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裡面煩躁?」(參詩篇四十二篇5節)衛福部心理健康司今年7月底發布,2016至2021的健保就醫資料顯示,15-30歲的年輕族群,有精神科相關診斷者,從22.1萬成長至29.2萬,年輕族群的憂鬱症盛行率,與10年前相較,約增加20%,且仍有近4成應就醫未就醫,年輕人的心理健康拉警報,值得關注!
心理健康假凸顯孩子的心生病了
有鑒於「厭世代」(1990之前後出生的年輕人)深陷情緒風暴,身心狀況多,衛福部推出讓15-30歲每年3次免費心理諮商的「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一開放就被年輕族群秒殺預約額滿;台灣大學等12所大學則陸續推出心理健康假,像是台大,學生無須檢附證明,每學期可請3天;舉凡失戀、壓力大,乃至心情不好,都可當天申請。當心理健康問題已在年輕族群間敲響警鐘時,教會如何洞察年輕族群的茫然,幫助他們去憂解鬱,剛強站立?
曾在陽明大學及清大諮商中心擔任特約輔導老師的宇宙光關輔中心特約輔導員丁介陶受訪時指出,這表明是「孩子的心生病了」。大學讓學生請心理健康假的立意良善,但若是加上「請假到一定天數,就會由學校的學輔或是心輔(諮商)中心啟動輔導機制」的條款,他認為有情緒及壓力問題的學生並不會請心理健康假,因為不會想被別人知道自己有情緒及心理問題,那是對他們「貼負面標籤」。
他建議,請心理諮商假的學生,可以自由選擇要不要找輔導老師聊聊,在請假系統上就可以提供老師的聯絡方式。學生個資及與老師協談內容務必保密。很多人也擔憂,心理健康假會不會成為學生的「翹課神器」?丁介陶直言,大學生若是不想上課,能找出千百個理由請假,甚至直接就翹課,不需動用到心理健康假。
丁介陶說,從2022 年《美國醫學會期刊網路》(JAMA Network Open)的調查,國外年輕族群五成以上有憂鬱傾向的患者,沒有求助或接受治療,原因是「心理諮商所費不貲」及「不知能從何處得到協助」。而在台灣,學校諮商及心輔中心都有編制具有心理諮商師證照的正職輔導老師,但學生的諮商輔導工作,只是他們眾多日常業務職掌的工作之一,給學生的諮商輔導名額常常供不應求,往往一開放申請,就被學生預約額滿。
學校諮商人員心有餘力不足
丁介陶指出,一般來說,學生人數多的大學,約有十多位(含兼任老師)心輔老師;學生人數較少的,大概僅2-3位。一位輔導老師,在不處理其他校務的情況下,一天約莫可以輔導4名學生。而開學後,大學也會針對入學新生做心理健康的篩選測驗,很多大學都會針對測驗結果,主動去關懷心理健康高風險的學生。
他應邀分享「面對情緒困擾,如何察覺及處理?」及「衝突處理與溝通技巧」等議題時,會後總會有幾位聽講的年輕人私下來問問題,他也會從他們表達的內容中去洞察他們所需要的協助,並且建議他們可以在社會、學校及教會去尋求心輔及諮商資源的協助。
至於教會可以怎麼幫助這些年輕人呢?丁介陶提出以「天、人、物及我」四個面向去關輔。「天」的面向是指「靈性」層面。若是基督徒求助者,可以從個人的信仰歷程去關輔,若他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參加聚會,也沒有讀經靈修,就會先從所面臨的信仰幽谷去切入,打開受輔者的心結,重新與上帝恢復關係。
其次是「人」的層面,也就是「人際」的難處及瓶頸。情緒障礙與壓力,脫不了群我關係,關鍵就是溝通技巧,包括在家庭、學校、職場及教會與他人的應對進退。丁介陶說,與他人互動,除了善於表達,更要能夠傾聽。以大學生為例,無論是跟父母、師長、牧師、同儕以及跟學弟妹(弟兄姊妹),或是打工時的雇主和同事的相處,都會影響到情緒及壓力釋放。
從天人物我等面向切入關輔
「物」則是知識學習、運動休閒以及對於環境的適應性。最後的「我」,就是談如何面對真實的自我。這包括認知及情緒的探索。丁介陶指出,大衛王也會感嘆「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裡面煩躁?」心靈處方箋就在詩篇四十二章11節,「應當仰望神,因我還要稱讚他」。
「在現今這個年輕人普遍感到心靈空乏、充滿勞苦愁煩的時代,其實是把聖經真理結合心理諮商,作為福音傳給他們的最好時機!」丁介陶建議教會可以將已經接受過神學裝備的傳道人或是小組長,送到大學或是神學院的教牧諮商科系學習,學成後,鼓勵他們考上證照,然後在教會專責心理諮商的輔導事工。
若是人力比較不足的中小型教會,則可以與有心理諮商專業背景及證照的基督徒心理諮商師合作,在特定的時段提供諮詢及輔導。相信會有助於有情緒及心理問題的年輕人,更願意走進教會,福音自然就會撒種,為人心預備好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