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19 基督教論壇報 / 專題報導

道在視覺藝術間 如何看分明? 基督教教育博覽會 藉藝術重返福音現場與神相遇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 汪純怡 追蹤
〈餅與杯〉,馮君藍作品。(圖/主辦單位提供)

【記者汪純怡/新竹報導】看藝術展覽並非走馬看花,尤其是基督教藝術展,生命之道透過藝術家的創作與詮釋,可以引發觀者更多默想與反思。8月14日展開的第一屆基督教教育博覽會藝術展覽,就藉著歷史宣教文物材料與現代藝術的對話,帶觀眾從觀看、手作、思想與反饋,重返福音現場,與神相遇。

這項藝術展覽從8月14日到10月15日在新竹聖經學院舉行,策展人、東海大學美術系兼任講師羅頌恩為觀者導覽這場展覽全貌時,先介紹展場設計整體結構及展覽用意。

羅頌恩說,這次博覽會主題是「重返福音現場」,提到「重返」就會想到早期宣教歷史。以前傳教士來到台灣帶來各種教學材料,教導台灣住民認識真理。這次就經由一些早期文物,針對圖像進行再創作,並挑選不同藝術家適合的作品配搭展出。

羅頌恩說明,這次展覽一大特色,是採用當代藝術國際展覽的形式、城市藝術節的概念,把展區分散在校園當中,讓觀者須在展場間移動,在移動過程中,可以自己思想、也可以跟朋友可以討論、分享上帝的光照。   

〈一瞥牧養現場的花園〉展場。(圖/汪純怡攝影)

體驗遊戲 思想聖經關鍵字意涵
第一個展場「尋。道-在風景之間」,展出照片圖像及改編自長老教會歷史檔案館的版畫圖樣、歷史文件。羅頌恩介紹,照片圖像包括在歐洲、中東、日本等地的信仰場景,觀者可藉由照片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可看到什麼信仰足跡。

而在展場中間桌面,有早期傳教士所使用的聖經關鍵字遊戲,羅頌恩邀請弟兄姊妹,坐下來玩遊戲查找經文,思想關鍵字帶出的經文,也反思自己生活是否觸及「罪」、領受「恩」、經歷「愛」、深切「悔」。

這些字樣在此還變成窗花形式,從室內向外觀看,可以看出關鍵字浮現在窗戶鏡面,意謂透過信仰眼光看世界;這些關鍵字也透過羅頌恩的創作,集合成一朵朵雲的意象,意謂舉頭望天不只是看到自然界,還代表仰望上帝,跟神對話。

馬偕照片與現代攝影呼應 看傳教旅程
第二展區「鏡頭裡的意象-馬偕X台灣當代攝影」就要走到另外一棟大樓的藝術靈修教室。

羅頌恩介紹,展區第一部分,有一燈箱展櫃展示馬偕從加拿大到台灣足跡的小地圖,而同一空間中,法國藝術家季勇弟兄的海景攝影,有著橢圓框邊,像是呼應馬偕坐船來到亞洲的船艙。

特別的是,季勇原不是基督徒,因與馮君藍牧師友好,透過馮牧師認識福音,此次也展出2018年季勇在蘭嶼受洗的照片,呈現法國藝術家從無神論到信主的轉折。

展區第二部分是馮君藍牧師攝影作品,羅頌恩介紹,馮牧師擅長用鏡頭語言、影像方式表達神觀、人觀,讓教會會友扮演聖經人物,幫他們拍下既是聖像又是人像的作品,讓基督徒意識到,我們的身分其實和某些聖經人物重疊,幫助信仰生命有一個學習的榜樣。

〈浪子的金色國度〉展場。(圖/汪純怡攝影)

浪子回頭圖新風貌 省察自己的心
第三展區「圖以載道-浪子的金色國度/談心圖」位於不同樓層。羅頌恩介紹,「圖以載道」是基督教從中世紀開始建立的象徵特色,意謂我們看到的現成物,背後都有神啟示的訊息。

