會出版的《JAMA Network Open》期刊更指出,年輕族群在遇到心理問題時,有高達五成以上的患者沒有求助或接受治療,其中「就醫費用」與「不知何處能獲得協助?」是年輕人不求助的主因。

有鑑於此,衛福部便與七大公、學、協會(台灣精神醫學會、台灣精神科診所協會、中華民國臨床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台灣臨床心理學會、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台灣諮商心理學會及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站在公共衛生的角度,共同聯袂規劃「年輕的心,有我傾聽」年輕族群支持方案,以提倡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心理諮商。(圖/pexels by cottonbro studio)

幫助年輕人找到合適的治療方式

台灣精神科診所協會理事長、伯特利身心診所院長王仁邦醫師受訪時表示,若站在公共衛生中心理健康的角度,台灣其實許多族群都有心理諮商、輔導或治療的需要。一般人面臨生活困擾,若遲遲沒有獲得排解和處理,就會造成一連串連續性的影響,例如心理問題,最後演變成精神疾病。

這次的年輕族群支持方案,能幫助年輕人透過社區、學校、家庭,或自我的轉介,找到合適的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或是媒合到能夠提供協助的心理諮商所、心理治療所或醫療院所。王仁邦醫師分析此方案的優點指出,當心理師評估後發現患者需要精神病理的評估,也可以幫忙轉介到附近的醫療院所,讓精神科醫師進行診斷和縝密的整合性評估,使年輕人可以獲得更全面的幫助。

王仁邦醫師。(圖/翻攝自伯特利身心診所網站)

為了要讓更多的年輕族群進入這專案,政府在有限的經費下,雖然僅提供3次免費的服務補助,但目的是讓年輕族群開始去注意自己的心理健康問題,王醫師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因為這項服務能讓個案說出他們的心理困擾,讓他們的心理問題獲得初步的專業評估,透過分析可以讓他們開始了解到自己問題的原因,並可以得到初步的幫助。

若3次諮商之後仍然有需要的話,可以在該機構繼續接受自費的心理諮商,或是至政府在其他機構的公衛資源,包括了各縣市的心理衛生健康中心與健康服務中心等。

幫助年輕患者初步了解身心狀況。(圖/pexels by SHVETS production)

從求學到出社會 生活處處有壓力

方案的受惠族群落在15至30歲的年輕人,也讓大家關注這一個年齡區段的人的心理健康,其實是需要很多幫助的;然而他們通常都遇到了什麼樣的問題,而導致需要尋求專業諮商呢?

王仁邦醫師表示,首先,15至18歲正處在中學學習階段的尾聲,除了學業壓力外,這個年齡層的學子,對於自我形象、自我價值、自尊心等關係層面,也都容易受到同儕影響,進而產生比較的壓力,因此需要被輔導。

年輕學子壓力來源主要來自於課業。(圖/pexels by RDNE Stock project)

接著隨著年齡逐漸增長,除了學業壓力、自我形象和人際關係之外,原生家庭和兩性感情的問題也會慢慢浮現。王醫師表示,尤其孩子升上大學後,開始往專業領域發展,學習規劃未來的生活願景,在自身狀態和環境的影響之下,潛藏在心中的壓力負荷,隨時可能會爆發。

感情也會遇到爭吵壓力。(圖/pexels by Timur Weber)

現代人處在科技發達的時代,人際關係透過網路也可以拓展到更廣的範圍。然而回到思考每一個人內心真正的需要是否被滿足?就會是你我都需要留意的問題。王醫師指出,年輕人可以獲取的資源越多,有時候反而會越不知道要怎麼去取捨或選擇?這時候所產生的心理問題,就很需要有一個客觀的專業者提供協助和輔導。

他說:「無論是求學或是進入社會,現在人過的每一天都像在走鋼索,處在多方壓力之下,很多事情的發生也都可能是我們第一次遇到,或是正處在狀態轉換的過程中,所以就會特別的忐忑不安。」

家庭成員頻頻爭吵,也可能會影響孩子身心健康。(圖/pexel by RDNE Stock project)

關懷心理健康問題 你我有責

年輕族群若患上憂鬱症,也經常被貼上「抗壓性太差」或「只是叛逆期」的標籤,而錯失諮商與第一時間治療的良機,家人也可能認為他們只是一時心情不好,而忽略其他的徵兆。因此王醫師鼓勵年輕人不妨善用這次的支持方案,在自己覺得困擾不知道如何排解?或是持續感到低落時,都可以透過合作的管道,找心理師或是精神科醫師談談,主動尋求協助。

社會大眾也可以藉著方案,開始去接受年輕人有心理安全的需要,去關懷身旁的年輕人或同儕。在去到專業醫療院所之前,家人、同事、同學、伴侶等等也可以成為患者的幫助。「從關注和幫助身旁親友的心理狀態改善開始,整體社會的風氣就會對壓力排解與精神疾病有更多的認識。這可以改善大家可能因為各種考量而不敢走到醫療院所或諮商所的機會。」

身旁親友也可以事實給予幫助和鼓勵。(圖/pexels by Mental Health America)

醫師鼓勵,尋求專業的幫助並不可怕,如果感到難以啟齒,不妨也可以嘗試運用一些「自助方案」,像是可以透過書籍或是衛教手冊,評估自身的精神狀況和心理狀態是否持續處在低落中,或是影響到生活的品質和規律。

而我們若遇到身旁的人不願意向專業求助,應當學習如何持續關懷、陪伴他們,而非強迫對方;待適當的時機或是不斷鼓勵擁有求助的信心後,再幫忙轉介給專業的醫療人員協助,慢慢去克服。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