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汪純怡/台北報導】「樂器之王」管風琴向來給人莊嚴神聖、樂音優美的印象,常在聖樂崇拜中扮演要角。第一屆福爾摩沙國際管風琴藝術節今(6)日在台北展開,在這裡觀眾可一睹馬偕博士帶來台灣的百年歷史簧風琴、看見台灣20多間教會管風琴影像紀錄,並可親手彈奏專為展覽打造的管風琴原型構造。讓管風琴之美不再只在音樂殿堂及教會建築中,而是更能貼近人群,躍然眼前。
由福爾摩沙管風琴演奏家主辦的第一屆福爾摩沙國際管風琴藝術節包括靜態展覽、講座、音樂會及體驗教育等。在台北剝皮寮歷史街區展開的展覽,從即日起到11月1日,集結台灣20多處管風琴空間的歷史故事與美學影像,展現管風琴所屬的建築之美,是台灣第一次大規模的管風琴文化史料實地採訪整理。
馬偕帶來簧風琴 百年歷史訴說宣教心
展場中,還展出百年歷史簧風琴,是馬偕博士設立艋舺教會時,因應聖樂在禮拜中的需要,100多年前遠從加拿大引進。這一台有13支音栓的簧風琴,可說是當時全台灣最高級的風琴,本次展覽特別由艋舺教會移來展場,紀念馬偕博士宣教的用心及對聖樂禮拜的重視。
此外,藝術節還將舉辦7場管風琴與建築藝術講座,讓觀眾可以更深入了解管風琴音樂與建築空間的關係。藝術節並將舉辦一系列音樂會,其中包括兩場百年教堂音樂會,在艋舺長老教會中舉辦;還有在衛武營舉辦的閉幕音樂會中,與工研院合作,結合AI帶來全新視覺體驗。為了推廣管風琴文化,也與教育局與社福團體合作,邀請學童前來上一堂行動音樂課。
策展人余曉怡姊妹與管風琴的相遇始於教會。她在國中信主後,因教會司琴服事需要而接觸管風琴,自此深深愛上這項樂器。她從管風琴得到精神的喜悅,自許要透過管風琴的天籟之音傳揚神的恩典與美妙,將管風琴當成畢生志業,取得管風琴學位,成為台灣管風琴演奏家代表之一,參加多項國外音樂節及教堂演奏,獲邀參與德國世界管風琴日演奏,並曾入圍傳藝金曲獎。
余曉怡在開幕茶會中致詞表示,這項藝術節的概念計畫發想5年,歷經1年籌備,主要是希望讓更多人認識管風琴文化,特別是管風琴是具有歷史的樂器,而歷史需要活化才會有生命力,因此這次藝術節有音樂演出也有展覽及體驗,可能很少有音樂展演會以展覽形式呈現,本次並結合教育與公益,希望讓國小學童都能感受管風琴音樂的美好。
余曉怡受訪時說,管風琴不只是一項樂器,更是人類文化的遺產,在西方有悠久的歷史脈絡,在台灣也有著動人的歷史, 60年前,為著詩歌敬拜及音樂教育,第一批美國製造的管風琴,就由美軍艦隊運抵台灣;隨著各地教會弟兄姊妹的感動,透過各式各樣的奉獻,籌資設立一座又一座美麗的管風琴,建立台灣早期的管風琴文化。
走訪教會等地 記錄台灣管風琴故事
為了籌辦這次展覽,在台灣40幾台管風琴處所中,她與團隊逐一採訪20幾個教會等處所,甚至爬進管風琴內部構造記錄細節影像。
余曉怡姊妹說,採訪過程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些教會是由長老全額或大額奉獻才得以設置,還有教會裝設到半途就因經費緣故而停工,直到今年募款成功,才得以繼續興建。在音樂演奏之外,她也四處探訪這些故事,期許自己不只是像音樂家巴哈,以管風琴音樂洗滌人心,讓人心接近天堂,更希望如醫生管風琴家史懷哲協助修復管風琴,也促成各地管風琴的修復。
包括台北市文化局局長蔡詩萍、影想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李崗及多位教育界、藝文界人士及贊助單位,都前來參與開幕茶會表達支持。五常教會施貞同牧師受訪時表示支持余曉怡姊妹對音樂的負擔與使命,也將持續為此藝術節守望與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