本展區將展出品放在教室的四圍,讓觀眾站在教室中心點觀看。其中一整面牆面,將早期傳教士教導漢人學習聖經真理的「明心圖」輸出,並以普普風、賦予民俗藝術中鮮豔的顏色,成為「談心圖」,讓大家看到熟悉的顏色產生共鳴,細看則發現和基督信仰有關聯。

基督教教育大事紀 看見上帝護佑台灣
另外一個牆面,則將早期傳教士和水墨師傅合作的「浪子回頭圖」復刻輸出,下方地上則用同心圓方式擺設滑鼠等物件,噴上金漆,象徵現代人想要追求的理想,而中間擺放黑色的聖經,對比之下,讓觀眾思想信仰與世俗的關係。有趣的是,牆面還有鏡面,觀者想要靠近看清物件時,自己的形象也與這些物品映照在鏡面中,提醒我們思想自己其實好像小兒子、大兒子,在世俗中奮鬥。

展場窗邊擺放桌椅,觀眾可以在此稍坐,將走在人生道路寬路窄路時心中所想,寫下或畫下,張貼在教室牆面上,分享彼此不同的人生經驗。

在隔壁第四展場「一瞥牧養現場的花園」,一間小小的教室,呈現出從17世紀宣教士來台直到今日,眾多基督教教育者辛勤耕耘的豐富足跡。

博覽會策展統籌莊昕恬傳道,以「使人認識福音」的工作為軸線,整理出台灣基督教教育大事紀。她說,很多人不知道,日月潭在日據時代以前叫做甘治士湖,是因荷蘭的喬治.甘治士牧師在17世紀中葉來到台灣南部宣教,在地圖中首次標註此湖泊而得名,從這些微小的線索就讓人看見福音的種子和福音傳遞確實發生。

莊昕恬傳道說,從大事紀中也看到,在台灣面臨緊張情勢之前,總會先有奮興浪潮來到,成為堅定信徒的力量。像是二戰前宋尚節牧師來台灣辦佈道會、六○、七○年代國際情勢緊張中,許多牧者來台辦理佈道會、奮興會,使台灣教會有一股奮興浪潮。

展覽中還蒐集了近30年教會引用來使教會增長、倍增的材料,繪本圖樣、QT靈修材料近500冊,很多都是各教會到各國取經。從琳瑯滿目的材料中,看出教會界對教會增長的努力。

〈牧童大衛-仰望〉,馮君藍作品。

藝術家分享汙穢的碎渣也有神的恩典
莊昕恬傳道說,近年教會界不斷引用很多材料,包括心理輔導、諮商、企業管理,我們也可思想觀察,基督教信仰的教育觀是被世界影響還是影響世界,或者有新的融合,不妨透過反思,讓基督繼續在這個世代對我們說話。

最後一個展場「藝術靈思之旅-馮君藍x羅頌恩x楊琴」位於地下室,觀眾在樓上樓下展場移動時,就會感受不同空間不同氛圍。

羅頌恩介紹,此展區是透過純粹藝術創作的方式,幫助觀眾從遠觀、近身思想,再到重返潔淨內在。3位藝術家作品以牆面顏色分區,但又可從空間穿透看到不同藝術家創作的對應。

首先進入的是羅頌恩的繪畫作品,羅頌恩說明自己的畫作,是從聖經故事的文本出發,以一個「遠觀」的視角來看世界,像是以創世記為主題的畫作,畫出人類離開伊甸樂園進入必須汗流浹背的世俗空間,似乎看來沒有生命,但在遠方又有綠色的樹叢,象徵從死亡進入到有生命盼望的層次中。

而走進第二區馮君藍牧師的攝影圖像,就發現大量人像出現在眼前,透過鏡頭拍攝與擷取方式,讓觀眾「近身」身分置換,看到在神眼中,男人、女人、孩童都被認真看待,都會在聖經人物的形象中變成完整的生命。

走進第三區,是楊琴姊妹的複合媒材表達個人靈修的心境。有一天楊琴姊妹在打掃工作室時,發現黏起的碎屑非常美麗,就把靈修的聖經話語與掃出的碎屑貼附在一起,透過信仰的凝視,可看到原來汙穢的東西中也有神的恩典。

相關新聞:

藝術.靈修 在藝術中遇見神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