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寶兒採訪報導】網路究竟是好幫手,還是墮落的陷阱?在成人都是難以拿捏的事,更何況尚未具備判斷力與思考力的孩子。
良牧關懷協會執行人員鐘志文警戒家長們,網路上癮的比黑社會或毒品更嚴重。
雙薪家庭趨勢 孩子缺乏心靈滿足
位於柔佛新山的良牧關懷協會自2009年成立至今,以全人關懷與教育課程,和建立基督信仰的生命為宗旨,幫助單親家庭孩子,也陪伴許多高需求的青少年;像是叛逆與誤入歧途如染上毒癮、混黑社會、翹課或未婚先孕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近10年的青少年在身心靈上有鮮明的需求轉化,協會接觸的個案裡有高達65%都涉及網路成癮,絕大多數來自健全家庭。
上述情況特別是在大馬疫情初期落實行動管制令後更為顯著。鐘弟兄認為,相比過往青少年是為肉體需求,近代青少年則是渴望心靈的滿足,其中緣由可能與雙薪家庭趨勢有關。00後(指2000年後出生的孩子)缺乏父母陪伴,卻有許多以愛為名的限制,讓本處於探索階段的孩子們只剩下家、學校和購物商場的空間,最終只得轉往網路世界打轉,尋找自我肯定與價值。
網路陷阱遍佈交友軟體、色情網頁、許多不知名軟體,其中就以游戲更容易使人失去理智。鐘志文分享其中個案,一名16歲中學生長期沉迷網路游戲,不但拒絕上學,盜用信用卡購買游戲配備,甚至會為網路被關閉或手機被沒收而動手打父母,也不再能正常自理生活。個案父母都是老師,但面對自己孩子卻束手無策,只能向良牧求助。
重歸紀律生活 活出青少年生命力
“當時我站在他隔壁,他仍然不知情,一味地沉浸在游戲裡。直到手機被拿走,他才突然驚醒。甚至在前往中心的車程上,他還對我們說:你打我吧,我是不會痛的!他已經妄想自己就是游戲中的角色。畫面我至今印象深刻。”
他形容戒網路就好比戒毒癮,該名中學生在抵達中心後的頭三日會待在小房裡穩定情緒,期間有人陪伴並與他禱告。隨後帶領他開始培養紀律生活,融入團體活動,同時也讓他理解求學的重要性、讓他愛上學習,希望有朝一日他繼續深造。
“環境影響孩子,我們有必要協助他們知道在這階段該往哪個方向。一起打球、玩音樂、泡圖書館、參加營會、到教會服事;這才是青少年要做的,但過去卻被手機捆綁了。在中心住了兩至三年,這孩子脫離手機也專注生活,考試成績也不錯。但可惜的是,父母為了兌現帶他回家的承諾,導致他在離開後就打回原形。”
失敗的見證 重思父母教養的重任
事實上,良牧先前已建議至少等孩子完成鑒定考試,因為18歲是孩子轉向成熟與擔當的關鍵時刻,也是逐漸有清晰志向與夢想的階段。無奈父母的堅持最終讓先前努力都化為烏有,即便後來父母希望中心能再度勸導兒子,但鐘弟兄感歎已帶不出好果效。
他解釋,13至17歲是容易被影響的年齡,中心也能持續在各方面觀察與扶正青少年態度。但倘若在成年的關鍵年裡再度受負面影響,日後將很難再糾正過來。根據觀察,有80%提早離開中心的個案都以失敗收場。
“面對像失敗又不全失敗的個案,我想表達的是:事工不一定都成功。為什麼不願意再堅持,反之要把他帶走(回家)?父母不應跟著孩子一起不成熟,還讓他持續變壞。我們也不會強行讓孩子再度回到中心,因為他要承擔別人的眼光,除非他自己願意。不是上帝沒有動工,但上帝要我們改變;祂的手就在那裡,神要我們伸手去觸摸。”
孩子惡性循環 父母責無旁貸
縱觀各種家庭與個案例子,鐘志文得出一個結論:其實最大的問題不是孩子,反倒是父母過於溺愛又沒有帶出教導。第一,為生計而缺席的爸媽用滿足孩子物欲做彌補、第二,有的家長雖然人在但心不在,忽略孩子有心靈與情感交流的需求,就以電子保姆方便了事、第三,不明白經營親子關係的可貴。為此,父母必須扛起最大責任。
“父母不是不曉得問題,只是選擇把球推給大環境與社會,自己沒勇氣面對。但要小心,如果有一天朋友的話比父母的話更有影響力,父母會為此後悔。”孩子需要父母合宜的權威並指引正確觀念,倘若只是嘴上說說卻沒有身體力行,現在省下的時間或金錢成本將來需以十倍甚至百倍的還回去。
鐘志文以自己為例,兒時種下的叛逆讓他在成年後變本加厲成為癮君子,後來長期“修正”的費用、像是戒毒中心、法庭費用,都是由父母擔下。
教導孩子依靠神甚為重要
“這是個讓人容易迷失方向的年代,00後不是不聰明,只是缺乏肯定和關懷。除了父母給予真實的愛,另外的管道是教會的主日學,營造了健康環境,確實更好培養出正面思想的孩子,接觸的朋友也很重要。”
鐘弟兄全職服事青少年邁入第五個年頭,他感慨透過自己的經歷裡更懂得關係勝於規範教導。在陪伴青年的過程中建立信任,讓他們知道當面臨問題或傷痛時,第一時間知道可以找誰。
良牧關懷協會在三年前也設立學院,希望激勵青少年追求知識。目前已有8位學生完成鑒定考試,其中也有的升上學院。鐘志文見證了他們的努力,為他們感到驕傲也向神獻上感恩。然而這8位學生的人生現在只是另一階段開始,唯有常常依靠神,思考神的帶領,接受神的裝備,才能活在正確且蒙神喜悅的道路上。