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09 基督教論壇報 / 普世教會

全球移動力 從培養英語能力開始 過來人勉年輕人:參加英語聚會、海外國際志工做中學 厚植競爭力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記者 梁敬彥 追蹤
謝宜蓉(左)與她的外國朋友合影。(受訪者提供)

【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隨著科技及交通的便捷,21世紀全世界已進入地球村時代,其中外語能力就十分關鍵;在全球化快速移動的過程中,絕大多數的國家「講英語就能通」;而在台灣,英語教育從國小一年級就列入正式課程,希望在2030年成為中英文並重的雙語國家,讓台灣的下一代擁有且提升國際觀及溝通能力,厚植國家競爭力。

在國立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任教的謝宜蓉受訪時表示,她常鼓勵年輕人「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勇敢走出去,讓世界走進來」;無論是政府與民間合辦的短期海外志工服務學習、教會的跨文化宣教,及僑委會的台灣青年海外搭橋計畫,能夠具備全球移動力及吸收新知的關鍵,就是外語能力。

英文能力需要迎頭趕上
謝宜蓉提醒,不單是以英語為母語的歐美國家,亞洲開發程度較高的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韓國及香港,甚至教育水平落差較大的尼泊爾和印度,他們的年輕人都可以跟她用全英文溝通。連尼泊爾只有國小學歷的雜貨店老闆娘,英語溝通也都無障礙。還有她先前帶隊到南美洲的亞馬遜雨林區參訪,連那裡的原住民酋長講英文都會通。根據「EF國際文教機構」針對全球母語非英語的國家所做的調查,台灣在亞洲各國的英語指標排名為第10名,屬於中後段班,需要迎頭趕上。

謝宜蓉說,其實台灣年輕的下一代,語文學習能力及可塑性都很強,留學及國內英文檢定考試的成績,也不會比其他亞洲國家遜色太多。為了達成「2030年台灣成為中英文並重的雙語國家」這個目標,她認為台灣的年輕人不能只有在課堂上「以考試為導向」的課業學習,社會及學校也需要為他們營造「讓孩子們勇敢開口說英文」的環境,不要害怕英文說的不輪轉。

謝宜蓉舉例,她的老師謝智謀教授有一年募到一筆經費,就召聚他碩士班指導的研究生當助教,邀請10名就讀國中的弱勢家庭兒少可以到紐西蘭進行海外體驗學習,那是孩子們第一次有機會出國,都非常雀躍,但在 20多天的時間裡,謝智謀老師要孩子們用自己會的英文去商店買東西吃及跟當地的人民溝通,這群孩子在台灣的成績都在後段班,英文程度非常不好,小謀老師的底線是讓隨行的碩士班大哥哥大姐姐做孩子請益的對象,但孩子們必須自己用英文去跟當地人溝通完成任務,讓她印象很深刻的是,有一名孩子因此「不怕說英文,也對學英文產生了興趣」,高中三年就努力學英文,多年後這孩子考上了師大,後來也到國外去留學及發展,生命就因著這次的海外體驗學習而改變。

「教會其實可以作為年輕人學習英文聽說能力很好的環境。」謝宜蓉說,早年台灣英文學習資源不豐,藉由《空中英語教室》和《大家說英語》,及來台宣教的外籍宣教士的英語教學,讓很多年輕的台灣學生打下了良好的英語基礎。

彭書穎(右)與外國朋友合影。

時至今日,年輕人來到教會,能夠選擇純英語崇拜,也有很多機會可以參加外籍牧師來台舉辦的佈道會;而各大學也常有國際學術研討會,即或是都會區以外的偏鄉,只要能夠連上網路,也有很多沒有中文翻譯的演講和信息可以收看(聽)。她鼓勵想增進英文聽說能力的年輕人,不要害怕聽不懂及開口講,使用這些不用花大錢的資源,就可以從生活中學習英文。

由於工作和教學的緣故,謝宜蓉有更多機會帶領年輕人到海外擔任志工,以及跨文化短宣,她建議效法宣教士的作法,到了海外盡量跟當地人語言交流;像是東南亞及南亞很多國家,講英文也會通;若是有機會去參訪菲律賓、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等地的教會,可以去參加英文堂的聚會,熟悉各地不同的語法及表達方式。

志工服務開拓國際視野
在輔仁大學宗教學系任教,目前也在華神穆光中心擔任副主任,推動基督徒與穆斯林的認識與交流的彭書穎博士受訪表示,現今政府可利用的資源,就有教育部青年發展署的「海外志工服務隊」,這是台灣與國外非營利組織合作的平台,基本上都是使用英語,年輕人可以選擇教育、社區、環境、文化、健康及科技等不同領域,從做中學;另外,僑委會推動的台灣青年海外搭橋計畫,也會安排通過遴選的年輕學子,去跟海外僑青交流座談,參訪海外的政經、學術及文化活動,「把台灣帶向世界,把世界帶回台灣」,這其實都是開拓國際視野及增強英語能力的機會。

從小在基督化家庭長大的彭書穎,爸爸是彭懷冰牧師,媽媽臧玉芝過去也是傳道人;他表示自己在學生時代時英語並不好,對到海外宣教及志工服務都沒有興趣。但是大學時代參加了長老教會舉辦的海外志工服務營,在那兩個月的時間裡,讓他的視野及與對克服說英語的恐懼有很大的提升,對於他後來能夠拿到博士學位,在大學及神學院授課,有很大的幫助。

彭書穎說,他讀大學的時候,父母鼓勵他去參加以色列屯墾區的國際志工服務。起初他並沒有意願,覺得待在台灣就好了,放暑假就跟朋友去玩。但當時在教會機構服事的爸媽鼓勵他「出去看看世界」,到當地接觸來自世界各國的年輕人。他發現他們雖然膚色及宗教信仰都不同,但都能跟他們用英文溝通。而且去海外當志工,教會及主辦單位都會有補助,有的需自費,因此父母的支持和鼓勵是很重要的。

彭書穎。(梁敬彥攝影)

跨文化宣教從做中學
彭書穎說,在他與外籍牧師與宣教士用英語溝通的經驗當中,他們通常都會試著用接觸對象聽得懂的詞彙來對話。他到香港、新加坡及馬來西亞,也著實發現那裡的年輕人英文聽說能力比台灣的年輕人嫻熟。像他的英文聽說能力是因為去以色列做志工以及在約旦學阿拉伯文的時候,而慢慢練出來的。他觀察到一個現象,台灣的年輕人,甚至是牧長不是不想去跨文化宣教,而是害怕走出去要講英文。這也提醒年輕人,英文的學習其實要刻意進到使用環境中,包括課業及專業知識的學習,不怕講英文,就跨出重要的一步了。

彭書穎建議,若有想學習好英文的年輕人,最重要的就是語言環境,年輕人去尋找有全英語團契或聚會的教會,並主動長時間參與其中。一開始聽不太懂沒有關係,但一定要在聚會後多跟大家交流,聽英文詩歌及看英語發音(無中文字幕)影片也很有用。

他鼓勵台灣的年輕人在觀念上要有所突破,語言不是拿來考試的,是用來溝通的,英文不一定要很好,但一定要能勇敢溝通,「找到自己有興趣做的事,努力朝標竿直跑」,重要的是,這些能力不只讓自己更好,也要能夠榮耀神。

相關新聞:走出國門跨進世界 發現青年全球移動力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